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读一首唐诗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4507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读一首唐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读一首唐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读一首唐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读一首唐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读一首唐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读一首唐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一首唐诗教学过程凌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概念。体味诗人表达离别独特的手法。2、 过程和方法: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鉴赏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李白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概念。三、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 导入批点唐诗正声: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体格无一分相似,音节、风格,万世一人。今天和同学们学习诗仙李白的一首七言律诗,请同学们和老师大声地熟读一遍全诗,读准字音和停顿。(二) 一读诗歌,解诗题目。凌老师一直和同学们强调,拿到任何一篇题目,不要忘记认真读题,这首诗歌也不例

2、外,请同学们呢齐读两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请同学们结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课文中注释一解读诗歌的题目,获得题目中的有效信息。闻,听说,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和李白一样是 “七绝圣手”。是李白的好朋友,这一年诗人三十岁,因生活中一些小问题却遭人谗言而被贬谪。左迁,江宁到龙标三,听说这样的事情?诗人的心情如何呢,可以用诗中一个字去概括?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是如何写出心中之愁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歌的主体。(二) 二读诗歌,赏诗中景。这首诗写在什么时节呢?你从哪里读到了?从这句写景中你读到了什么?百花落尽,柳絮纷飞,子归啼叫的暮春时节,暮春时节诗歌为何偏偏写落花和子归呢?寄

3、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杨花的飘若无定,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诗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插入杨花图片)据史书蜀王本纪记载,春秋时期的望帝称王于蜀,望帝以鳖灵功高,禅位于他。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

4、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

5、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感慨险峻、亡国之情李煜临江仙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子规相传为失国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们常借它表现亡国之悲。这里诗人已预感到亡国,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子规这个形象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歌中所写之“景”

6、、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你能读出这种凄哀吗?两生试读,学生齐读,语调低一点,声音拖长一点,可以用点小颤音。(三) 三读诗歌,赏诗中事

7、。 这句诗中的龙标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古人有字有号有名有死后的,很值得我们研究,也是我们古典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为何强调过五溪呢?直书其事,仅扣诗题,深入一层,五溪已经是僻远的地区,更何况是龙标呢?一个过字,不仅写出

8、了龙标的荒远僻壤,还表达了什么呢?好朋友的旅途艰辛,诗人对好朋友遭遇的同情和担心。小结:在这样一个杨花飘落,子规哀鸣的暮春时节,诗人却听说自己的好朋友遭遇如此的待遇,作者的感情更近一层。潘稼堂云:前半言时方春尽,已可愁矣;况地又极远,愈可愁矣。(四) 四读诗歌,赏诗中情。愁心究竟表达了诗人哪些的感情呢?见到春天柳絮翻飞,想到好朋友漂泊不定的生涯而愁听到杜鹃的哀鸣想到好朋友遭遇的不平而愁为朋友所遭受的不公待遇感到愤懑不平想到朋友路途艰险而感到担心自己因为与朋友相隔甚远而思念之愁想要给朋友温暖的慰藉却不能亲自送达而愁齐读出作者的愁啊。如果你是王昌龄的朋友,知道朋友如此境遇,一般会怎么做?而诗仙李白

9、却不会走套路此联出语新奇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

10、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吧。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无情生情,其情远。潘稼堂云:前半言时方春尽,已可愁矣;况地又极远,愈可愁矣。结句承次句,心寄与月,月又随风,幻甚。9读懂一个概念,诗歌中的意象。(五)五读诗歌,读出境界。李太白诗醇:潘稼堂云:前半言时方春尽,已可愁矣;况地又极远,愈可愁矣。结句承次句,心寄与月,月又随风,幻甚。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一个题目,两个地名,三种愁,一句幻语。唐诗摘钞:趣。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此七绝之正格也。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教师结:读一首唐诗,读诗题,读注释,读感情,读意象,读写法,读诗境,如此便读懂了一首唐诗。 板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愁 落花 子规 幻情感意象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