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4039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说说你眼中的秋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说说你眼中的秋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说说你眼中的秋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说说你眼中的秋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说说你眼中的秋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天教案设计 官亭中学 史影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

2、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品读优美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前准备: 1.秋天图片,视频音频下载,畅言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及作者、字词材料 五授课类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说秋说说你眼中的秋 多媒体出示一组秋天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眼中的秋天,由此引入课文。(2) 读秋读读作者心中的秋 1.请1-2位同学朗读本诗,其他同学听读

3、并点评。(提示:朗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和情感) 2.播放视频朗诵,听读并在文中划分节奏。 3.齐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地方的秋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幅怎样的秋景图?你能为它们分别取一个好听漂亮的名字吗?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表达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3) 品秋品品优美的语言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或文中的哪些语言打动了你的心扉?说一说,读一读,品一品。(朗读贯穿其中,小组合作品析)

4、 (提示:可从修辞,用字用词,表达情感等方面赏析) 预设学生可能喜欢以下语句: 1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 “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

5、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7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4) 唱秋唱唱文中的秋韵 试着改写春天在哪里,从课文中提取内容,唱唱秋天在哪里。音乐伴奏。(训练学生提炼关键信息和仿写的能力)(5) 课堂小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青春寄语“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6) 课后作业 1.绘秋用笔画一画或写一写你心中的秋天。 2.积累有关秋的古诗名句在你的读书笔记上。 八推荐篇目 艾青秋天,狄金森秋景,何其芳预言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说秋读秋品秋唱秋绘秋”一条线索贯穿始终。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栖息在农家里农家丰收图 秋天 游戏在渔船上霜晨归渔图喜爱、赞美梦寐在牧羊女眼里少女思念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