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吕如香 晒课教案 三个课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9997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吕如香 晒课教案 三个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吕如香 晒课教案 三个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吕如香 晒课教案 三个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吕如香 晒课教案 三个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吕如香 晒课教案 三个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吕如香 晒课教案 三个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 吕如香学习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词汇;3、会流畅地翻译课文。4、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根本原因。5、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习重点: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 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学习难点:1、 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2、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停顿。2、了解作者,解题。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

2、读音及意思: 隶、谒、邑、泯、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目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神童、一个天才由于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最终沦为普通人的故事伤仲永,希望同学们从他的悲剧中感悟到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l pn y y chn mn y yn y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2、检查预习二: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下列句子的断句)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展示提升1、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2、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直到朗读流畅。3、学生交流收集的作者作品简介,解题。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师补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

4、境隽永。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四、课堂检测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五、课堂作业:完成课后题二预习作业: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识记其意思;2、会对照注

5、释流畅地翻译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2、口头述目标。二、检查预习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世隶耕 忽啼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邑人奇之 泯然众人矣 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固众人三、学生合作学习: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 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

6、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做宾客。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2、邑人:同县的人3、“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4、“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5、“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6、“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7、“且为众人”且:尚且。(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学生交流展示翻译的课文参考PPT 五、课堂检测(要求学生合上书本)(1)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环谒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泯然众人矣 5、稍稍宾客其父 6、贤于材人远矣 7、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3)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哀伤仲永这个天资过人的神童由于没有得到后天的学习,最终成为普通的人。六、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哀伤、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 预习题: 1、用简要的语

8、言概括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2、开篇交代仲永的籍贯、身份、家世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仲永天资过人? 4、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5、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口述目标:1、学生齐读课文;2、口述目标。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4、开篇交代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有什么作用?5、最后一段作者讲了

9、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

10、至”。4、“世隶耕”三字交代了仲永的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天资过人的人,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都成为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那就连普通人都不如了。 三、展示提升:1、是谁制造了方仲永的这出悲剧?说说你的理解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自身原因)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学(父亲的目光短浅) 邑 人: 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世人的价值观)2、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四、课堂检测:1、把课文分成两大段并归纳段意。2、1、2自然段和3自然段分别是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文小结 :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平庸的人。我们都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就会落后于时代。老师转赠你们鲁迅名言:“”世上哪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端正学习态度,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课外练笔我与方仲永 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积累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