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9711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朗读课文。2、 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3、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重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难点 1、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过程(学案) 备注课前导学:1、 利用工具书查字典正音2、 利用早自习熟读课文达到背诵,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3、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1、说说你了解的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

2、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注音:称()卒()焉()耶()为()隶()扳()谒()邑()矣()泯()3、指名小组同学读课文(抽查)1、导入新课:从题目入手,伤仲永的“伤”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听课文朗读,弄清节奏与停顿:(生试着划分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余闻之也久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卒之为众人。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 小组内展示朗读课文4、 自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做批注温馨提示:掌握下列加点字词世隶耕未尝识书具稍稍宾客其父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受于人者不至且为众人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积累虚词,精确翻译: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仲永之通悟()传一乡秀才观之()不能称前时之闻()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受于人者不至()词类活用现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父异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1、先在小组展示,小组再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2、教师小结。1解释加点的字。(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宾客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第二课时1、检查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2、做课后习题中词类活用的题3、“之”“于”用法的总结1、 自主疏通文义并翻译课文2、 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文中划

5、出)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划出句子用自己的话说)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3、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理解课文的写法)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在书上批注)1、 写出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2条2、 说说“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3、翻译下列句子。(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

6、币乞之。(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4用原文填空。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5伤仲永的“伤”是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预习时要把字音标注在书上课堂检测,教师正音小组互改对子朗读组内考查朗读让学生必须独立学习,把不懂的内容写下来,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询问老师记住“之、于”的基本用法,教师要给学生归纳主要展示“虚词”和“活用现象”组内互考或者教师个别抽查计分翻译课文可以穿插在展示部分这三个问题在自学后抢答合作交流后小组展示独立完成,巡视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调整成课后作业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