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2603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请欣赏宰相刘罗锅的片头曲清官谣。,清官谣,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生平,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自觉进行挫折教育,认识逆境对磨练意志的重要性。,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

2、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主张“仁政”“王道”。,孟子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孟子,孟子选注,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收徒讲学,孟子周游列国,孟子著书立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3、之一,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 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四书: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锋芒。 孟子一书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

4、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词作状语 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天时:,有利的地理形势。,地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人和:,有利于作战的

5、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小城,外城,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围,连词,表承接,代词,表转折,但是,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虽然这样,但是,这样看来,表判断,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城墙,护城河

6、,兵革非不 坚 利 也,,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甲衣。,坚韧,锐利,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放弃,离开,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 曰, 域 民不以封 疆 之 界,,因此,所以,限制,疆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国防,靠,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寡助之 至 , 亲戚 畔之。

7、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极点,内外亲戚,通“叛”,背叛,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归顺,服从,故 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行仁政的君主,或者,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战就一定胜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朗读,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8、失道寡助,天下叛之,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第一段的前两句谈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3、课文在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时,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4、“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 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

9、得胜利。,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6、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7、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1、第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

10、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

11、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开头就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助精神的重要性。,1、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原因是:( ) A. 依靠强大的武力 B. 靠人民住得安定 C. 施行仁政,取得民心 D. 战略战术正确,C,2、解释划线的字词。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F.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G.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外城,围,护城河,放弃,限制,威慑,青蛙在沸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欣赏伟人生于忧患,取得成就的故事。,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韩非囚秦,著说难孤愤。,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度日,完成不朽名作红楼梦。,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做化学实验。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由于,在,生于忧患,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13、拂士,同“弼”,辅佐,辅弼,以,以天下之所顺,所以动心忍性,凭,凭借,用来,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杵;今义:建筑、修路,于是人也,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发于声:,征于色:,而后喻:,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劳其筋骨,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空乏其身,乏: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所以动心忍性,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惊动。 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坚韧。,1、状语后置 (1)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2)

14、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3)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2、被动句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2)举于士(被录用) (3)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朗读,关于造就人才,才能从磨练中来,才能从奋斗中来,生于忧患,关于治理国家:,居安,亡国,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f yu,qun,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g,x,狱官,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 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15、能。,表承接“所以”,代词,这,使劳累,使饥饿。,使痛苦,使贫困,违背、受阻挠,动词,扰乱。,通“增”增加。,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常常,动词,犯错误,这样以后,通“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在里面, 指国内,通“弼”,辅佐,在外面, 指国外,舜从田野之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愁可以使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