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者多助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25951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者多助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者多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者多助(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4、领会文中孟子的主张,认识到人和的重要性一、作者、作品、背景简介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

2、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二、自主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恰当。1)给加点字注音、七里之郭、米粟非不多也 、亲戚畔之2)用/划分停顿节奏、环而攻之而不胜。、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圈注难点3、师生共同释疑4、检测1)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 郭: ) 委而去之 ( 去: )池非不深也(池: )亲戚畔之(亲戚: )2)通假字 亲戚畔之3)虚词 “之” 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而” 夫环而攻

3、之 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4)写出划横线词的意思(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9)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5)翻译下面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合作学习,共同探

4、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4、“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四、教师小结五、拓展延伸1、你认为 “和”在现代社会又有哪些新的含义?2、说出你所知道的与“和”有关的名言俗语六、当堂检测1、文章中心论点是 ,但作者并不是谈论战争,而是由 类推出 ,借战争论述实行 的重要性,得出的结论是 2、从全文看,“人和”就是下文的“ ”“ ”,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

5、 2)、得道者多助(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固以怪之矣(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去国怀乡( )甲 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兵革非不尖利也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足兵兵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