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雎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3566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关雎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经关雎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经关雎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经关雎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经关雎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关雎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关雎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关雎教案【篇一: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二、听范读,正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2、(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为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三、读课文,悟大意。(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然后请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多媒体显示关雎译文)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歌内容。 四、思读全诗,把握

3、文意(小组合作学习)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分析爱情故事的过程)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手法,诵文章。 1、提问:通过你发现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预想学生的发现) 借此引出“重章叠咏”,向学生介绍重章叠咏相关知识 2、诗经除了采用重章叠咏的艺术手法,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赋比兴的运用。先向学生讲解何为赋比兴,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文章是如

4、何运用“兴”这一表现手法。(或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教师提示:如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3、再次朗读体会艺术手法。 六、试背全诗七、布置作业【篇二: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 【课题】 关雎 【选自】 语文版九年级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3)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4)背诵诗歌。 2、 能

5、力目标:(1)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2)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3)提高想象力。 3、 德育目标:(1)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语: 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然后请大家在听完老师的描述之后回忆一下这本书是哪本书。 (1)它是儒家经典之一。(2)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4)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5)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

6、法。 没错,这部作品就是诗经。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就是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儒家经典之一。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乐歌,共40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介绍

7、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四、课文讲解 (1)教师范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介绍: 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诗歌的感情质朴纯真,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意境优美。 (2)请

8、学生们朗读课文并分析各章大意(提问) 第一章:写诗人看到洲上一对雎鸠,而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第二章:姑娘劳动的优美身姿,让诗人日夜追求。 第三章:诗人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的情况。 第四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 第五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 (3)通过诗歌中的具体字词和诗句,分析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4)分析这首诗歌的特点(提问): 1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2追求对象和追求方式的特点:劳动妇女,弹琴鼓瑟。 3整首诗体现出了极强的古朴美。 (5)艺术特色: 1用“起兴”。 “兴”即触景生情

9、,托物兴辞。这种委婉含蓄、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多次运用,产生了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人由雎鸠成双成对联想到君子淑女终成眷属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韵律和谐: 运用重言(关关) 运用双声(参差) 运用叠韵(窈窕) 3采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各章大致相同,更换几字使内容递进,逐层抒发强烈感情,读起来节奏鲜明铿然。 五、总结: (1)主题: 本诗写一位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的情感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思考:1、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恋爱观? 2、你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背诵课文关

10、雎。【篇三:关雎教学设计】 关 雎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 三、检查预习。 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的相关知识。这里强调三点: (一)诗经是我国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

11、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 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三)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四、精讲点拨 1、一读,读准字音。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关雎,篇幅非常短小。我们先来读一下。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把握文意。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结合

12、课下注释,了解一下诗的大意,然后思考这个问题。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我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整理了一下,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下。需要整理的记在课本上。 明确:诗中写一个年轻小伙子爱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姑娘,他朝思暮想、执着追求,然而求之不得,进而相思成梦,梦中与这位姑娘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歌抒发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4、四读,读出感情。 既然有痛苦,有喜悦,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一种语气读

13、到底,我们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感情读进去。现在请大家自己尝试着带着感情读一遍诗歌。或喜悦,或悲伤,要把它读出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见“淑女”,一见钟情,心中充满了喜悦和爱慕之情,心旷到难以自抑。(读出心旷、激动、难以自抑的情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复咏唱,来说明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读出淑女之美) 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读出长夜漫漫的那种坐立不安的焦虑、苦闷的心情) 一个人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想象着拥有。“君子”

14、追求不到“淑女”,情极生幻,梦中出现了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情景,君子陶醉在愉悦中,沉浸在幸福里。 (读出君子的喜悦之情) 5、五读,读出韵味 看着同学们在那里一本正经的读,我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那个教书的老先生,鲁迅先生在文中写到: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个时候的老先生,一定是和文章融为一体了。我现在看你们,面无表情,正襟危坐,读出来的东西硬邦邦的,一点让人陶醉的美感也没有。怎么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那种美?要先认识到诗歌美在哪里,然后把自己融进去。这首关雎美在哪里?你先思考一下,然后我找同学

15、起来说一说。 并不是说摇头晃脑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听听播音员的关雎。 五、拓展延伸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千年后的今天,在空气中有着丁香花味的雨巷中,有一位诗人逢着了一个和丁香一样的女孩,清澈的双眸中含着淡淡愁怨,在擦肩而过的时候,驻足停留?他就是诗人戴望舒。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戴望舒的雨巷,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这首雨巷都有关雎的影子。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完全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模仿这种写法,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六、课堂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是初生天地的源泉,简单、洁净。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情去诵读,用心去传唱,让这古老的歌谣在祖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