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for-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1005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for-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for-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for-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for-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for-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for-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塞缪尔.巴伯弦乐四重奏〈adagio-for-strings〉的内容美和形式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音乐美学”课程论文论弦乐四重奏Adagio for Strings (弦乐柔板)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班级: # 姓名: Mr.Q 学号: 论弦乐四重奏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作者:Mr.Q(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级音乐学*班,学号:*)摘要 二十世纪,美国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塞缪尔.奥斯本.巴伯二世(Samuel Osborne Barber,1910-1981);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大多数作曲家已经在寻觅着近现代音乐的音乐风格,他却没有随波逐流,在大时代的潮流下他依旧怀着古典主义的音乐特性在他的浪漫音乐思维中创作着,其作品透

2、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戏剧性,因此受到无数听众追捧。巴伯在美国是继科普兰与格什温之后作品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家,被世人推崇为传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巴伯与同时期的“浪漫派”作曲家们相比,创作手法更显大胆、激进。其坚持传统调性、曲风的同时,将二十世纪大量的主流创作手段完美的融入进自已的音乐中,形成自已独特的创作风格。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针对于本论文对该作曲家的经典作品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简单介绍,形成初步映像;第二部分,对作曲家进行简单介绍,通过对作曲家的基本了解促进更深刻地了解作品,剖析作品;第三部分主要对Adagio f

3、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整体形象进行论述,即分析其形式美,主要方式通过弦乐和合唱两个版本的整体风格,主旋律线条走向来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对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深刻内涵进行论述,即分析其作品的内容美,主要通过声部之间的关系,和声的应用,呼吸的关系,以及作曲家最想表达的情感上出发而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伟大的作曲家不能单单靠一部作品来反应他的生活和经历,但是,这一部作品足以证明他的伟大关键词巴伯 弦乐柔板 羔羊颂 形式美 内容美 新浪漫主义大师 目录 1、 作品简介P22、 作曲家简介P23、 弦乐柔板的形式美P44、 弦乐柔板的内容美P75、 结语

4、P91、 作品简介: 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是由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奥斯本.巴伯二世(Samuel Osborne Barber)于1936年所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中的慢板乐章,其时当时巴伯26岁。一次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偶听了该作品后,鼓励巴伯将此曲改编为一首单乐章乐曲,以供弦乐团演奏。1938年,托斯卡尼尼亲自指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首演了经巴伯改写后的此乐曲。自此,这首篇幅不足10分钟的小品便一举成名,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人喜爱的作品之一,更成了巴伯的标签之作。再后来塞缪尔.奥斯本.巴伯二世亲自将其改写成一步混声合唱作品,同时因Adagio for Strings(

5、弦乐柔板)的合唱版因为歌词借用了圣经中的羔羊经为此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合唱版本的名字也改成了羔羊颂(Agnus Dei)。 弦乐柔板整曲自始至终沉浸在难以排遣的悲哀之中,无怪乎人们常常把它与绝望与死亡相联系,并且被用在多位名人的葬礼上,如摩纳哥皇妃格雷丝凯利,美国总统肯尼迪,罗斯福等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昂婷普赖斯要求在自己的葬礼上也用这支曲子。弦乐柔板还被用在多部影片之中,比如象人、野战排、罗伦佐的油、野芦苇和北方等等。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这首类似哀乐的曲子创作于巴伯一生中相对较幸福的阶段,他和梅诺蒂徜徉在爱情和音乐的殿堂中,他的事业和声誉都处于上升阶段。2、 作曲

6、家简介:塞缪尔 .奥斯本 .巴伯二世 (Samuel Osborne Barber 19101981)(以下简称塞缪尔.巴伯)美国人,作曲家。曾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声乐、指挥和作曲。他继承并发扬了十九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的乐脉,并融入自己深刻的感情体验,创作出一大批旋律优美、感情浓烈的音乐作品,给面临无调性挑战的调性音乐注入新的活力被评论界誉为新浪漫主义大师。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在1910年3月9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West Chester)的一个具有良好音乐环境的家庭。十来岁时,巴伯曾在当地教堂中任管风琴师,并就学于西切斯特中学。1926年,巴伯中学毕业,但早在 1924年,他

7、已同时就读于费城柯蒂斯音乐学校,在这里,他学习钢琴、作曲、歌唱和指挥.1928年,巴伯因一首小提琴奏鸣曲而首次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巴恩斯奖,这使他得以首次出国旅行,访问了意大利等欧洲国家。1933年,巴伯以他的第一部由较大型乐队演奏的序曲造谣学校再次荣获巴恩斯奖,1935年又获得了美国的罗马奖,1935与1936年两次获普利策旅行奖金。1935至1936年间,他又一次赴欧洲旅行! 当巴伯逗留在马焦雷湖(Lake Maggiore)时,他拜见了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此后,他来到罗马,在美国研究院从事作曲.在这段时期,巴伯写出足以证实他有旺盛的创作天才的作品,其中以第一交响曲最为著称。这是一部单乐章交响曲

8、,由罗马奥古斯特奥乐队于1936年12月13日首演,次年又在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这是该音乐节第一次演奏美国人的作品。此后,巴伯又分别于1936年和1937年写出了弦乐柔板和第一乐队散文,这两部作品在1938年被著名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A.Toscanini, 1867-1957)选中,成为他指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交响乐队演出的最初两部美国作品。1938年,巴伯离开战云密布的欧洲,回到美国,在柯蒂斯音乐学校教授作曲与配器,并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写出了第二乐队散文和合唱作品秒表与军械图等作品。1943年4月,巴伯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中服役,他应约为空军写了第二交响曲。巴伯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

9、品还有小提琴协奏曲(1939-1940年)、摩羯宫协奏曲(1944年)和大提琴协奏曲(1945年,曾获1947年纽约音乐评论界奖)等。战争结束后巴伯隐退在纽约州基梭(Kisco)山的寓所(他把这一寓所称之为摩羯宫),和他的同学、歌剧作家梅诺蒂(G.C.Menotti,1911- )同住.巴伯在这里写出了芭蕾舞剧米狄亚(原名蛇蝎心肠),还写了bE调钢琴奏鸣曲。五十年代以后,巴伯把他的创作重心移到了歌剧与声乐作品上,而此后所写的器乐作品只有钢琴协奏曲(1962年)闻名于世,勋伯格认为这部协奏曲与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相提并论,该曲还获得了普利策奖。巴伯的第一部歌剧万涅萨完成于1957年,歌剧脚本是

10、梅诺蒂写的。巴伯的另一部歌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965-1966年)是应大都会歌剧院之约而写的,脚本源出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3、 弦乐柔板的形式美: 首先,从该作品的形象来进行分析,从这其中去体会其作品的形式美,从如上所示截取的部分总谱的谱面可以看出该曲采用了比较不常用bB和声小调,同时采用了比较不常见到的二四拍、二五拍,通过这两个信息我们能在还未涉及实际音频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出,该曲的曲风多是冗长,悠扬和沉思型的! 再进一步分析其第一提琴声部所奏主题乐句可以看出,该作品多采用二全音符、四分音符、附点全分音符,再依次向下各声部内页多采用二全音符、全分音符、二分音符等等,再进一步奠定了前面的

11、所得判断,该曲的曲风多半为冗长,悠扬和沉思! 当乐曲的主题由第一小提琴连续的两次演奏完以后,紧接着到12小节开始,乐曲的主题又庄严地交给了色彩浓重的中提琴,这一次的呼唤在谱面上看来是一次历史性的号召,挖人深思的一次感应,这时中提琴同第一小提琴的呼应更显主题的具有革命性的使命感,看到这里应该能想象一幅具有难以言表的历史战争画面;同时也能预料这一极具革命回忆的主题应该还会传递下去 乐曲进行到第28小节,终于低音提琴接过了这一声具有生命力的呐喊,但通过这一句句的传递,一声声的呐喊能从谱面上看得出来这一切似乎都在为着所期待的那一声还未到来的呐喊而准备着。 当乐曲进行到第44小节的时候,谱面上能清楚的看

12、到第二小提琴全力在为第一小提琴的最后的呐喊而做出最后的拼搏和传递。 乐曲进行到这里谱面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这场传递中,所有“人”都站起来了,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和呼唤,我相信由ffsffz力度的变化,那种生命的呐喊应该已经在脑海里翻腾了吧! 到曲末的时候,主题的再次出现,是对整个传递的总结!渐弱的力度变化是我们对呐喊的无声的传递、对生命的历史性沉思! 【弦乐柔板运用一个悠长而级进时的旋律线条作为主题,持续重复了7次,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可算作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的结构形式。在反复过程中,按照“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交替出现顺序发展,使音色不断变化,音量不断加强,经历能量积聚,再到能量释放的过程,形成一

13、个拱形的旋律结构形式。在作曲技术手法上运用对位法,同一主题不断摸进,有时重叠,颇具赋格音乐的魅力,使音乐的发展连绵不绝、丝丝入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弦乐柔板的总谱谱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美是一场具有传承的革命事业,是一场具有历史性的战争,也是一场对自由和人文主义的尊重,通过对曲子总谱的谱面分析我们得出弦乐柔板的形式美,不单单是谱面的感觉,更深层次的透露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使命!4、 弦乐柔板的内容美:分析完了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的形式美,其实Adagio for Strings(弦乐柔板)带给我们的最主要的还是听觉上的深刻内容;【弦乐柔板由大、中、小以及低

14、音四种弦乐器合奏,它以一个柔美得有点伤感的缓慢和弦开始,层层交织,绵密蔓延,舒缓的旋律像山峦平滑的曲线,甜美里透着宗教的肃穆和庄重,弦乐丰沛透明的音色和宽广的气势,使乐曲在鲜明的明暗对比中,具有一种史诗般的伟岸气魄。乐曲的旋律自始至终有一种飘逸感,丝丝缕缕,如细密情感的吉光片羽飘浮半空,甜美和悲伤,两种情感的激越纠缠,混淆难分,其旋律之凄美,常令人联想到死亡,因此弦乐柔板曾被用于前美国总统肯尼迪、摩纳哥皇妃格蕾丝凯利等一些名流的葬礼上。由于作品所包含的巨大情感张力和空间,这首伟大的慢板乐章,也被许多电影用作配乐。】【此曲的和声手法比较传统,属调式和声范围,但在运用上较特殊。如:乐曲从下属七和弦开始发展,而结束在属和弦上,没有解决到主和弦的结尾,给人留下悠长的回味。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此曲运用不太常见的4/2拍,其特点是拍速度、拍值长、节奏重音间隔远,但作曲家运用和声、复调和曲式上的手法,不仅没有使这样节奏的音乐显得冗长、拖拉,反而增强的乐曲的凝聚力,使音乐在集聚能量的同时,深深触动着听者的心弦。 作品表现绵长的弦乐柔板,从一开始就笼罩全曲的那种忧郁气氛,究竟得之于何方只觉得他似乎表达的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尽哀思,仿佛可以穿透旷野和低迷的天际,远抵那难以触及的过去和未来,绵绵不绝,无有终期,在这似人间又非人间的旋律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