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阅读提醒分析及答题技巧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6427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阅读提醒分析及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阅读提醒分析及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阅读提醒分析及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阅读提醒分析及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阅读提醒分析及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阅读提醒分析及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阅读提醒分析及答题技巧(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背影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白杨礼赞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了解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意思;

2、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 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例:与植物相处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 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 (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 (1)阅读全文,说

3、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 (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 (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了解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意思; 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

4、“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 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 闷葫芦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答题模式 如:()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答:“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特殊用法)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解释语句含义)的尴尬(情

5、感)。 (二)答题模式 1、词语含义及其特殊用法 2、所在句子的含义 (注: 往往和词语的修辞义有关) 3、词句蕴含的情感 说明:有关词语的修辞意义 语言的使用是十分灵活的,一个词除了有词典义,还有在语境中临时获得的特殊含义,特别是因使用修辞手法而产生的种种修辞义,如比喻义、比拟义、双关义、象征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在把握词语固有含义的基础之上,弄清其因修辞含义、作用与效果,如比喻义要弄清比喻的本体和相似点,比拟义要分清是拟人还是拟物及其作用,双关义要注意是它所指的另一意思,象征义要弄清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要找出其反面的意思,等等。 【经典试题示例1】(一日的春光) 14.“去年冬末,我

6、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释词)这里用通感(或夸张)的手法(修辞)表达了在冬末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句意+情感) 【经典试题示例2】( 湿湿的想念) 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往往是和河流密切相关的(与河水有关,取“湿之本意),浸润着深沉情感的(河水和情感之间有比喻色彩),鲜活、流动、有生命的(揭示“湿”之象征意味),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湿”与泪水及感动也紧密相关

7、联)。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题的答题模式 【经典试题示例3】()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 答: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表面意思) “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修辞),与农夫决心留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修辞深意) 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观点态度) (二)、答题模式:(分四步) 1、表面意思 2、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 3、深层含义 4、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经典试题示例3】灯火的温情 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

8、的深刻含意?(5分) 答: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表面意思),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深层含义)。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作用型 (一)、“结构上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答题示例: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

9、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段落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上海东华大学主页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答题模式:(从三个方面) 1 结构上的作用 2 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 3 作者情感态度(如果能表现) 【经典试题示例4】泰山很大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这句话在文

10、章结构上承上启下(结构的作用):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阐述内容)。 (二)、“人称使用上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长城)

11、 问: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将长城拟人化:B.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或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知识补充: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

12、就无法写进去。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三)、“选材上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答题示例: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试题设置: 如果考题从选材组材方面设题,

13、则主要考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试题类型: 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的作用。 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前后照应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歌德之勺 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 答案:(1)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

14、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 (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 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 .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例如在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为题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感悟,同时借向日葵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4、引用一个或一些对立或类似的事物、对象 .起对比或衬托作用,突出主要对象的特点。 .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的作用 .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例如:侯银匠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