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教学之点题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2478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教学之点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教学之点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教学之点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教学之点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教学之点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教学之点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教学之点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你的文章亮起来 如何巧妙点题【学习目标】1、认识点题的重要作用。2、掌握点题的常用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文教育家何永康教授说:应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是喝不出滋味来的。就是说,应考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犹抱琵琶”,太曲折,太含蓄,是应试作文的大忌。二、了解点题1、什么是点题?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名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2

2、、为什么要点题?巧妙的点题之笔,着墨不多,但常会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必须在关键的地方用上几句警语点明要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精辟有力,以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3、考场作文点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1)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2)点题,不仅是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的法宝,而且也是想要获取高分的考生的妙招。(3)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三、如何点题学生活动一:明确点题的位置阅读以下文段,归纳出点题句子在文段中出现的位置。(一)点题的位置出现在开头或结尾.简称:首尾点题.开头是作文的重头戏,考生要开门见山,开篇便点明题义。结尾也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肯定也来不

3、得半点马虎,要卒章显“题”,把点题的句子放在醒目的位置。高分作文往往都是很重视首尾点题的。 (二)点题的几个语句在文章中间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出现 (三)点题的几个语句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现。 (四)点题的句子出现在每句的段首位置。(简称:段首明义)教师小结:除了可以首尾点题外,在文章中间醒目处同样可以点题:在中间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句子,常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突出主旨的作用,而且非常引人注目,让人印象深刻,一目了然。学习活动二:明确作文点题的两大技巧。阅读以下文章,画出文中点题的词语和句子,回答问题,总结规律。思考:文中是如何突出“感恩”这一主题的?师生总结点题的方法是:1、要不断出现

4、文题词语(命题作文则主要点标题或主题),文中点题扣题的字眼宜多不宜少,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2、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点题。何谓关键处或醒目处?标题自然是,开头结尾肯定不能忘,中间几段最好能在段首或在段尾分别点题。必要之时,要把点题的句子单独成段。四、牛刀小试:(一)请你改一改妈妈,我一生的感动,你能让文章点题吗?方法点拨:一要不断出现文题词语(命题作文则主要点标题或主题),文中点题扣题的字眼宜多不宜少,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二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点题。何谓关键处或醒目处?标题自然是,开头结尾肯定不能忘,中间几段最好能在段首或在段尾分别点题。必要之时,要把点题的句子单独成段。(二)找出文

5、中其他处亮点五、实战演练自选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点题技巧进行点题。(一)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园丁注视花朵时会心的微笑;幸福,就是渔民看着肥美的鱼是满心的喜悦;幸福,就是我们攻克难题后自豪地舒一口气。幸福,简单而又实在。幸福无处不在。学校里,幸福无处不在。校园的野菊花开放了,我们就感到无比地幸福;课堂上,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一阵幸福又涌上心头;朋友的文具掉了,轻轻弯腰捡起,得到的是感激而幸福的笑脸;自己不小心跌倒时,有双手扶你起来,便体会到真诚的幸福。幸福不需要惊天地,泣鬼神:微笑,握手,拥抱都可以荡起幸福的涟漪。大街上,幸福无处不在。小女孩的氢气球不小心被吹跑了,追过去拉住那根线便得到了助

6、人为乐的幸福;买冰淇凌吃的小弟弟差5毛钱,毫不吝啬地掏钱,看见他幸福地舔着冰淇淋,内心是不是也甜丝丝的?这就是幸福。街上新开了一家服装店,清新的风格,甜美善意的微笑,就算不买衣服,也会感到愉悦和幸福。幸福就是生活中最细微最渺小的欢乐:善举,付出,最后就会收获硕果般的幸福。住宅区里,幸福无处不在。乘电梯时,看到即将关闭的电梯为了你又缓缓开启,就会有被人关心的幸福;站在熟睡的婴儿旁的妇女小声地讲话,便感到体贴与细致的幸福;在邻居急着解释为什么上个月借的书未还时,友好地告诉他晚点还也没关系,他惊讶的目光里包含的,是被信任与尊重的幸福;回到家里看到妈妈洗好的桃子,也有深沉朴实的幸福。要感到幸福其实很容

7、易:关心,友善,信任,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源泉。幸福,是老师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欣慰地写下“继续努力”;幸福,是清洁空看着洁净的地面,明亮的窗户时由衷的欢乐与满足。幸福,是收到远方的亲人捎来的报平安的书信;幸福,是看到小鸟哺育子女时发自内心的感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组成幸福的元素,只要有双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都是装扮生活的色彩,只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哭哭笑笑,都是幸福最精华的部分,鼓励我们寻找幸福,并抓住幸福!幸福无处不在,它就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希望之火燃烧得更旺似水年华已在风雨图中姗姗而过,带着几分稚气,几分沉重,我告别了初三,上天给了我另一道难题中考,坐在考场,手执着笔。回顾过去,

8、点燃着希望的圣火,风雨交加,毫不退却,我正在倾诉着希望的宣言:让希望之火在心中燃烧得更旺! 希望之火被点燃 “细心一点,考一中是很有希望的。”这是班主任每次对我的话语,语气非常沉,压得我喘不过气,语气非常轻、柔柔的,和蔼可亲。顿时,内心的血被翻腾,波涛澎湃,我要成功! 于是我决定点燃那希望的火焰,让那火焰伴随我直到面临的中考,在内心播撒了希望的种子,它要萌发了,在心中点燃希望的圣火,它要熊熊燃烧 希望之火燃烧得很旺。 希望之火燃烧得很旺中考前夕,爸妈对我灌注的爱令我刻骨铭心,早晨刚起床,就已看到他们在桌前忙碌着我的早餐一杯牛奶,一块蛋糕。香气扑鼻而来。我知道那杯牛奶是爸爸赋予我心田的滋润,我知

9、道那块蛋糕是妈妈给予我能量的补充,谢谢你们,爸妈! 我知道那一份份早餐包含的所有爱心,我知道,我关注它们。希望之火因为有爱,因为有情,它在我的内心燃烧得更旺更红 希望之火永不熄灭 亲情、师情,难忘的还有友谊,俗话说得好:“友情千金不换。”有了友情,我的生活变得灿烂多姿。生日晚会可真是热闹,同学们带着对我的那份深情厚意一起为我唱了一首友谊天长地久,我的眼眶湿润了,友情让我明白即使是暗淡无光的日子也会有阳光的渗透;友情让我明白了即使是风雨交加的环境也会有雨伞的温馨,希望之火在我心中,在友情的浸透中,永不熄灭 生,是为了寻找希望之火。 生,是为了纪念希望之火。 在那生与死的一刹那,正是因为有了希望之

10、火,生活才变得绚丽,理想才变得崇高。让我们穿过林海高山,穿过汪洋大海,穿过荆棘险阻,点燃心中圣火,让它烧得更红、更旺,与生活同步,共向美好未来!妈妈 我一生的感动 我有一位特殊的老师,她既不用教科书上课,也不用粉笔写字,但她却教给我好多好多东西,诸如孝顺、守信、坚强我没有像学英语那样死记硬背,她教给我的东西,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在一件又一件的事例中,学到了孝顺,这是我首先学到的,也学会了。当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妈妈常买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带着我去探望奶奶。每当奶奶看到妈妈时,都会用小脚颤巍巍的跑上来,眼睛也因为兴奋而眯成一条缝,微笑绽放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是那么甜蜜,那么欣慰。 妈妈伺候奶奶的一

11、举一动,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暗下决心,我也要尽一份孝心。偶然一次,我发现奶奶很喜欢看书,而且特别快,用“一目十行”来形容还嫌不足。奶奶猜透了我的心思,说:“傻孩子,我是在看图画呢!”噢,我明白了。于是每当我去奶奶家时,都会画一两幅幼稚的画给奶奶看,使奶奶不会寂寞,奶奶总是对我说:“这孩子,真孝顺!”后来,奶奶不幸去世,妈妈常常暗流泪。于是我记住了孝顺。 守信,这是妈妈最大的亮点。一次,我看到一本精品作文书,但没带钱不能买。后来,妈妈说是星期天一定给我买,结果,天公不作美,星期天大雨倾盆,老天不停地“哭”,我想妈妈一定不会给我买了。可是妈妈回来时手却拿着我喜欢的那本。书啊!我明白了,妈妈怕

12、“爱书如命”的我等急了。所以才冒雨买来,我高兴又生气地问妈妈:“书又不会长翅膀飞了,您为什么不等雨停了再去买呢?”妈妈说:“书当然不会飞,但信用就飞了。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守信,如果不守信,以后谁还会相信你?”这一席话又使我对妈妈有了新认识,妈妈真是位好“老师”。 坚强,是妈妈最突出的特点。上初中后,妈妈开始给我讲述她的故事,她小时候很苦,家里穷,外公、外婆身体不好,她每天放学回家后,先做家务,然后再写作业;年轻时,爸爸在城里工作,妈妈在乡下,耕田、播种、收割,全靠妈妈一人操劳。别说烈日炎炎的夏天,就是凉风可可的秋天,妈妈擦汗的毛巾都能拧下水来。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相信那么艰苦的日子,妈妈居然能挺过来。我要学习妈妈的坚强,敢于面对任何困难。 当然,妈妈教给我的还有很多宽容、忍让、自信、体贴 妈妈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