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2611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第一课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学校 施蓉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感知大意。3、在初步理清“人”和“事”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初步理清“人”和“事”的过程。 【教学方法】 、 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 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歌曲愚公移山,听歌讨论,愚公移山究竟是奇闻还是笑谈?二、重点文常 、作者: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内

2、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本课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自读课文注意字音。、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教读新课。初步理清“人”和“事”: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

3、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

4、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5、提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如何移山?山移后有什么好处?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教师小结: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移山的确千难万难,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五、作业 、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