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2606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斯福新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罗斯福新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罗斯福新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罗斯福新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罗斯福新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斯福新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斯福新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后果,7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是否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呢?出示2007年有关中国经济运行的图片和数字资料:对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呢?出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的照片:讲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日理万机,这是他们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聆听两位世界史专家讲课,目的是要借鉴人类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汲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历史是人类前行中的良师,70多年前的罗斯福“新政”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深刻的启迪呢?学习新课:第18课罗斯福“新政”(板书)一、病入膏肓,临危授命(板书)了解罗斯福

2、“新政”,首先要看看当时的美国正面临着怎样的危难境地。请同学们看视频资料(出示大国崛起有关美国经济大危机的片段:“黑色星期四”):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视频资料,揭示了大危机给美国经济与社会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预设回答:股市崩盘、银行关门、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商品积压、矛盾激化。对学生的回答给以点评和小结后,讲述并引导进一步思考:美国经济大幅下挫,美国人民绝望、恐惧、迷惘,谁来拯救美国?在绝望中迎来了美国1932年的大选,恰好德国也在同一年大选,这两场关乎人类历史进程的大选最终会选择谁呢?出示希特勒、胡佛、罗斯福照片和美、德两国大选结果的资料:讲述:德国的特殊国情使人民受骗而选择了希特勒,美国人

3、民为什么抛弃了胡佛而选择了罗斯福呢?请同学们看下面五段资料:史料1我们应该组织起来,象苏联人民那样建立社会主义政府,杀死这帮吸血的魔鬼资本家。 一名美国工人(1932)史料2“饥饿总统”拿不出一点办法,我们希望也像意大利那样建立法西斯。 一名美国资本家(1932)史料31930-1932,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美联社报道(1932)史料4人教版教科书必修II史料5我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罗斯福分析指出:胡佛的政策被实践证明彻底失败了,美国人民在“胡佛村”中痛苦地挣扎,肯定不会再选他当总统了。罗斯福承诺实行改革,让美国人民看到了希望。选举结果,罗斯福

4、大获全胜。罗斯福深知美国患上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综合症,要治病就必须找到致病的根源。【史料运用解析】选择恰当的历史视频资料、历史图片和当事人的议论评语,再现一定的历史真实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罗斯福“新政”改革的历史背景。二、解剖病体,查找病因(板书)出示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阅读以下几段资料:史料1什么都不管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亚当 斯密史料2美国政府的原则是不干涉企业经济。柯立芝史料3市场机制能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美国政府应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约束,做好经济的守夜人就行了;政府也没有必要担负救济与福利的责任,每

5、位美国公民不要等待救济,要靠个人奋斗。坚持了100多年的自由市场经济既然能带来空前繁荣,那末它也会在自我调节中克服这场危机。胡佛史料41924年福特汽车厂日产汽车2500辆,1929年达到日产6000辆。美国70%的汽车是分期付款买的,促使资本家疯狂地生产,他们普遍认为生产无极限,消费无极限。胡佛说:“我们美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战胜贫穷”。美国简史史料51920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工人工资仅增长了2%;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拥有财富超过全国总财富的33%,大批的穷人没有消费能力。美国简史请同学们思考并概括:引发经济危机的病因究竟在哪里?预设答案:在“自由放任”的理论指

6、导下,生产无序化;生产的东西太多,导致商品的大量积压;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市场消费疲软;金融缺乏监管,投机性太强;等等。出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原因的“理论示意图”:教师分析: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因为当时的美国政府奉行“自由调节”或称“自流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一方面生产不断扩大,股票价格大幅飙升,呈现出严重过热的泡沫化倾向;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没有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和分配机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广大民众因贫困而无钱消费,致使广大的消费市场陷于萎缩状态。这样就造成了生产过大而消费过小的病态经济局面,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危机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缺乏对经

7、济的宏观调控和对社会分配的科学调配,从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史料运用解析】史料与图示相结合,利于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这个“理论示意图”,简洁明了,既指出生产和消费的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了经济危机,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社会财富主要集中于少数人之手的制度不合理。史料教学不同于史学研究,把丰富的史料与简洁的示意图配合使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找到了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源,就要对症下药,绝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时有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开出了一剂医治经济危机的“良方”。出示爱因斯坦和凯恩斯的照片:介绍:这两位人物都对二十世纪

8、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爱因斯坦开启了科学的新时代,凯恩斯则书写了经济宏观调控的新篇章,他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创新型理论。三、抓住病根,对症下药(板书)出示凯恩斯解读经济运行规律的示意图:讲述: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主要是由社会总供给,也就是生产领域和社会总需求即消费领域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社会总需求是由个人消费、国家工程投资和对外出口三部分构成的。国家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努力启动内外三大需求,通过扩大消费、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生产,最终的目的是使生产和需求两个环节大体相当,就不会造成以生产过剩为突出特征的经济危机,保证经济平衡健康地发展。二战前的资

9、本主义经济危机症结突出表现为生产大于市场需求。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就是要改变生产大于市场而为生产与市场需求大体相当。其关键在于:运用政府的力量在启动需求的同时,还要抑制过热的生产。出示罗斯福“新政”改革机理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从中找出治理经济危机的三种方法:方法一:生产继续照常进行,努力扩大内外需求,使供求平衡;方法二:市场大体不变,但可缩减生产,也可使产需大体平衡;方法三:既抑制过热的生产,又努力扩大内外需求。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预设答案:第三种。因为政府利用宏观调控,一方面抑制过热的生产,另一方面努力扩大内外需求,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教师指出:罗斯福的改革思想与凯

10、恩斯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出示史料: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凯恩斯致信罗斯福(1933年)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个国家需要大胆地改革,失败了就再换一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复兴( Recovery ) 、救济(Relief)、改革(Reform)。罗斯福【史料运用解析】呈现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两方面的史料,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强化干预势在必行。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讲述:在此后的几年里,罗斯福总统在不同的领域,分阶段、有步骤地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法规,政府力图用宏观调控的力量使经济运行达到生产和需求的

11、大体平衡。出示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两幅漫画和相关改革法规的列表:引导学生参与了新政政策的制定和措施实施的全过程。计划组建“罗斯福新政智囊团”,下设六个分团,设一总团长和六个分团长,总团长由历史科代表担任,分团长由六个小组的小组长担任。六个分团是:金融监管团、复兴工业团、振兴农业团、启动需求团、社会保障团和环境保护团。让各分团结合课文提供的素材,阅读、讨论相关的政策、措施。向学生推荐几个重点问题供讨论:为什么新政首先从金融方面开始?怎样缓解工业危机?怎样缓解农业危机?怎样缓和社会矛盾?讨论后,请各分团团长分别谈谈各组的认识,然后由老师点评,最后再由我来统筹大家的意见进行简短的小结。小结时可出示示

12、意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政,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可以适当运用以下史料:关于工业方面的史料:说明:“新政”的核心措施就是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抑制经济过热、缓解劳资矛盾的关键。它把企业置于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这样就抑制了盲目竞争,减少了商品积压,缓解了劳资矛盾,使生产领域回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这充分体现出“新政”之新:政府介入了对企业生产的强力干预,而不像以往那样,只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史料运用解析】史料的呈现追求多样性和生动性。颁行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措施。对此,学生之间的对答和分析、以及教师的相应点拨都较精彩。简言之,学生分析的很“准”:准确概括出了全国工业复

13、兴法实施的背景、特点和作用;教师点拨要“透”: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法案的作用和创新意义。另外,这一教学环节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既体现了“学”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师”的不可或缺的指导性。教与学的高效性,由然可见。关于农业方面的史料: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20多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转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农民倒掉了牛奶罗斯福农民交谈说明:“新政”在农业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销毁大量农产品会造成暂时性的巨大损失,但与把农产品价格降得更低进行甩卖,从而造成农产品更大幅度的杀跌相比,损失反而要小。两种结局的对比,政府果断选择了前者。从表面看,大量农产品被毁造成了短痛。但从长远看,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与稳定所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短期的损失。这就是经济决策中应遵循的辩证法。【史料运用解析】“减耕减产”和补贴农民,是“新政”振兴农业的主要措施。而销毁农产品与稳定农业,则是教学的难点。此处运用史料,意在让学生运用政治课所学“价值规律”等知识阐明了这一教学难点,崭露了探究问题的才华;而教师运用反证法辨析,说明“两害相较取其轻”,剖析透彻,既尊重事实,又使难点化易。关于社会救济方面的史料:人民有言论、信仰、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