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9436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前 言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现为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学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联合大学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多个办学阶段。1978年独立建校,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经过百年风雨历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8

2、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校史展分“实业报国 负重奋进”(初创阶段 19121978年)、“务实开拓 砥砺前行”(学院阶段 19782006年)、“秉承传统 再创辉煌”(大学阶段 2006至今)三个部分,讲述了西安工程大学风雨沧桑一百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办学历程。一、独立建校前阶段实业报国 负重奋进(19121978年)1912年,鉴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筹设了机织科,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纺织系科之一,也是我校前身纺织工程系办学历史的开端。1924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北京工业大学更名为京师大学工科,1928

3、年京师大学工科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虽然学校多次更名,但机织科一直是学校的主要系科,并于1928年改名为机织工程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西安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以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纺织工程系,成为西北工学院的主干系之一。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1957年国家高等教育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先后隶属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纺织工程系的基础上,西北纺

4、织工学院成立。实业救国 创办专业 (19121937年)从1912年到1937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拓展,学校的办学前身机织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侧重毛纺织、漂染整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学思想1903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伊始,就以“讲求实业,以能办诸实用”为办学方针,即以振兴实业、富国裕民为“设学要旨”。1912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更名为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办学宗旨是:“教授高等工业学术,养成工业人才”。此后,“实业救国”就成为该校的主要办学思想,也一直贯穿在机织科的办学实践中。1934年,北平大学的国立北平大学组织大纲中规定:“本大学根

5、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北平大学工学院提出了“培养韧作人才,完成建设事业,增高生产技能,实现民生主义”的办学方针。师资队伍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初创时期的科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和王家鸾教授,教授有利贡和曾旭新,讲师有郭鸿文等。机织工程系成长时期的系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王家鸾教授、张汉文教授等。在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任教的有张汉文教授、张朵山教授、郭鸿文教授、崔玉田教授、麻沃畲教授和龚明安教授等。教学实践1912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创办时确立的专业发展方向是以毛纺织染整为重点。1917年,机织实习工厂落成,其毛纺织染设备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

6、水平。北平大学工学院期间,机织工程系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教学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分类更加细化,增加了对新技术的讲解,在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用性上更加深化;二是不断充实教材内容,机织工程系的专业课教材基本上采用自编讲义,对教授内容进行了更新,新的自编讲义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三是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大大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比重。文化活动北平大学工学院十分重视文体活动,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爱校的情操风尚。当时学校的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的比赛为北平大学各院之冠,机织工程系的不少学生都是北平大学代表队的队员,学生还经常组织文化娱乐活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人才培

7、养1912年机织科成立,1916年机织科首批学生毕业,其中就有后来的机织工程系郭鸿文教授。从1916年1937年纺织系共培养出毕业生218人。历经曲折 自强不息 (19371957年)西迁办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内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纺织工程系进行了重整,先后聘请了一批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来校任教,如李有山教授、王文光教授、李辛凯教授、严灏景教授等。1952年,院系调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师资队伍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后,先

8、后在纺织工程系任教的教授有:张汉文、张朵山、郭鸿文、任理卿、麻沃畲、崔玉田、吴文烺、孙铎、李有山、王文光、李辛凯、严灏景、张承洪等。其中,张汉文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毛纺织专家,对纺织工程系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学实践在抗日战争中,纺织工程系是当时“大后方”国立大学中惟有的纺织专业,纺织工程系教授荟萃,课程设置也十分重视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课教学逐渐形成并巩固了棉毛并重、以毛为所长的专业特色。1952年,纺织工程系设本科四年制纤维材料机械工学专业,下设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方向。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3个教学小组(后发展为教研组)。纺织工程系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并改进基础课和专业课

9、的教学,并强调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人才培养抗战期间,纺织工程系的学生们怀着“打倒日本,还我山河,重建祖国”的决心,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奋读书,“七星夜火”、“坝上灯光”被誉为当时学生刻苦学习的美谈。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师资和学生规模都得到了扩充。纺织工程系毛纺专业情形58届学生刘树梅,在校期间出席了全国学代会,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19381957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553人。艰苦奋斗 奠定基础 (19571978年)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纺织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高教部和

10、纺织工业部同意在陕西省纺织工业局设立西北纺织大学筹建处,筹备建立西北纺织大学,后由于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建校计划未能实现。1957年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并入西安交通大学并从咸阳迁至西安。纺织工程系建立了党的总支部,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全系教职工从西北工学院时的29人增加到149人,其中教师57人(教授6人,副教授1人,讲师14人,助教36人),为后来西北纺织工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西安交通大学期间,纺织工程系先后两次接收了7名蒙古留学生,招收了2名研究生,这在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历史上尚属首次。纺织工程系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研制出了适用于橡胶轮胎的帘子布和利用气流测定纤维直径的气流式纤维

11、测定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喷气无梭织布、静电纺纱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1958年,纺织工程系实习工厂建成,为配合教学进行生产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实习工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研制生产了当时陕西市场的短缺产品帘子布、造纸毛毯和其它产品,解决了一些企业的急需。1960年,纺织工程系由原来的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发展为棉纺、毛纺、机织、针织4个专业。文革期间,纺织工程系一些教师被安排外出办学或下放到农场劳动。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纺织工程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干扰,在教学、生产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完成纺织工业部委托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外,还编写了大量的教学讲义和教学法文件。

12、此外,插针式电阻测温仪的原理及应用、单程清棉机的气流及棉块运动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有:毛纺织染概论、棉纤维材料学、毛纤维材料学、数理统计、毛纺实验教程、毛纺织设计。1972年,纺织工程系恢复招生,棉纺、机织两个专业共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60名。纺织工程系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校内外教学基地十几个,派出教师承担10余所省属纺织企业大学的专业教学和专题讲座任务,兴办了师资培训班,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开门办学。为了加强专业建设,纺织工程系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三个专业委员会。筹办扩大了电工、纺材、棉纺、化学

13、、漂染等实验室,建立了制图模型与机械模型陈列室。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试制成功了双向锭子振动测定仪、织机光电频向观测仪等纺织试验仪器和烂花的确凉、涤卡其等纺织新产品,参与研制了军用油罐布、军装絮片等军需品,六色印花机可控硅调整装置、丙烯酸脂浆料、梳棉机大圈条器等科研成果均陆续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喷气织机织边和工艺理论的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还编写了一批教材和讲义:棉纺学、机织工艺学、毛纺工艺学、毛织工艺学、毛染整工艺学、毛纺学等,以及工具书英汉纺织专业常用词汇等。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虽然先后历经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等阶段,但是纺织工程系对学生的思

14、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从未放松过,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纺织工程系形成了艰苦创业、勤奋刻苦、扎实肯干、重视实践的优良传统。从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1296人。纺织工程系是我国教育历史上最早培养纺织技术人才的大学系科,虽屡经艰辛曲折,但从创建之日起就一直沿续下来,办学从未停止。从19121978年,纺织系以“实业报国、负重奋进”、“重视品德、强调实践”为指导,培养出一大批专家、教授和高级纺织工程技术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纺织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学院阶段务实开拓 砥砺前行(19782006年)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在纺织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纺织工学院。成

15、立后的西北纺织工学院在经历了“六五”期间的打基础初创阶段,“七五”期间的蓬勃发展阶段,“八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阶段,“九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创特色四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后,成为了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纺织高等院校。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在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院更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名誉校长姚穆教授成为我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科研实现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科研项目“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织物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博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04年,临潼新校区建成, 2004级学生首批入驻办学条件19781985年,是学校的初创阶段。建校初期,在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学校明确提出了“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基建”的指导方针,积极选调教师,扩大招生规模。1983年底,学校顺利实现了首届党代会提出的“1000名学生、300名教师的规模;建成3个系、7个专业”的目标任务。到1985年,学校已初具规模,教学、科研、生活设施基本齐备,教学秩序稳定。从1978年到2006年,经过近30年学院阶段的建设,学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