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欧阳询楷书笔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61971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说欧阳询楷书笔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说说欧阳询楷书笔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说说欧阳询楷书笔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说说欧阳询楷书笔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说说欧阳询楷书笔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说欧阳询楷书笔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说欧阳询楷书笔法(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说欧阳询楷书笔法,加强书友楷书功底一、 点的写法:欧体的点,三边的线呈弧形,这样的形态,使人觉得丰厚、有力、饱满,欧阳询说:“点如高峰之坠石。”意思是说,点要写得厚重、峻拔、有飞动的气势。点的形: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因而点要写得有形可象。一如王羲之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 宋姜夔说:“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元陈绎曾说点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 清冯武说:“点有尖、秃、斜、正,随字势而用之。”为什么“永”字八法中,说“点”是“侧”?宋陈思在书苑菁华中说:“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

2、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问曰: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只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笔诀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由此可见,“侧”说的是“侧下其笔”,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惟笔软则奇怪生”的“造妙”功能。也正是如此,点的变化也才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细究其意,对于我们写好“点”,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点的写法:落笔成点,点是一画的起笔,也是一画的收笔。王羲之

3、说:“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孙过庭说:“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还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下笔”也就是落笔,“有由”也就是要有“意”。俗话说“落笔生根”。由此可见,一“点”是一点也来不得半点马虎的。、“逆入平出”、“万毫齐力”,起笔用逆锋,是为了取逆势,用笔取逆势,是在行笔前使笔锋有转折,有转折笔锋就能铺开,能铺开笔锋就能着力,而且均衡,笔锋能均衡着力,行笔也就能与纸产生磨擦,有磨擦行笔中就能如逆水行舟有涩势,笔有涩势,笔就能被掌控,笔能被我所掌控,笔也就能稳稳当当地“为我所用”;反之,就是“我为笔所用”。、行笔。、回锋收笔,这叫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

4、必有止。藏头护尾,使劲力内含2、点与点的组合(结构)、点作为偏旁部首:、两个点的组合;、三个点的组合;、四个点的组合;、点在一个字中的组合。先来说说点作为偏旁部首中的两个点的组合。两个点的组合,有横向的组合和纵向的组合。横向的组合有:纵向的组合有:两个点组合的要领一是呼应,二要变。呼应,一是用笔的呼应;二是点与点也要呼应。有呼有应,点才会有生气,有生气,点才能“活”起来。二是“变”。唐太宗李世民说:“点贵于通变。”李阳冰说:“点不变谓之布棋。”棋是棋子。写出来的点,没有变化,都是一个样子有什么意思?点要有变化,就象是鱼身上耀眼的鳞片,又象是鸟儿身上美丽的羽毛错落有致,相成四个点的组合,大体有这

5、样四种情况:(注:博中范字均引用自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顺两对点:“顺”的意思是“趋向同一个方向。”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顺点之法,势易疏缓,必位置却好,潜相起伏,则疎而实密。元陈绎曾说:灵巫等字用之。”、拗两对点(背四点):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称此为“拗两对点。”“拗”的意思是不顺。亦称“菱米点”。并说:“拗点之法,势易迫促,必重蹲而劲出,短而有势,望之落落,则密而仍疏也。兆、率等字用之。又称“背四点”。“背”,本来说的是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也就是背对。相背也就是背对着背。背对背的双方要对称才好看。清蒋和书法正宗:背四点,左右相配,黍、羽等字用之。、悬珠点:珠,我将它理解

6、为露珠。悬珠就象是垂叶欲滴的露珠。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悬珠之法,点各下悬而微长,无左右牵连之势,以其着大划下,但宜上下相承,不宜左右相顾。犹直波之不相衄,以避右竖之势也。無、庶、黑、熏等字用之。、联飞点(连飞点)“联”有“连结”的意思;“连”有“相接”的意思。用在这里也就是说这四个点的笔势是相互连接的。用笔是“顺带”的,因而气息自然也是相通的。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中说:“灬,此名联飞势,似连绵相顾不绝。法以暗衄而微着,势以轻而潜进,乃右军变于钟法而参诸行法;则乐毅论,燕字、無字,时或用之,为后遵用,守而不替,至于今矣。”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联飞,四点相通,偃前以后横(起偃煞横)。”宋

7、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中说:“联飞点,口诀云:暗衄微注,轻揭潜趯,笔锋连绵相顾不绝也。禁经:联飞如雁阵当秋是也。古经云:乐毅论燕、然字用。又虞永兴兼字用其半势,盖中断也。”也称“缓雁阵势。”以下几种仅供参考:、聚四点:“聚”是“集合”的意思。“聚四点”,顾名思义应该是四个点集合在一起,而事实上是一个撇和三个点的组合,这也许是便于记忆和传授的缘故。聚四点的名字是清代的书法家蒋和给起的。蒋和说:“聚四点,上点似横撇,冒下三点。舜、受等字头用之。”“冒”有覆盖的意思。、各自立势点:“势”是“表现出来的情况。”“各自立势”,也就是每个点都有自己的形势,互不相同。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烈火异势中说“灬此名各

8、自立势。势则抵背潜衄,视之不见,考之则彰乃钟法。即繇白“然”字下是耳。后王逸少用之不怠。隶用之。”亦称“四点向背势。”、烈火点:“烈火”的意思是“火势猛。”是形象的说法。烈火点的形是外两点相向向内,上合下开,中间作两直点。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中说:“从,此名烈火势。出于正体。书于铭石时,或用之。法以发势築,迅疾而劲侧:从字头,僉字脚用之。亦称”急雁阵势。”宋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烈火法,口诀云衄锋(笔锋既上又下)暗按。临池诀云:须各自立势,抵背潜衄。所谓视之不见,考之弥彰。古经云:钟书然字用。”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烈火,外相向而偃,内相随而仰。”、三往一覆点“往”是“去,到的意思。”有往

9、必有覆,如潮涨潮落,是自然的道理。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三往一覆之法,须重蹲潜出,借势点之,势尽则反揭蹲抢,意在连贯。上势散者下势欲其紧也。然爨等字宜之。”(例字:然、照)、连波省点:“波”是“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省点之法,势欲其疾,锋欲其利。刘德升行势也,右军吴文墓志勳、横波点:“波”是“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清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横波之点,顺笔邪(斜)叠而行,无左顾右盼之势。如波浪之逞风,其势一向而自为起伏也。也有宽促二势。烏、為等字用之。二、横的写法:在点的写法中,我曾说笔画是点的延伸。以横画为例,横的起笔和收笔的写法都是写点的方法,写点时

10、逆锋起笔,转折后右下顿笔,然后再转折笔锋,若向上回锋收笔便是一点,但现在是要写一横,因此将笔锋转折向右上行笔,也就是将“点”延伸,然后根据结构的需要回锋收笔。由此可见点写好了,对于书写其他的笔画也就方便多了。学会写点、写横时就主要是学运笔,运笔也就是行笔。运笔讲究中锋,因为中锋能力透纸背,使笔画有质感,凝重浑厚。欧阳询说,横如千里阵云。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但初学时笔性生疏,气力不足,因而写出的横画单薄软弱,这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故意地往笔上加力,不要苛求和拘泥于中锋,不要急于求成。欧体的形成本身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们仅凭三朝两夕的功夫就能学好了,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11、寒。只要是按照正确的方法来练习,一日练一日功,就会在由生到熟的过程中,学到提按、疾涩、缓急等技巧,自然也就能中锋行笔,将横画写好,并在由形入神的过程中使笔画沉实丰厚起来。横要平,“平”,不是水平的平,而是横画自身要平。不要写得弯弯曲曲的;也不要写得两头低而中间高,象根扁担。若是这样也就成了病笔。永字八法中称“横”为“勒”。元代的陈绎曾说:“勒一,上平、中仰、下偃。空中远抢,以杀其力,如勒马之用缰也。”这是“横”画用笔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勒,是勒马的缰绳。是说写一横的用笔方法,就象是我们骑马时勒马的缰绳一样。用笔有虚实;勒缰有松紧。总之要掌控自如,才能得心应手。横与横的组合前面说过怎样来写“横”

12、画,也就是“横”的写法。写“横”画的大体步骤是:一、起笔;二:行笔;三、收笔。请记住,这三个步骤是每一个笔画都要用到的。这是基本的用笔方法。即使是出锋尖如锋芒的撇画,出锋收笔时也还有个凌空回锋的动作,也不是一去不返。为什么要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呢?这是因为只有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才能首尾响应,劲气内含。这就如同用兵布阵一样,不得不周密谨慎。初学书法,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步骤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耐心、毅力和意志,同时也最能锻炼一个人的耐心、毅力和意志。接下来说一说横与横的组合。、横与横的组合,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情况:一、两横;如:“二”、“天”、“干”;二、三横;如:“三”、“丰

13、”、“泰”;三、三横以上:“重”、“書”、“畫”。、要领:横画与横画在组合时要有变化,有变化才有生气。若是没有变化,一横一横地顺着写下来,就象是一根一根的小木棍摆放在一起。前人称这样的“横”画为“排算”。“算”是古人用来计算的筹子。写成象“排算”的横画不好看。、方法:两横的组合:三横的组合:三横以上的组合:三、竖的写法一般来说,竖要写得挺拔,写得挺拔才能显现出精神。怎样才能写得挺拔,一是不要把竖写得过直,二是运笔有力。竖不宜过直,就如同人的直立一样,要挺胸,但不宜过直,站得过直就要含胸,这样站着虽说是前后一条线,自己不舒服、不自在。别人看也觉得别扭,这叫过尤不及,所以说不要过于求直。竖贵有力、

14、竖画贵在有力,与竖画的过直也有关系,柳宗元说“努(竖)过直而力败”这是因为竖画过直就如同是立着的木头,板滞。宋朝的陈思说“直则众势失力,滞则神气祛散”。也就是这个意思,因而,前人在写竖画时或左或右地总有些欹斜(写横画时都有些略向右上),并不过于求直,这一点在欧体书法中尤为明显。智永说“竖为努(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努),用力也”。写竖画用力,这个“力”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力有所不同。移动一样东西,鼓鼓劲、加把力,也就可以了。用笔可不行,功夫不到,一竖就是写不出挺拔的效果来,说是把浑身的力都用上去,即使将笔杆子捏断了也是不行,这是事实,不可强求。因为用笔的力,不在手上而是在笔端,而要使笔端有力这就需要有技

15、巧,需要有驾驭和娴熟使用技巧的功夫。因此这要有个锻炼的过程。这就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写竖画,要逆锋起笔,向右顿笔,然后稍提转折向下(向上回锋收笔便是一点,向右上运笔便是写一横)运笔,最后如果顿笔左上回锋收笔便是垂露竖;若是顿笔后提笔出锋便是悬针竖。要得竖画有力,起、行、收的三个用笔过程都要认真对待,切不可一落笔便直行笔,养成习惯后纠正起来也就比较困难。逆锋起笔要如董其昌所说,就象是用锋利的宝剑斩钉截铁那样,干净利落,不要以模糊为藏锋;收笔回锋要尽全力,不能草率;行笔要如元朝的李溥光所说:“努(竖)之法用弯行曲扭,如挺千斤之力”。“弯行曲扭”说的是用笔要有斜正上下,平侧偃仰,这样就能使笔锋得到控制和调整,使笔锋始终是在中锋的状态下运行,这样就能使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增加,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增加就会有涩势,有涩势就会有阻力,有阻力笔锋就象是逆水行舟,每进一分,都要尽一身的力气来向前挺进,这样写出来的竖画,自然是力透纸背,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