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ppt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3197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ppt(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 仲 永,(北宋)王安石,一、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等。,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隶( ) 谒( ) 邑( ) 称( ) 泯( ) 矣( ) 焉( ) 扳(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隶( ) 谒( ) 邑( ),称( ) 泯( ) 矣( ),焉( ) 扳( ),l,y,y,chn,mn,y,yn,pn,三、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传/一乡秀才/观之 (5)日扳仲

2、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7)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四、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1)“伤仲永” 伤: (2)“世隶耕” 隶: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就: (4)“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乡: (5)“或以钱币乞之” 或: (6)“邑人奇之” 邑人: (7)“从先人还家” 从: (8)“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 (9)“泯然众人矣” 泯然: (10)“卒之为众人” 卒: 众人: (11)“且为众人” 且: (12)“固众人” 固:,四、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1)“伤仲永” 伤:哀伤、叹惜 (2)“世隶耕” 隶:属于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就:立刻完成 (4)“传一乡秀

3、才观之” 一乡:全乡 (5)“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 (6)“邑人奇之” 邑人:同县的人 (7)“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 (8)“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名声 (9)“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 (10)“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众人:普通人 (11)“且为众人” 且:尚且 (12)“固众人” 固:本来,五、需要理解活用的字词,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 每天,3、“邑人奇之” 形容词作动词 对感到惊奇,4、“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5、“父利其然也” 名词作动词 认为有利可图,1、“即书诗四句” 名词作动词 写,六、整体感悟,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原

4、文中的句子来说明。,六、整体感悟,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原文的句子来说明。,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童年阶段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神童”,常人,2、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1)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 (2)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2、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明确: 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1)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3、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的原因?,A

5、:直接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B:作者认为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七、体验与反思,自由辩论:成才的关键是什么?,1、天赋是成才的关键(天赋有利于成才) 2、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小结: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八、有关学习的名言,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要想知识常新,思想常新,还得多学习呀,真可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让我们热爱学习吧!,九、作业 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忽啼求之 余闻之也久 借旁近与之 闻 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余闻之也久 并自为其名 仲永之通悟 自 卒之为众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