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34354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及解读为了更好地领悟和用好新教材,现就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科书的编写框架、主要特点作一些说明,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 一、 编写框架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编写框架仍按“两 根柱子”,“一条龙”的体系编排,分为“习惯”、“课文”、“习 作”、“练习”、“学和做”五大块。 “习惯”部分仍被安排在开篇,体安排了两个学习内容,一是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在编排上仍旧把“培养良 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之首,但其训练则应渗透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之 中,“反复抓,抓反复”,务求形成“习惯”。 “课文”部分,编排了 7 个单元,由 24

2、 篇课文组成。整册教材 的选文,从体裁上看,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诗歌;从主题 上分,有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有人生哲理方面的, 有热爱自然方面的,有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总体上看,本册阅读教 材无论是课文的选择和编排,还是思考练习题的设置,体现了课标规 定的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了“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 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特色,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 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典范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和谐统一。 “习作”7 篇,每个单元安排 1 篇。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 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练习”7 个

3、,每个单元安排 1 个。每个练习分成“语文与生 活”、“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欣赏”或“诵读与感悟”)、“写好 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几个板块。 “学和做”仍作为全册教材的压轴内容,本册“学和做”安排的 内容为“我的成长册”,并与单元七融为一体,环环相扣。 二、编写特点 1、采用主题单元组合 教材安排上大体上围绕某个主题组织 34 篇课文成为一个单 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全册课本安排了 7 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壮丽山河”,第二单元为“正义必胜”,第三 单元为“诗文精粹”,第四单元为“探索发现”,第五单元为“感悟 人生”,第六单元为“咏物抒情”,第七单元为

4、“师恩难忘”。这种 主题单元的组合方式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各元 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放大空间语文学习。 根据新课改所提倡“语文教学应当向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语 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及新课标提出的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 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 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的精神,本册教材安排了大量的 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落实课标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 整本的书”的要求,在本册的第 3 单元,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的 栏目,在学完三打白骨精课文后就趁热打铁,给学生推荐了西 游记 这部名著

5、。 另课本还结合相关课文 , 安排了“名著便览”和“作 家名片”的内容链接,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文 学常识,给他们介绍一些适合阅读的名著。 语文来自生活,自应服务于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能促 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社 会和自然,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本册教材的单 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编写了“语文与生活”的系列,以引 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材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 做”,也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3、注意与初中的衔接。 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 材靠拢。这样

6、就减缓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翻阅六下课文, 文化内涵的丰富,表达形式的精美,结构样式的风貌趋向中学教材, 完成了三、四学段的过渡与衔接。有些片断将以全貌,有些经过编写 的将以原貌出现在中学乃至大学的教科书中。审视这些曾经相识的面 孔,已经长大的学生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现在,结合我市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 看法: 一、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三个结合”: (一)文道结合。 追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语文教学的第一条经验就是“文 以载道”。尽管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和过去的“道”发生了质的变 化,但其主张内容形式要统一的理念与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7、”完全一致。 文道结合,我们就不会顾此失彼。课改初期,有些老师不自觉地 松开了语文的缰绳,使得课文课堂少了“语文味儿”。随着“本色语 文”、“简单语文”的提出,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但是我们也要警惕,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排斥人文性。正如陈先云老师所 说,我们对“人文性”内涵的理解还不正确,对其在实践中如何具体 落实更不清楚(小学语文教学 2006 年第 10 期)。继承传统,与时俱 进,才能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读思结合。 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读书百 遍,其义自见”是有科学道理的,但这一经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 容乐观。

8、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应当熟读课文。 熟读还应当有一定的数量,这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好处。对照课标 要求和近来省的质量监测,我们今后在这方面还要花些力气,让学生 终身受益。 前人还强调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提倡“精思”。“故书不 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 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 得尔。”(朱熹) 1学贵有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和课 程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遗憾的是今天的有些语文课,老师提问的关 注点在于如何使自己上课顺畅,而不是让学生生疑,看起来似乎很热 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强度不够,语文能力很难真正得到发展。

9、让学 生提问的方式也屡见不鲜,但浮于表面,老师缺少对学生提问的整 合,或者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问。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这条传 统经验不可丢。 2循序渐进。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语文教师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一是要正确地示范。教师要学会提 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到好处。二是要符合学生身心 发展的规律。根据学段要求展开训练,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引导学生。 三是严格要求,坚持不懈。要保证语文课堂中学生边读边想的时间, 把它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触类旁通。苏教版培训部主任孙景华老师根据当前阅读教学 “三个一样” (一是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目

10、标和方法是一样的-不 管哪个学段,都是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写的什么,而不引领学生领悟文 章是怎么写的;都是组织学生朗读、评析、讨论,默读和探究性的训 练很少或者没有。二是 1、2 两个课时教学目标、方法一样-特别是 公开课,听课的老师“猜”不出执教者上的是第几课时。三是不同文 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一样-甚至诗歌和说明性课文也没有什么区 别。)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抓好不同文体教学的建议。这和触类旁通 不谋而合。在“类课文”研究方面,我区部分学校和教师已经作出了 可贵的探索。横林实验小学蔡小玉校长在科学童话类的文章教学方面领先一步,不仅有课堂教学的实践,还有教学经验的总结。星辰实验 学校的金磊、羊玲老师在

11、苏教版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心 得。 在凤凰语文网上有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三种 文体教学的具体建议。在这里我想强调把握情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 基本要求,应该在教学中引起注意;要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 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两个来回,顺利实现第三学段的课程 目标。 (三)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规律。贾志敏老师在他的文章中称“阅读 是作文的父亲”。苏教版教材单元主题的深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读写 结合的重要性。在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设计中安排了小练笔,我希望 老师们能够精心预设,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在课堂中统一起来,不 一定都要安排在课外。当然,这要根据教学的

12、目标和具体的情况来 定。同时,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良方。读对习作训练和作文的修改 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习作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读写的结合。 总体来说,这册教材的课文变动大。原有的课文,把独立阅读课 文算在里面,仅有 5 篇,新入选的文章,把原来人教版的算在里面, 达到了 12 篇。训练要求高。在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用、体 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达顺序、掌握叙事性作品文体特点等 方面提出了新的训练要求,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把握。 第一单元 4 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其中 2 篇是诗歌,一 是现代诗歌,一是古诗。还有 2 篇是中外名人爱国的故事。 “爱国” 理应成为时代的

13、主旋律,学生的指南针。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他 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 任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咏,赞美 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 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 决心。 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 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要处理好媒体展示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关 系,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课后 的相关 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 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 文章属

14、于叙事性作品,条理很清晰。我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 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 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 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 形象鲜明丰满起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描述了四个场景:“被迫离 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 这些场景被肖 邦的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 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教学中 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体会人 物的内心世界。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

15、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 快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注意这 里的“涕”和“泪”的意思一样,写诗人喜极而泣。诗的第二联中 “喜欲狂”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 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妻子”的读音和意思要正确地让学生体 会,至于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宜,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解决。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 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 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悲”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而 “悲”?如何不“悲”?再和课后 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 就抓住了重点,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

16、感受到诗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 情。 第二单元 3 篇文章,一篇是历史小话剧的剧本,其它两篇是小说。三篇课 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 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单元主 题可概括为“人间真情”,也可以为“心中有爱”。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 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 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 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 增强了训练效果。 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个多幕剧的话剧剧本。题目本身是一 个成语,这个剧本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在这两幕剧中表 现的人物品质各有侧重,在剧情的发展上,实际上存在着前因后果的 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文体特征,大胆地通过对话训练,来体会人物的 精神品质。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剧本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练 习 4,积极开展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