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小常识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2577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小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小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小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小常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形容文笔委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

2、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所以,孔夫子呀,宁愿隐晦行文,比如通过对材料选择,对贤者不利的材料不用,或者隐晦的

3、叙述,或者在文字上讲究来委婉表达事实和作者的想法等等,这种做法相对于有什么说什么,在历史上有一个相对专名词,叫做“曲笔”。“曲笔”就是该直着说的话,要把它委婉曲折了来说。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做法,也有一个专名词,叫做“直笔”,就是直抒的笔。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为,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不是靠了解一套成文方法或者经过非常仔细的对比琢磨的话是根本无法辨认出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也就是影射,很婉转的表达这些事情),不是故意为之的话是无法隐瞒的,这个和正话反说和歪笔来比,两者境界是差很远

4、的.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直笔是直抒行为,并不是仅指正直。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的描述人物和事件的褒贬,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 ,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所谓“春秋笔法”,也

5、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6、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春秋笔法与公文写作】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

7、法明确规定,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公文中命令、通报、意见等文种,是国家机关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反映问题、确立舆论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必须通篇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公开叙事是指叙事者的身份是公开的,它提醒着读者,是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隐蔽叙事则意味着用“事实”说话,叙事者是隐藏在“事实”的背后进行讲述。二者的差别在文本层次上体现为是主观发言还是用事实说话。最强烈的公开叙事表现为议论,最强烈的隐蔽叙事表现为描写,介于中间的是叙述。在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里,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在公文叙述中,如果时不时跳出一个叙述者来主观发言,显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如何巧用“春秋笔法”写公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