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优秀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70432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除法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认识除法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认识除法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认识除法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认识除法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除法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除法优秀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除法优秀教案【篇一: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教学设计】 3月多媒体授课资料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 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

2、,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4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

3、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被除数除数 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

4、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练习。教科书第4页的做一做的第1、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

5、第4题。 2、分糖葫芦。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4、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5、用除法算式表示下列各题。 饼干10块,每2块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苹果16个,每4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有20块糖,每5块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18瓶汽水,平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瓶? 6、写出除法算式。 被

6、除数是8,除数是4,商是2。 6个小朋友,每两人一组,可以分成3组。 7、小松鼠分组:30只小松鼠可以分成几组? 8、小猴子分组:18只小猴子可以分成几组? 四、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货?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 被除数除数 商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主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本节课例题通过小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引出问题“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通过动手操作、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用除法

7、计算,并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组:王娜 2014年3月7日【篇二: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除法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邵丰媛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

8、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师生准备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除法的含义 1、初步感知除法的含义 (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 谈话:周末,假日小队的同学组织外出爬紫金山,他们准备坐缆车上山。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出示: 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学生用自己的方

9、式想一想,全班交流。 学生出现的想法可能有: (1) 3个2是6人,所以要坐3辆缆车;(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或是乘法的含义想想) (2) 拿出6个学具,每堆2个,分成3堆。(按每2个一份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3)教学除法算式。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2、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结合这道题说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或算式表示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几份? 3、小结: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学习除法含义,加深理解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 (

10、1)出示例题,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 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枝。学生直接填写出答案。 (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铅笔?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枝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学生操作后回答。 (3)如学生提出可以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说说怎样写除法算式?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读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3、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 (1)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4、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回顾比较,刚才我们学习的几题列式计算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情况

11、下可以用除法计算?(表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中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组内交流。 (1)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中填写什么数,你是怎么想的? (2)说说填写出的除法算式各表示的含义。 2、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 联系场景图说说每道题算式的含义。比较两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吗?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小结: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与生活实际联系,找找身边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

12、除法解决。 学生自由说说身边的数学问题,由此延伸到课外。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

13、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14、。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出示条件:把1

15、2枝铅笔平均分。 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自主探索 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小组内交流 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