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论点把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6402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论点把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论点把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论点把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论点把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论点把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论点把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论点把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论文复习教案 论点的把握复习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初步具有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复习难点培养归纳议论文的论点的能力,准确概括中心论点。复习时数一课时复习过程 一、 导入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同学生们觉得比较难的是对文章的论点的把握。的确,议论文是一种 逻辑性比较强的文体,没有散文那样的抒情,也没有小说那样的扣人心弦。有时问同学们,你是怎么分析归纳中心论点的呢?回答说往往是瞎猜的,凭感觉蒙的。那么,是不是靠运气瞎猜的呢?其实不然,对议论文论点的把握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训练二、 回忆已学过的几篇议论文(一)思考:出示学过的这些议论文,指出它们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们是怎样提出来的

2、? 教师多媒体展示几篇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骨气换个角度看问题不求甚解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标题即是中心论点)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2、谈骨气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一段为本文中心论点)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3、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3、换个角度看问题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本文的中心论点) 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 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 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 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

4、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4、不求甚解 马南邨(8)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淡淡,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9)经验证明,有许多

5、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尾句即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二)议论文中心论点知识归纳1、论点的特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事物或问题所要发表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中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2、论点的表达句式: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的形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论点出现的四

6、种情况:(1)是文章的标题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对自由主义文章的标题就是议论文的论点。 (2)是文章的开头,有许多文章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文章的论点,如谈骨气。(3)、有的是在文章的篇末,文章在前面充分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归纳出文章的论点,如不求甚解、哨子、海通精神。(4)、有的是在文章的论证过程中提出的,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换个角度看问题。(5)、有的在文章的中找不到表明论点的句子,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和概括,这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把握各段的关键句,并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它们的共同指向,归纳得出中心论点。这稍难一点,在我们已学的文章中还没有。(三)、明确

7、分析中心论点的方法和步骤(多媒体展示)首先要整体感知课文,采用逐段概括要点(抓住关键的词句),对文章的内容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1、注意论点的一般位置。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文章要证明的观点。文章中论点提出的位置常因作者的议论需要而定,换言之,作者为了更好地证明论点,必须周密、合理、有效地考虑论点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1)、 看标题,议论文标题有时是揭示论题的,有时揭示论点的,不管是揭示论题还是揭示论点,对我们寻找论点都有帮助。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题目就告诉读者本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2)、看开头。为文之法,开篇点题。

8、审察文章开头一段,抓住那些提挈全文内容的句子,往往可以得出论点。如谈骨气,开篇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3)、看中间。留意中间的过渡句,独句成段的内容,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观点的提示。(3)、看结尾。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常常对全文论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有时回扣中心,有时到结尾才揭示中心。2、审察论题。通过阅读,明确文章的论题是什么,对文章的论题还是能把握的,然后再根据这一论题,分析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是什么、主张是什么。这样一设问作者的观点就会比较明确了。如谈读书(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还是没有失掉自信力?)谈谈骨气(什么是骨气?怎样做才算

9、有骨气?)3、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能更好地阐明道理,常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看作者是用来证明什么,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这些话往往能帮助你理解,寻找到中心论点。4、抓语言标志。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这时通常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来归纳总结中心论点。三、专项训练。(印发准备好的几则材料)阅读文章,明确下列文章的中心论点 (一)生命,需要一个支点,因为生命很脆弱。生命一经有了支点,就会强劲起来,就会挺拔和旺盛起来。这支点不是别的,是对人类的关心和同情,是对生活和世界的爱,是对未来永

10、不失落的希望。支点回报生命的,是永远的信心,永远的充实,永远的力量。生命只有找到这样的支点才不会堕落。生命也只有在这样的支点上才能造就辉煌。所以伽利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贵阳市2001年中考题)【答题指导】:这题比较容易,“因为”一词是直接对前文观点的分析,学生通过对论点的位置(在开头)及论点的特点很快可以得出中心论点为:生命,需要一个支点。 ( 二)“风气”是怎么一回事?风赋一文中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注:青萍,浮萍)无论哪一种风气,都不是从来就有的,都有它的始发期。当它刚刚“起于青萍之末”时都是微弱的,或是出现在于某个地方、某个单位,甚至表现在某个公

11、民身上。因其微弱,是浊风,是邪气,就得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不让它发展,以至于给整个社会带来危害;因其微弱,是清风,是正气,就应该适时予以扶正,予以彰扬,使之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此所谓“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社会风气的好转离不开这两方面的工作。然而,仅仅这么说,仍不免空泛虚茫。这两方面的工作靠谁去做?人人有责,自然绝对正确,但老百姓应负的责任和领导者应负的责任毕竟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有些地方交警坐出租车不付钱习以为常,不仅自己不付钱,连老婆孩子亲戚朋友也一起沾光,这当然是浊风邪气。对此老百姓可以反映,可以举报,也可以当场站出来说:“你不能怎样!”但毕竟还不能针对这种浊风邪气制订某种制度,采取某

12、种措施,并直接对有关人员予以处罚,他们已经把这种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公仆。因而,掌握某种权力的领导者理应对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负有相应的责任。当然,要担负起这种责任并非是轻而易举的。“风气”这个东西,本来就几乎是无色无味无形的,要区别它的清浊正气,先得有一点敏感的嗅觉,尤其是在它刚刚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要对它的发展趋势及其后果有足够的认识。浊风邪气之所以会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公害,其中必有某种利益使人处之若鹜;清风正气之所以在某些地方难以伸展,其中必有某种利益需要人舍得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要旗帜鲜明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还得有点“忘身殉国,秉道疾邪”的政治品格。群众中并不乏正气,缺乏的是对于这种正气

13、的扶持;社会上并不缺乏抵御浊风邪气的力量,缺乏的是对于这种力量的的组织。而这一发,正是需要领导干部认真去做的。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是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这句话不仅包含着“上梁”与“下梁”的关系,而且也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思。所以这样说:哪个地方、部门、单位的风气不正,不是那里的领导自身不正,就是那里的领导没尽到自己的责任。【答题指导】:分析这篇文章我们一方面可以从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理清它的结构着手,在开头可以看出作者提出的是:风气是怎么一回事?它一开始时是微弱的,应该及时地扶正祛邪,没有明确的提出什么观点的句子。第二段阐述的是扶正祛邪的责任在于领导。第三段阐述的是要担负起这一责任并

14、不是轻而易举的。最后通过第四段的分析,抓住“所以这样说”这句总结句就可以得出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在层层论述的基础上到文章在最后归纳出来的:哪个地方、部门、单位的风气不正,不是那里的领导自身不正,就是那里的领导没尽到责任。因此在把握论点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抓住一些起总结作用的,起提示作用的词语,像“总而言之”、“我认为”、“所以说”等。(三)爬起来再摔一个人刚开始练摔跤,他一次次地被人摔倒在地,教练喊着:爬起来,再摔!爬起来,再摔!直到这个人不再轻易地被人摔倒,教练才露出了笑容:你学会摔跤了,找比你更强的对手摔吧。摔跤场上的骄子、拳击场上的英雄、武术界的高手、足球场上的豪杰,他们都是在“爬起来,再摔!

15、”、“爬起来,再打!”、“爬起来,再刺!”、“爬起来,再踢!”的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中使自己出类拔萃的。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小孩子,看到他一次次地摔倒,父母只能在一边心疼地看着,因为父母知道,他必须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才能真正学会走路,否则,他就得永远靠别人扶着走。这下我们都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是必须自己做的,必须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摔倒了靠别人扶起来,就永远没有自己走路的能力;摔倒了索性不起来了,就得永远趴在地上;因为害怕摔跤也害怕走路害怕做事的人,一生就被囚在了一所特殊的监狱中。一切有出息的人,一切生活幸福的人,都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人。而有大出息的人,得到了大幸福的人,都是摔倒了能爬起来,而且还有能力有信心找更强的对手去摔的人。摔倒了会受伤,摔伤了会很痛苦,可经历这种痛苦后会得到比痛苦多得多的幸福、快乐和满足。爬起来再摔!人生还有比这更好的生存方式和得到幸福、成功、辉煌的方法吗?我想过去不会有,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的。就像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在想尽办法找长生不老药一样,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