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 三首诗的赏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61825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顾城 三首诗的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顾城 三首诗的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顾城 三首诗的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顾城 三首诗的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顾城 三首诗的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顾城 三首诗的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城 三首诗的赏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顾城一、三首诗的赏析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你在等海水吗你在等海水吗海水和沙子你知道最后碎了的不是海水你在等消息吗这消息像一只鸟要飞起来顾城八岁的时候,某天饭后,家人带他出门散步。他注意到路旁高高的杨树,以及树干上枝桠折断后留下的疤痕。于是,他写下了杨树这首诗。对诗人而言,这是一个早慧的征兆。杨树很短,从诗的形式来看,似乎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这首诗以丰富的联想,把“臂膀”和杨树失去的枝干联系起来。第一人称“我”使读者仿佛身在其中,感觉自己就是那棵在晚风中摇曳的杨树。它的身影让人感到有些孤寂,但又透出一股子倔强。更使人惊讶的是

2、“眼睛”这个意象的使用。树木长出“眼睛”,完全有悖于我们平时的经验。顾城的巧笔使杨树“睁开了一只眼睛”,读者也同时睁开了另一只眼睛,看见了诗人笔下充满生机与灵性的自然界。在远和近中,“看”是串起一切的主线。文中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这里省略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省略了人物的状态,只留下了最简约的东西看。与此同时,“我”也在看,但“我”的看却被复杂化了。前一节中的“看”仅仅是一种动作,这一节中的“看”则涉及了心灵视角。诗人通过这种“看”发现了人与人心灵间的距离。你在等海水吗这首诗是由一个问句开始的。“你在等海水吗”这种仿佛在与读者聊天的口吻,不仅让人感到亲近,也使人觉得好奇。它向我们询问的不

3、是什么确切的人和事,也不是要获得信息。它的重心在于“等”。而“等海水”,是一个多么抽象的、不真实的动作这也正是这一开头的魅力所在,它既让人感到迷惑,又让人迫切地想要读下去。随后,诗人用“海水和沙子”把问句推进一步,以便在读者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全景。一幅关于大海的景致:海水和沙滩。紧接着,诗人又以一种仿佛在下判断的语气说“你知道碎了的不是海水”。这一句的肯定语调与第一句的疑问语调形成了鲜明对比。诗的第二节起始于“你在等消息吗”。从“海水”到“消息”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消息”使第一节中的“海水”得到了呼应。最后,诗的结尾很轻盈:“这消息,像一只鸟要飞起来。”巧妙的比喻使我们联想到一只海鸟,在海

4、的映衬下,这只“鸟”显得渺小、孤单,但又有一种使人感到轻快的自由。这也许正是诗人当时的情绪与状态。二、名句1、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 避免2、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 顾城 错过3、我从没有被谁知道,所以也没有被谁忘记。 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只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4、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顾城5、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

5、美好。 顾城 门前6、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7、你应该是一场梦, 我应该是一阵风。 顾城 你和我8、执者失之。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顾城 执者失之9、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再见,为了再见

6、。 顾城 再见10、一个人,必须有太阳。 顾城 我喜欢在路上走11、推开门 带上最合法的表情 不要看见别人 也藏好自己的心 顾城 世界和我(1)12、我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来了; 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传于世。 顾城13、我需要天空 一片被微风冲淡的蓝色 让诗句渐渐散开 顾城 不要说了,我不会屈服14、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 顾城15、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顾城 杨树16、生命是闪耀的此刻,不是过程,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一样。 顾城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17、人的责任 是照顾一块

7、屋顶 在活的时候让它有烟 早上有门 顾城 时辰18、对于美和希望,终究会离开我们,我一直存有大的困惑,这折磨了我可以说很多年-就是浮士德所面临的,他说真美啊,你留下来吧!这时一切就消失了。 这的确是一个折磨人的问题:爱情过去,我们剩下了婚姻;革命过去,我们剩下的是政治;诗过去了之后,我们剩下的是诗坛。一个精神的创造力过去了的时候,剩下的可以说是一具尸骸。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 顾城 顾城哲思录19、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活得干净 顾城 一个人20、它们相信,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与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 顾城 小花的信念21、我唱呵,唱自己的歌,直到世界恢复了史前的寂寞。22

8、、梦,悄悄地 传来一张纸条 告诉我 生活是假的 生活说: 不,是梦 顾城 争 论23、我要在透明的火焰里,变得像灰烬一般轻松。 顾城24、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 微笑却凝固在嘴边 顾城 一代人25、真实未必在现实里,梦往往是最值得依赖的,他不说谎。 顾城 别有天地非人间三、评价1、顾城是上世纪中后期中国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生涯(1964-1974 ;1975-1984; 1985-1993)正好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三次转型(狂乱年代一一激情岁月一一喧哗时代)互为映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顾城一直坚守着一己精神的独立与纯粹,他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使“如此不堪”的人间世现实与“本应如此”的人间世理想相通

9、相连;然而,现代工业文明全球化的大趋势背景中,急急生变的中国民族文化无法也不会为一意孤行的顾城提供可依靠的支撑力;满腔的志士胸怀找不到用武之地,痴心一片的悲天悯人情怀启不开听众心门,天真博傲的君子境界唤不来应和之声;我们说,顾城以其生命谱写的纯美瑰丽诗篇,实是他深沉苦痛、忧心哀伤的悲歌。 顾城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一方面发挥自己的才华与智慧构建属于自己的诗歌理想,另一方面又在现实中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的诗歌理想,因此,在他身上总是纠缠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创作的精神历程可以看做是理想与现实此消彼长的一个曲线,他的诗歌创作心理也总是随着现实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文化语境的改变而改变:在

10、农村生活时期,他的诗歌所歌咏的对象是花、鸟、虫、鱼等自然意象,童话色彩浓厚,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和解放;回到城市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巨大的生存压力,顾城的创作便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时期他把诗歌当做自己生存的支点,在诗歌里寻求梦寐以求的“理想天国”。这个时期他开始了“逃离现实”之旅,首先是逃到了自己的诗歌里面,也就是精神上的逃离;随着社会环境、文化语境的变化,顾城偏离了主流文化的轨道,独树一帜,在逆境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理想:最后在现实环境的逼迫下,顾城开始了行为上的逃离,在激流岛隐居,直到生命的终点。 2、刘自立(作家) :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他像个小孩儿在写

11、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顾城的创作,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在当代文学史上叙述新诗潮的发展时,都把顾城与舒婷、北岛相提并论。顾城作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诗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诗潮的历史进程,成为其中壮其声势的一员,还是其诗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诗学意义。顾城是个感觉至上的诗人。他用灵魂去感受,用心去观察。顾城属于那种用灵魂也为灵魂浅唱低吟的诗人,是纯粹的性灵的写作。他的诗歌安静、舒缓、抑郁、沉着,又不缺少生

12、气和活力。顾城之死,成为文学史家的一块心病。文学史并不是刑事判决书,文学史家也不是道德家,只需知人论事,探究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劳绩。3、王安忆: 亲切的爱抚,美丽的遐思,天真的许诺,在人格化的对象交流中,我们何止感受到人性中一种纯洁的体贴温暖,我们更享受到一种有别于大千世界嘈杂而经自然本性过滤,完全净化,完全透明了的审美愉悦 吕刚说 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为是诗的最真实,也是最好的状态 张金起说 他会用他的一首诗表达这个世界,他会用他一生的诗来构筑这个世界。这个阳关灿烂,普照自然,宁静高远的世界,童话般美丽的世界 青寺说 静

13、静地夜里,夜光如水躺满了我的小屋,脸盆里的湖泊映出了你芦苇白的脸。我想捧起一汪清水,仔细端详你岁月的颜容 我常幻想,幻想宇宙是平的,于是我每天推开窗,看见你在的远方4、一九九三年中国诗坛的最大事件莫过于顾城之死。每一个朦胧诗的爱好者都感到分外的震惊,谁也难以将一个写下了大量优美诗篇的童话诗人与一个残忍地用利斧劈死爱妻的杀人犯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不幸就是如此,令人们困惑不已。 在众多的评论中间,我注意到评论者们的尴尬,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所面对的只是顾城的某一个侧面,或者将诗人之死诗意般地美化,小心翼翼地对他的罪恶表示惋惜;或者义愤填膺地要“除他诗与人之名”,对舆论诗化顾城之死看做是社会良知的堕落。然

14、而,这一事件的意义也许不在于褒贬顾城本身。盖棺论定,关于诗人的是是非非,我相信每一个有起码正义感和道德心的人都会达成基本的共识。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将顾城那似乎是截然相反的形象加以整合,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并从中窥见人性的隐密,这才应该是人文关怀的真正所在。 抽象的诗人世界 关于顾城,王安忆有一段在我看来是极为精当的评论,她说:“顾城的世界是抽筋剥皮的,非常非常抽象,抽象到只有思维。生活在如此抽象的世界里,是要绝望的。假如我们都很抽象地看世界,都会绝望。我们不会去死,因为我们对许多事情感兴趣,我们是俗人。”大凡诗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这是他梦中的伊甸园,是他超越世俗、用诗的语言拼砌成的彼岸圣地。然

15、而诗人不免要生活在此岸之中,他同时又是一个凡夫俗子,人所具有的他皆具有,就在两个世界之间,诗人保持着灵与肉、价值与功利、审美与理性的微妙平衡。唯独顾城,在他的人格之中只有一重世界,那就是自孩提起他大脑袋里面所装的自我迷恋的形而上世界。 顾城称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任性的孩子”。他早熟,当别的孩子还是拖着鼻涕、懵然无知的年龄,他已经开始了用诗构筑自己的童话王国。但他又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用舒婷的话说“是一个不肯长大的孩子”,只相信自己编织的童话。孩童的意识里自我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是同一个空间,世界应当如他所想象的那般单纯美丽,或者说,我就是整个世界。拒绝长大的诗人所愿意面对的是那个诗境中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世界,他只有自我放逐,将自己与世俗世界隔离,不仅遁世,连自己的身体都感到讨厌,最好不食人间烟火,全身心地逃避于抽象的彼岸世界。可以这样说,顾城的肉体对他来说已经不存在或不愿存在,他只为他的精神而活着,为那些整日折磨着他的奇奇怪怪的念头活着。 在朦胧诗人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