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认知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7445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氏数学认知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蒙氏数学认知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蒙氏数学认知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蒙氏数学认知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蒙氏数学认知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氏数学认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氏数学认知(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蒙氏粉红塔蒙氏教具使用方法蒙氏手指歌蒙氏教案-插座圆柱体蒙氏粉红塔 蒙氏:粉红塔活动目标:1.直接目的:a. 凭视觉辨别大小;b. 会依大到小的顺序垒成塔形;c. 培养注意力及敏锐的观察力。2. 间接目的:a. 发展幼儿动作及视觉、触觉的协调;b. 培养幼儿手指抓捏的动作;c. 培养幼儿逻辑思考能力,为教数学做准备。活动准备:1.物理材料准备:粉红塔一组,工作毯一张,字卡“大、小”各一张。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大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3.环境创设准备:请小朋友们在蒙氏线上坐好,老师坐在小朋友的右侧,请小 朋友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活动过程:垂直积高: 首先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项粉红

2、塔垂直积高的工作。”然后去取教具。拿法:较大的塔需要左手托住底部,右手按住塔的上方,较小的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捏住。然后将粉红塔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取出,一一散放在工作毯上。小朋友这时应该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划定范围,用肉眼辨别选中最大的,左手拖住塔身,右手按照上面、里面、外面、左面、右面、下面的顺序来抚摸塔的六个面,抚摸下面时,换左手摸 右手托,摸完再将粉红塔放回左手。(摸得时候一定要五指并拢)摸完将其放在工作毯上。再次划定范围,选中第二大的,依然按照同样的顺序抚摸塔的六面。摸完将其放在第一个粉红塔的上面,任一平点对齐(一般是前面)。检查时,右手按住最上面的粉红塔,左手在侧面

3、由上到下抚平,摸完一个面后,换左手按住,右手抚平。将其他的粉红塔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积高,只剩下最后一个粉红塔时不用划定范围,直接选中。最后右手拿起最小的粉红塔,按照由上到下、由外向里的顺序做错误订正。再将粉红塔依次从小到大取下来散放在工作毯上。老师说:“我的工作做完了,我把它放到教具柜中,请有兴趣的小朋友,自己去取。”再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粉红塔放回教具柜中。水平排序: 首先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项粉红塔水平排序的工作。”然后去取教具。将粉红塔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取出,一一散放在工作毯上。小朋友这时应该观察老师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划定范围,用肉眼辨别选中最大的,左手拖住塔身,右手按照上

4、面、里面、外面、左面、右面、下面的顺序来抚摸塔的六个面,抚摸下面时,换左手摸右手托,摸完再将粉红塔放回左手。(摸得时候一定要五指并拢)摸完将其放在工作毯左下角上。再次划定范围,选中第二大的,依然按照同样的顺序抚摸塔的六面。摸完将其放在第一个粉红塔旁边(按照由大到小,从左到右的顺序排放),前面对齐。检查时,左手按住粉红塔上面,右手在前面抚平。(到后面时,只用按住三个就可以了。)将其他的粉红塔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排好,只剩下最后一个粉红塔时不用划定范围,直接选中。拿起最小的,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错误订正,更正只用划前面。结束后,老师说:“我的工作做完了,我把它放到教具柜中,请有兴趣的小朋友,自己去

5、取。”然后将教具归位。活动延伸:1.名称介绍2.与文字相结合;3.与形式卡片相结合;4.与棕色梯的联合应用。棕色梯活动名称:棕色梯教具构成:边长等量递减的十个棕色长方体教育目的:直接目的一通过视觉的辨别了解物体的粗细。间接目的-1、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及专注力。2、发展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3、增强手眼协调能力。4、为书写做间接准备。操作方法:感官展示一水平排列:1、铺好工作毯,邀请孩子一起来工作,介绍要做棕色梯的工作。2、握住最细的棕色梯,按照由细到粗的顺序将棕色梯一一取到工作毯上散放工作毯的右侧(在孩子看清楚拿棕色梯的动作后可以请孩子参与取的步骤)。3、用视觉选取最粗的棕色梯放在孩子正前方。

6、4、在从剩余的棕色梯中选取最粗的一块,放在最粗的棕色梯前方。5、按照用样的方法将棕色梯一一摆好,平铺成楼梯状。6、询问孩子:“你看它象什么?”.7、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尝试或教具归位。三阶段教学法(名称练习):GPS操作方法同圆柱体插座,名称为“粗的”、“细的”棕色梯与形式卡的配对(形式卡需自制):方法同粉红塔与形式卡的配对变化与延伸:1、可用棕色梯按一定顺序摆出不同的图形。2、可用粉红塔和棕色梯按一定顺序组合出不同的图形。适用年龄:2岁半以上。错误控制:视觉控制和教具本身。4、三阶段教学法和西红柿的故事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有一个教儿童学习实物及其名称的方法,即塞根的“三阶段的指导法”所谓三阶段教学即

7、命名、辩别、发音.第一阶段:命名这是XX。建立物体及名称之间的联合关系第二阶段:辨别XX在哪里?/请把XX给我。要确知孩子是否建立了物体及名称之间的联合关系第三阶段:发音这是什么?名称与概论或对物体记忆之再生妈妈们平时是怎么教孩子认识周围事物的呢,一般都是这样的吧:指着天上的云:“宝贝,看天上的云,那是云。云漂不漂亮啊,你看,白白的云朵,还在飘呢,真好看。云,那是云。”或者是宝宝,你看这是什么呀,-(苹果),对了,是苹果,看看,苹果红红的,是圆的,苹果还有皮,是长在树上的.苹果很甜的但是,说了这么多,或者更多的时候,孩子真的理解了吗?蒙特梭利曾说:话说得愈少,教学效果愈好。因为说得少,孩子更能

8、专注在成人所说的重点上。“孩子们很难从这些让他困惑的词语里简单明白地分辨出哪个才是(大人要告诉他)的主要内容”“对他们来说,要具有这种选择和分辨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法所以在蒙氏教学中所用的语言要有下面三个原则:1、简单例如教三角形摸一下说出形状就好。不必说角,边的概念。2、客观教学前不要加入太多个人经验、感觉。以免孩子用我们的方式来看事情。3、正确指的是发音要正确,名称要正确。以免因不正确的发音或不对的文法影响孩子正确的学习用蒙氏的“三段式”来进行上面我们举的例子就会是这样的:指着云,以清楚、缓慢的语调对儿童说:“这是云”(重复三次)然后问儿童:“云在哪里?”或“哪一个是云?

9、”(用以检查儿童是否已经记住了实物与名称之间的关系)如果儿童用指头去指了云,就再接着指着云问儿童:“那是什么?”儿童回答:“云”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式”。同样的,关于苹果的“三段式”指着苹果,以清楚、缓慢的语调对儿童说:“这是苹果”(重复三次)然后问儿童:“苹果在哪里?”或“哪一个是苹果呢?”(用以检查儿童是否已经记住了实物与名称之间的关系)如果儿童用指头去指了苹果,就再接着指着苹果问儿童:“这是什么?”儿童回答:“苹果”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式”。即:1.这是某某(命名)2.某某在哪里?(辩别)3.这是什么?(发音,重复,巩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三阶段教学,任何其它的话都不用再加。如果

10、儿童不专心,或指错了,意味着他当时的心理尚未准备好,成人不必纠正他或坚持教下去。大家可以试试用三阶段的方法教孩子,可以比较下自己平时教孩子的方法与三阶段哪种好。但是呢,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三阶段命名的故事:一位妈妈和一群老师在参加蒙氏培训时,遇到一个大概四岁的孩子指着一个西红柿说“草莓”。来自公立园的老师习惯性的进行纠正:“这不是草莓,是西红柿”孩子依然说“草莓”老师继续强调“是西红柿,来跟着我念 西 红 柿”孩子还是坚持“草莓”这位妈妈想到了刚学的三阶段命名,于是给孩子来演了一段:她蹲下来看着孩子说:“这是西红柿”“西红柿在哪里?”孩子用手指了指西红柿。她继续问:“这是什么?”孩子回答说:“

11、这是西红柿”这位妈妈高兴极了,刚刚几位公立园老师都没搞定的孩子,她搞定了,看来三阶段命名真的很有魔力啊。但是,回家后,这位妈妈察觉出有些不对。她反问自己,一个四岁的孩子的能力,完全是可以认识什么是西红柿什么是草莓的,那么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指着西红柿说是草莓呢?如果孩子认识西红柿却还是指着西红柿说草莓的时候,他的内心在想什么呢?如果孩子的内心是想表达其他的东西的时候,那为什么使用三阶段命名法时又是有效的呢?分享这个例子,不是为了和大家在这里讨论这个孩子为什么指着西红柿说草莓。而且想提示大家注意:三阶段命名法,是一种教育方法,也就是教师的专业技能。但是,这位妈妈对于问题的反思,正体现了我们在前面说到

12、的蒙氏老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我们要观察到的,不仅仅是行为,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内心。所以,我很喜欢这位妈妈最后自己总结的一句话:我想,我在今天喜悦于自己三阶段命名使用成功的同时,又犯了一个习惯性的成人的自以为是的错误。这样的反思,会在将来与更多的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让这位妈妈越来越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我觉得,这才是教育中更需要重视的东西。求孩子完整的按照老师的描模动作进行工作,从而造成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处于僵硬的状态,这个是不可取的。在3、描模的过程完成后,老师可以请小朋友上前去试着把圆柱体送回对应的插孔里,也可以直接把这个工作送回教具柜,提示小朋友如果对这个工作感兴趣的话,就自己去教具柜

13、选取这个工作。在小朋友自己进行工作中,小朋友会出现判断不清对应的圆柱体和插座的状态,这个时候老师是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再为这个小朋友演示一遍“描模”的过程,引导小朋友学习观察和判断。所有经过教具培训的蒙氏老师,都会是同样的操作过程。但是,上次讲座中讲到过,教具操作从来都不是蒙氏理念的重点,重点是教具背后所包含的意义。一个蒙氏老师,只有在明白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操作过程来进行操作,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把蒙氏的理念内化了,才能成为真正的蒙氏老师。比如说,上面我说到,这个工作是从B组开始,也就是从“高度不变、粗细渐变、由粗到细”这个变量开始,然后在对这个变量掌握之后,再对A组“粗细不变、高度渐减、由高到

14、低”进行展示,为什么呢?有妈妈问到为什么是从B开始,而不是从A开始呢?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们回到前面看看对于四组变量的介绍:A组是粗细不变、高度渐减、由高到低,属于一次元变化B组是高度不变、粗细渐变、由粗到细,属于二次元变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教具的命名中,是根据次元变化的次序来命名的。在实际的对于孩子的操作中,B组的粗细,是很直观的二次元变化,直接用视觉就能判断。而A组的高短,虽然是一次元的变量,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需要他们亲手触摸比较才会有直观的认识。先展示B组,再展示A组的过程,实质上是在经历过对孩子的多次展示后总结出来,小朋友对于粗细更容易有直观的感受,更容易理解。所以才把B组放

15、到前面。也就是我们在为小朋友提供引导时,要遵循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带插座圆柱体的工作中,每个圆柱体都正好有一个同样尺寸的插孔与之相对应。一般来说,孩子会很自然地把圆柱体与插孔相匹配。如果某个圆柱体不能放入插孔或因放入一个太大的插孔而摇晃,或者因为先前的错误匹配导致插孔有剩余等等,在匹配过程中的任何错误都会显示出来,这也是蒙氏教具的特点之一:每一个教具都有错误控制功能。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蒙氏教具要提供错误控制这个功能?“儿童通过观察和实验过程发现到“错误”,并因此与材料进行认知对话。当儿童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和判断力后,在随后的材料中,这种外部的和明显的错误控制就会减少。”控制错误的概念常常被误解为通过材料的引导和练习使儿童向有条理的完美方向发展。但是作为科学家,蒙特棱利把错误看做是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