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要求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3118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政治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政治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政治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政治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政治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政治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政治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要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政治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要求陕西户县电厂中学 邮编:杨艳峰摘要:政治教师应从思想上树立创新观念,大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思维空间三个方面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创新教育,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关键词:创新教育 授人以渔 填鸭式 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教育如何完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政治课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政治教师应尽快转换原有角色,做好应对创新教育的角色准备。一、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教育问题报告学会生存中,把“培养创造性”作为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该报告指出“一个有创

2、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这些话值得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深思。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教育质量观、学生观的转变,创新教育就难以为继。 首先,改变对创新教育的错误或模糊地一些认识。政治学科知识理论性强,使得我们一些教师误认为政治教学中无创造性可言。照本宣科、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占据着统治地位;课堂提问、讨论、测验所设计的问题,也严格以教材为标准,不越雷池半步。结果是既禁锢了学生思想,又挫伤了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政治课严谨的科学性和与社会广泛的结合性,使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更具优越性。教师若能把这些特点运用得当,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还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提高了他们综合认识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政治课教学的活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对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问题。创新首先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的批判性和发散性,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是情商,其次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双基。从这一方面来说,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测试、衡量学生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其结果只能是抹杀

4、学生的创造思维,其做法显然是与创新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而新课改则在这一点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其次,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此,政治教师应特别注意把 “满堂灌”的“填鸭子式”的教学方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遵循教材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一些喜闻乐见的社会信息和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多重理解教材理论知识,教师在其中充当“导演的角色”;把过去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变成传授知识、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修正品行为主要教学目标,应“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一些社会

5、热点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听什么信什么;把严格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变成生动活泼、平等交流、共同探索、人人主动参与、大胆暴露自己观点的课堂气氛,通过学、讲、议、辩等多种形式来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应树立师生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观,乃至是一种“茶馆式”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个体自信的心理品质,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会真正有创造性的思维可言。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向学生提出的“三不迷信”、“三欢迎”、“三允许”,这种勇气和胆识很值得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的借鉴。这一点我个人在一些教学尝试中也是深有体会的。如

6、我在讲正确意识对物质的作用时,没有刻板地讲理论,而是先让学生畅谈近30年家乡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自然引出了对外改革开放的政策。这就是正确认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结果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这种尊重个性式的教学过程也是较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的。我们在平时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要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况,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是什么”和局部的“为什么”,要使学生在明确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去构建、生成新知,形成新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学科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生

7、活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这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结果也应采取延迟评判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有一个再比较、再评判的时间,评判语言宜用鼓励和肯定性为主,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即使是使用批评性的语言也要注意把握分寸,这种宽容和期待的方式往往能激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为此,我们应努力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开放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或者对各种教学法进行兼收并蓄,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这种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教学过程、结构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教师)设疑(学生)自学、讨论、辩论(教

8、师)讲评(学生和教师)再认知再分析。真正充分地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自主性。二、积极汲取新科学知识,大胆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容量飞速拓展。一个教师如果不积极汲取新的科技成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必然为时代所淘汰。一个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吸收学习新知识,既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拥有丰富的其他人文知识;既要适当涉猎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掌握和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思维规律和教学规律,能做到将学科知识、学生兴趣、学生的知识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一个教师知识的广博性和熟练驾驭知识的能力这是获取学

9、生信任的前提,也是能够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为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做到“三勤”,即勤学、勤记、勤思。关心国内外新闻事件,关注社会热点,并能及时准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自己所表述观点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这也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扩展学生视野的良好手段,也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好方法。随着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成为最具魅力的教学手段,它集音、形、声、画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它把传递教学信息从单一知识表达结构变为立体的知识展示结构,可有效扩大知识层面,增加主体参与的选择性;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10、,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和简化了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政治教师要尽快地熟悉多谋体操作和课件制作技能,并把教学内容与时政音像专题资料、漫画寓言文字等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则能大大地加强、扩展和延伸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知识。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对于知识体系复习和列举相关知识、事例均为便利。如果教师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Authorware,结合三维动画制作和录音、录像资料的吸附技术,课件就会更新颖、丰富和生动,更能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同时通过对各种事实与知识的了解、比较鉴别,也更能使学生树立起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创造思维的空间大量丰富的各种活动,能增加学生

11、的表象储备,为他们的合理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课前的一周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与讨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撰写政治小论文、辩论会、演讲会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扎实而广泛知识结构、敏捷的思维方式、有效调控活动过程的能力,否则就很容易把一些活动搞得散乱无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融洽的活动氛围和良好的调控能力均来自平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

12、础之上。说到底就是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和人格,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方式与他们进行课堂和课间的交流。因此,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与亲情也显得格外的重要。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敬业精神,放下是“师道般的尊严”,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我,与学生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时代在不断的创新,时代需要不断的创新,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理应及时转换原有的角色,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2、中国教育报 2002-3-603、好教师必学的5项教育新思维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上好课应知应会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5、李斌等著邓小平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策略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 科学出版社7、创造性思维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8、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育部基础司编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人民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