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26072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9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前复习: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古诗文:,1、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 1分) 2、江晚正愁余,_。(辛弃疾菩萨蛮)(1分)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陆游游山西村 )(2分) 4、望岳中 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诗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_,_。(2分)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4分) _ , _ 。 _ , _ 。,受任于败军之际,山深闻鹧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考课外文言文 阅读复习,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 考查内容和形式 1、理解浅显文言文中 词语理解:解

2、析或选择。 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显文言文 2014、2015、2016考 中的句子 断句。 3、理解浅显文言文 考简答题。 的基本内容 4、理解领会浅显文言文中 考简答题。 作者的写作意图,(2016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亭林先生,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选自清朝艺苑),二、真题题呈现,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3、是 (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C,(A.书籍,书卷/写,题写;B.如果/像,好像; C.停止(作罢)/停止;D.骑,坐/ 占据,占有,据守。),真题呈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考点:内容理解、写作意图),(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

4、注。(任意答对三点即可),真题呈现,(2015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原:原国。卫:卫国。,真题呈现,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

5、/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A,(A. 约定;B. 攻克/下达;C. 粮草/餐;D. 投降,投靠/归宿),真题呈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真题呈现,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考点:内容理解、写作意图),示例:(1)赞成。“罢兵而去”表现了晋文公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2)反对。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

6、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3)我们要辩证地看,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后得原国,实属侥幸。(1分),真题呈现,讲困惑,讲答题方法。,三、说一说:,题型一:词语解释,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词汇积累,要求理解的词语出自文段中,但会联系到教材课文中的句子。此题型是2014年开始课外文言文阅读新考查的题型。,【解题妙法】,一是代入法,把原句中该词语的意思代入另一个搭配句中,看是否解释得通,以判断异同。 二是排除法,根据记背分析比较,排除异类选项。 三是词性法,即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中

7、的词性,也能够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四、归纳考点与解题妙法,题型二:文言断句,【解题妙法】,理解文意断句 借助标志词断句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借助修辞断句 根据专用名词断句,题型三:内容理解,【解题妙法】,内容分析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答题。 1、提取法。将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 (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合法。先概括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然后再进行组合。组合的重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3、自写法。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

8、进行概括。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题型四:评析人物,【解题妙法】,1.从正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就是通过文本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的重点语句,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突出主要人物。,题型五:阅读启示,【解题妙法】,解答阅读启示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紧扣原文。在准确、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2、从题目或文中议论抒情句得出。如果阅读的选文有题目,要认真分析题目,往往题目

9、就包含着重要信息。另外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也会揭示一些道理,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道理说出来作为答案。 3、联系实际。谈感悟启示一定要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才能言之有理有据。“生活实际”可以是自己个人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等。,请你根据考纲要求和考查内容、形式,给下面的一篇课外文言文拟三道题。,五、学生尝试:,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随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

10、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出题样式:第一道:词语理解;第二道:文言断句; 第三道:内容理解或评析人物。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师大奇之/齐师伐我 B.父母强之不能止/赏赐百千强 C.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野芳发而幽香 D.衡独危坐树下自若/而吾以捕蛇独存,D,(A. 老师/军队; B. 尽力/有余; C实行

11、/开放; D. 均为“独自”的意思。),2.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3. 结合选文,概括许衡的性格特点。,许衡:少年聪颖;学习勤奋;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

12、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六、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D (A,低贱,卑下/稍稍,稍微;B,遥远,指空间距离大/不接近,疏远;C,酒肴,食物;D,都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2、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3、一是投宿钱塘驿亭时,被亭吏赶到牛屋住 竟没有拒绝; 二是面对醉醺醺的县令不礼貌的询问,竟然很有礼貌地回应; 三是和县令对饮、言谈,脸色没有什么异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仁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参考答案: 1、C (A,几/计算,查点;B,遥远/离开;C,都是指“详细”;D,诧异/奇特的) 2、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3、明帝是一个聪明、懂得随机应变,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Thank you 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