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3440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堂 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内容20 古诗两首 池上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2、样红。”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堂 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内容(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3、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补充要求:1. 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大意。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

4、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

5、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堂 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内容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补充:1. 白居易的草。2. 描写儿童的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

6、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小儿垂钓教学目标: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2、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7、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2、教师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蓬、侧、苔、惜”。)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4、交流反馈:(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

8、侧”两个生字。(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3)游戏:送小鱼回家。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复习检查:背诵池上。堂 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内容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3、教师配乐范读。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

9、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6、反馈:(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齐读古诗。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2、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简介作者胡令能:唐代人,原本是一位加工镜子的和铁器的工匠

10、,但他勤奋好学,善于吟诗。堂 二次备课备课二次备课内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1)指名看图表演读。(2)男女生赛读。 8、师生互动表演。(1)创设情境。师: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还没钓到一条角。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

11、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2)进人情境。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堂 二次备课备课二次备课内容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10、指导朗读。指名两个学生表演诗的后两句描写的内容。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2、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