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3448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篇一:苏教版必修一精品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

2、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

3、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

4、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5、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

6、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

7、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

8、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

9、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相信未来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2、能力目标:教给学生鉴赏朦胧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朗诵现代汉诗的习惯,把握诗歌朗诵要求,能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 教学重

10、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和朗诵本诗。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本诗,我采用了朗诵指导法,和鉴赏指导法,让学生在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的基础上,逐一理解本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以此很好地把握住本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朗诵一首北岛的诗歌回答和顾城的诗歌一代人,接着引出这个荒谬的时代,在这颠倒黑白的岁月里,好多人的自由被剥夺,尤其是那些年轻知识分子,都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但他们依然执着,他们绝不放弃,他们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朦胧诗人食指写的相信未来,教师板书。 附:北岛回答

11、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

12、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顾城一代人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教师解释?朦胧诗?这一概念: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13、?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二、朗读指导 1、抽一个学生朗诵这首诗,教师正音和指出不妥之处。 教师出示朗读技

14、巧ppt (1)、节奏:急促舒缓 (2)、语调:低沉高昂 (3)、降调:(叙述句、议论句) 升调:(疑问句、感叹句、抒情句) (4)、重音 (5)、音停意连(声音停、气息不停) (6)、摇曳生姿(优美、深沉、缠绵) (7)、空拍【篇二: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师说教案】 师说 【教学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

15、、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