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722376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苏帕河中学 许才芬【课文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作者冷峻的目光首先注视着现实。文章一开头第一自然段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

2、事实都见之于“公开的文字”,表示言之有据,事实确凿,然后第二自然段很自然地引出本文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但作者在第三至五自然段当即指出,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不确切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明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这种以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在从容不迫的气度中,蕴含着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这是直接反驳。接着,作者在第六至八段,另立了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六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七八段作者讴歌了古往今来来中国的脊梁,说明中国有自信力的人大有人在。这是间接反驳。第九自然段是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

3、做出了回答。可以看出,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简单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驳论文在教科书中还是首次接触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驳论文的知识和驳论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读起来富有鼓动性;学生对于新文体、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这阶段的学生喜欢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

4、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3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和立论反驳论点的方法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本文精辟、犀利的语言特点。【教学资源】音频、课件、【课前延伸】1、复习议论文的阅读知识2、熟读课文

5、,简要了解写作背景,从文中找出疑难问题,准备在课堂交流3、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疏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4、请在课前查阅交流中国历史上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人物和进入二十一世纪对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教学时间】2课时【课内探究】一导入课题:大屏幕出示背景材料,引入新课。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

6、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

7、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二驳论文相关知识:本文是鲁迅为了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谬论,鼓舞中国人的斗志而写的文章,所以这是一篇驳论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驳论文的相关知识点。1、按论证方式分,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立论:确立一个观点,然后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以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让读者懂得一定的知识,或是明白某种道理。敬业与乐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确立和阐明正确的观点。2、驳论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3、驳论文的一般思路:树靶

8、子(摆敌论论点)、打靶子(驳敌论论点、论据、论证)、立观点(树立自己的观点)三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你对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什么看法?(教师读题目,学生思考。)(明确:这个课题是一个句子,是一个反问句。用反问句,虽问不答,但答案又蕴涵其中,往往能语气强烈,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强烈的共鸣,能极好的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反问呢?从题目中我读出了鲁迅先生的愤怒。)2.听课文朗诵,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划出标识性语句,理清课文结构。(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他们有什么论据?(2)读课文35自然段,看看作

9、者是怎样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进行批驳的?(3)读68段,作者又是怎样批驳敌方谬论的?看看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证明自已观点是正确的?(4)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自欺欺人的脂粉”“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哪些人?明确:(1)敌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两年前,自夸 “地大物博”,不久又希望国联;现在又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对方错误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

10、展着“自欺力”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通过驳论证来批驳了敌方的观点,这是直接反驳。 (3)作者树立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首先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信力。作者用排比句列举了四种人,他们都是有自信力的。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具有自信力。又说这一类人现在也不少,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作者通过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说明古往今来,具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证明中国人有并没有失掉自信的人,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敌方论点。) (4)“自欺欺人的脂粉”指国民党

11、的种种欺骗手段。“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是相对于豺狼当道、狐鼠奔逐的地面上而言;这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涵义,而是一个政治范畴的概念。正如鲁迅在野草 题辞中写道:“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当年中国政治舞台的“地底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风起云涌,蓬勃发展,他们才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总结: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大声诵读文章的立

12、论部分,讨论交流鲁迅先生谈到的四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中国人,举例加以论证。 为什么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作者对他们怀有怎样的感情?(讨论交流)(明确:“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拼命硬干的人”,当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为民请命的人”,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舍身求法的人”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为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惜牺牲的人,

13、这里的“法”指的是公平、正义、正直。如商鞅、谭嗣同、法显、玄奘等。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是一个目光如炬,思想深邃,洞察社会本质,放眼民族未来的文学大师和思想家,他认为那些有确信,不自欺,胸怀天下,心系百姓,虽居其下,仍默默奋斗,即使被摧残,依然前赴后继,奋然前行,能够为民族带来希望,为百姓带来福祉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鲁迅先生盛赞这样的人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作者热情地赞扬和歌颂他们,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群人,中国才可以经历风雨而不倒,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他

14、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4.悟中心这篇驳论文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同时热情歌颂了“地底下”(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的斗争,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四、合作探究交流,精讲点拨: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主要特点: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反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反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实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作者

15、又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的论点是争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就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2、这篇文章的议论性语言好在哪里?(品味本文议论性的语言,试找出句子加以赏析。) (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十分有力。(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大量的运用修辞。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举例) “如果单据这一点,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