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课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38724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河北省隆尧县莲子中学 史方域,对月吟诗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 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 豪放一派, 对后代影响很大。 一门父子三词客: 苏洵、苏轼、苏辙,苏轼生平经历,幼年随父读书时期,深受其父影响。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

2、服满还朝,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苏轼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上书反对。结果不容于朝廷。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赴任。 哲宗即位,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

3、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再度自求外调。再次到杭州当太守。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后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北归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56,苏轼宦游图,三苏祠内的三苏父子塑像,苏轼兄弟情,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很大一部分是

4、两人的互答诗,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争斗中共同进退,晚年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辙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忠告。所以他的仕途较为平坦些。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弟辙送至郑州。这是兄弟间第一次分手。苏轼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他请调至密州,因为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的愿望。乌台诗案时,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元佑年间苏辙升尚书右丞,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 在绝命诗两首寄子

5、由时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平足之爱,平生一人。”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苏轼兄弟情,给标出的字注音:,宫阙( )琼楼( ) 绮户( )婵娟( ) 不胜寒( )丙辰(,qu,qing,q,chn jun,shng,bng chn ),明月几时有如何断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6、,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按照翻译成现在的意思朗读。速度不要太快,尤其最后一句,要拖一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讨论交流,一、结合创作背景说一说这首词是怎样描写月景的,融入或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这首词的意境有什么特点?,河北省隆尧县莲子中学,超然台,超然台位于山东诸城市内,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建。当时诸城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其弟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

7、曰“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超然,即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后引发苏轼超然台记横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超然台自苏轼之后,历经朝代变更与兵荒马乱,在历史长河中,历代贤达人士曾多次维修。,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

8、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向上的乐观精神。,参考,20年仕途奔波,宦海沉浮,加之妻子亡故,弟弟又远在他乡,如此的际遇,使他在中秋月圆人应圆的时候深感孤独。但这并不是词人内心的全部,更深层的是词人内心抱负不展、理想未得实现的愁闷。20岁时便以冠绝一时的政论文考取进士,就是

9、图报效之志,兴国家之业。然而,20年的宦游生活,他的忠贞理想和报国之志屡受打击,政治处境颇不得意。怀想这些,词人无法找到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出路,但仍坚持自己的志向。在政治漩涡中,词人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如月中独舞一样在孤独地抗争。不仅如此,苏轼与胞弟子由(苏辙字)亦已经7年没有团聚,心情抑郁,可想而知。可是,词中,舒幻想而留恋人世,伤离别而处以达观,反映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的心理过程。该词上片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其中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苏轼在密州一,宋神

10、宗熙宁七年(一七四),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今诸城,宋时辖胶西、高密、安丘、诸城、莒县五县)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 到密州后,出行是车马劳顿,住的是木屋草房。出门所见,尽是遍野,荒山连绵。而且甫一到任,就遇上天灾,庄稼歉收,盗贼遍地,民间纠纷不断在此情况下,他这密州的“一把手”也一贫如洗,连粮食都不够吃,每天只吃些枸杞、菊花等野菜充饥。厨房里空空如也,吃的仍令人担忧。于是,他天天在公务之余,跟同僚刘庭式一起,到城边荒废的菜园中挖野菜吃。他们边挖野菜边谈笑风生,日子虽苦,但却苦中有乐

11、。 他有与民同甘共苦的良知和以苦为乐的胸怀,为百姓排忧解难。有一次,他跟刘庭式沿着城墙根挖野菜,忽然在一丛枸杞旁发现一个用包裹裹着的弃婴。他心痛地捡起弃婴,抱回府中抚养,从中更深地了解到百姓生存的艰难。于是他下令州府的官员到野外去捡拾弃婴,自己也“洒涕循城拾弃孩”。 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四十名弃婴!他把这些弃婴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名弃婴。,苏轼在密州二,他刚到密州时,那里正遭受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目睹此等惨状,苏轼心急如焚,立即采取积极措施,恤民救灾。他一方面开仓放粮,并将州衙官吏的口粮匀出一部分,为断粮的饥民解燃

12、眉之急;同时上书丞相韩琦,如实反映当地灾情,要求朝廷选派官员下来视察,体量放税,或给予补助。害。在灭蝗中,他亲自出马,带领农民用火烧、深埋等方法铲除蝗害,并动用部分仓米奖励捕蝗有功人员。他还针对当地“盗贼渐炽”的情况,及时上书朝廷,对盗贼产生的根源做了精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盗之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灾情基本得到控制,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社会秩序也明显好转。 苏轼还把他的“以苦为乐”思想,提升为极富教益的人生哲理,用以指导自己,影响他人,改善民生。他曾后杞菊赋并叙中说: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

13、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他认为人生在世上,就像手肘一样能伸能曲,所谓贫困、富有、美艳、丑陋,只是相对而言。有的人吃糠咽菜照样白白胖胖,有的人吃山珍海味却瘦骨嶙峋。他以杞菊为食,春天吃苗,夏天吃叶,秋天吃花和果实,冬天吃根,照旧快乐健康,说不定还能因此而长寿呢!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历尽万难而不移其志,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从容地渡过一道道难关,使生命迸发出灿烂的光辉!而作为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闪光的哲理也鼓励人们学习苏轼,不畏贫苦,在艰苦困难中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地积极生活!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戴永夏),伴奏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14、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伴奏二,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一、课下观看重庆卫视品读经典、光亮人生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熟练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