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基层(第12期)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61605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在基层(第12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路在基层(第12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路在基层(第12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路在基层(第12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路在基层(第12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路在基层(第12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在基层(第12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路在基层(第12期)半月谈 2010012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914字苏北贫富分化,劳资冲突,腐败蔓延,权利侵蚀,生活重压我们正进入一个矛盾凸显、问题丛生的风险社会。难关在前,挑战在即。在新的执政理念的引领下,在新的政策精神的宣示中,一批批改革志士挺身而出,敢闯敢试,纷纷推出颇具地方特色的改革新政:神木县的全民免费医疗,石排镇的民生福利样本,温岭市的参与式预算试验,巴中市的阳光化政务公开基层社会的自主创造,给焦虑、躁动中的人们带来了豁然的清新和久违的感奋。回望3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重大突破,几乎都可以看到普通民众大胆前行的足迹,看到基层中坚一路闯关的身影。第一渡,是中国农民为主体,争取经济自由

2、的创造。实行家庭承包,创办乡镇企业,进城务工经商,发展合作经济,中国农民以全新的姿态登上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第二波,是地方精英为主导,推进基层政改的试验。“成安乡改”,“步云直选”,“长治现象”,“宿迁新政”,鲜明的英雄色彩,映照着基层政府的自我革命。当下的改革第三波,是基层社会为平台,改善社会民生的新政。一些地方政府不等不靠,在社会学者的智力支持和基层民众的热烈响应中,各辟蹊径,风生水起从“府谷经验”看收入分配。政府积极引导鼓励,老板热情回馈家乡,通过对富的三次分配,投入了“百工矿企业带百村”工程,提升了全县教育、卫生等项公益事业。从“神木现象”看公共服务。12年免费教育,残疾人、孤寡老人免

3、费供养,城乡统筹全民免费医疗,神木县朝着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第一县目标迈开了坚实步伐。从“温岭模式”看社会治理。对话型沟通具体问题,决策型协商公共事务,参与式财政预算监督,基层民众拥有了有序参与民主的绿色通道。从“白庙典型”看政务公开。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购买纸杯,历历在目,毫无遮掩,最大程度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基层创造,蕴涵着社会前进的标本意义,也见证其敢为人先的分外艰难。难在哪里?一是创新路径的求索,二是配套改革的跟进,三是干部制度的导向,四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五是官场文化的转换。单以看似简单的政府“财务公开”而论“上面来人,你买包烟买瓶酒都写那么细,领导看到能高兴吗?”“一应

4、开支全晒在网上以后怎么向上面争取项目?”不少敢于“吃螃蟹”的地方都曾遭遇这样的改革困境。如何让基层改革的路越走越宽,能越走越远?基层改革者那种不怕丢“乌纱帽”的胆识智慧,抢抓机遇的风险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百姓情怀,不甘平庸的事业追求,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献身的政治品质,自是改革不可或缺的精神。立足于基层社会自主创造基础上的制度化、整体化、民主化推进,应是改革不可动摇的取向。如何使基层改革葆有正确的方向和鲜活的价值?首先改革当贴近民众需求。要从百姓的情绪、意愿、需求中把握改革的重点,凝聚改革的共识,集聚改革的力量。其次,改革当坚持民众参与。这些年来,政府和资本的创造不少,但是,更有生

5、命力的还是百姓自主的创造和百姓参与的创造。再次改革当保障民众分享。改革不是形象工程,改革不能一厢情愿,改革不可寻租自肥。借机向社会“甩财政包袱”、推脱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改革,最终必然得不到群众拥护。神木改革,就是将不断增长的财政用来搬摔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三座大山,通过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让老百姓真正从经济快速发展中受益,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照耀城乡社会的每一片土地。如何为基层改革创造更为适宜的气候和更为宽松的环境?我们不能停步于理念的解放和政策的宣示,一味地等待观望,那是改革的不作为。经济发展的转型,利益关系的和谐,社会公正的建设,都容不得我们一再迟滞和拖延。我

6、们不应求全责备改革的缺陷和运作的疏漏,因为没有人是按照现成的图纸和成功的经验去探路的。基层工作错综复杂,基层干部劳累艰辛,“不是一种真诚情感所在,不是一种献身精神支撑,谁愿意去背负那份额外的沉重、去承受那些未知的风险呢?”我们不必质疑普通百姓主体的素质和参与的能力。温岭当初推行参与式预算时,一些专家反对说老百姓看不懂,没兴趣,是白搞。实际上,主导改革者言:“这个预算开支清单比百姓家里开支列出的账目还要细”,代表和公众不经专门培训就能看懂。“老百姓很有兴趣,还能提出很好的意见。这最复杂的财政预算他们都能参与,其他的事情怎么不可以参与?”改革,最可贵的是行动,是实践,是创造。改革者,最需要的是鼓呼

7、,是推动,是呵护,是与他们一道前行。半月谈2010年第13期【半月评论】: 我们心中的天际线呢低俗化的电视相亲节目风波在“宁愿坐在宝马车中哭泣”拜金话语的热议中刚刚过去,炫富式的“全球私人甄选佳丽”又在风水大师坐镇,数千名单身女竞相参加海选中拉开帷幕这样的故事还会一再上演,我们只是在大众的道德叩问中撩开了又一层社会面纱而已。 记得哲学大师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人心灵充满日新月异、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当我们仰望星空,令我们景仰和敬畏的那一道天际线在哪里呢? 什么时候,我们对金钱崇拜,对财富炫耀,从抑制、批判、抵抗,

8、演变成麻木、默然、包容,进而转换为今天的附和、向往、张扬?什么时候,我们在多元化、世俗化、市场化的现代话语中,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日常化、合理化、漂白化?诚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观念也在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应该是文明的进步,而非道德的蜕化。诚然,“勇敢地表达对金钱的宠爱,是一种进步”,但这是社会环境的宽容,而绝非意味生活品质的提升。诚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本性”,但拜金从来就不等同于美好。诚然,“生活的选择是个体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掩盖不了群体的主体意识的失落。有学者坦言:“这是一种典型的感情、婚姻和良心的现金交易,家庭已不是温馨的港湾,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这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金钱崇

9、拜和家庭婚姻关系的异化。”这种公然的拜金、分明的异化,正肆意侵蚀着社会良知,扭曲着主流价值,伤害着世道人心。 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商品的交换价值,侵袭着心灵世界,物化着社会关系这是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目的、愿望、抱负和梦想发生了改变。这是一个价值重估的时代。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财富分配的失衡、生存环境的劣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主流价值的凝聚力正被弱化。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纵容拜金主义现象的理由。 一双“看得见的手”终于强势干预:政府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亮出了红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社会遏制拜金主义现象唯一的依赖。 更需要的,是道德的自我救赎。 社会良知,公民责任,生命伦理,

10、是每一个人应当坚守的道德底线,应当完善的生活方式。无数的平凡人物,草根英雄,在生活的艰难困苦和社会的边缘挤压中,捍卫着做人的良知和尊严,守护着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 那些特别年轻的富豪群体,在短暂的时光里创造着中国财富积累的奇迹,也在人生的起飞中感受了心理和精神的晕眩。今天怎么学会做富人?看一看身边的陈光标们,富而思仁,扶贫济困,回馈社会。当然,不是要大家只是去走慈善一途,富豪们的钱包也未必都愿随身携带。但是,学着去融入社会,贴近民众,开拓胸襟,提升品行,于个人事业的拓展也当大有裨益。那些一心要走生活捷径、放弃自我实现的女大学生们,人生的前途是什么?听一听华中科大校长“根叔”的叮嘱吧:我知道,你

11、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价值的社会引领,同样不可或缺。 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理当倡导健康、良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夜暴富的神话故事,挥金如土的眼球效应,官员明星的傍款现象在对现实社会的误导中,对广大观众的戕害中,恣意张扬拜金,何谈社会责任?财富,代表着成功,意味着高贵,象征着品位在这样的评价谱系中,何谈劳动者的地位和尊严? 有“破”就当有“立”。价值“立”在何处?传统文化的振兴,现代文明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依然在途中。 如何加快构建社会的价值体系,去填空、去置换、去引领?如何真正践行

12、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践行让每一个人都有幸福、都有尊严的国家哲学? 公平的制度建设,则更具根本意义。 我们必须直面拜金主义现象背后日益显现的社会动因:房奴,孩奴,蜗居,蚁族,这是值得关注的年轻一代的生存;踏实劳动,为什么脱贫致富那么难?艰苦奋斗,为什么改变命运那么难?这是值得深思的底层民众的诘问。还有,劳动与资本,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城市与乡村,教育格局的二元结构;二代与二代,就业岗位的阶层世袭;权贵与平民,公共资源的私人占有。这是亟待求解的转型社会的难题。当下最根本的,是公民的权利平等,是社会的规则公正,是发展的机会公平。最紧迫的,是消解社会结构出现的板结现象,为底层民众的向上流动,拓开更加开

13、放的通道,为风险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更为坚实的地基。 我们的心灵就如一座座城市。城市的空间已经被日益高耸的混凝土森林所包围,所裹挟,所遮蔽。怎样去解放生命的本真,在拜金的抵抗中,在精神的超拔中,去还原那一道道深远、壮丽的天际线呢?民生拉动转型(第14期)半月谈 2010014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950字苏北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转型时代。如何加快推进转型?人们寄望的,或是自主创新,或是市场机制,或是产业政策。我更看重的,还是靠民生拉动。民生是转型不可偏离的导向。转型的核心价值,在于转变长期以来以产值论英雄、以数字拼政绩的发展现,从单一经济增长的攀比中跳脱出来,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分配公平型社

14、会的建设中,坚守以人为本,追求民生进步,保障每一个人的体面劳动,维护每一个群体的权利尊严,创造全社会成员的幸福生活。为什么30年中国的高速增长被世界誉为“经济奇迹”,我们的居民收入还是偏低水平?国内的消费需求还是底气不足?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劳动力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连续下降了22年,从1983年的56.5%减少至2005年的36.7%。中国制造的红利更多地在倾斜的劳资关系中为资本所挤占,在失衡的全球分工中为海外所汲取,在肆意的腐败蔓延中为权贵所掠夺。转型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指向,就在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加强涵养消费能力,保障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陕北神木,当地领导的执

15、政理念很简洁:“天大地大,民生最大”。从12年免费教育,到残疾人、孤寡老人免费供养,城乡统筹全民免费医疗,神木正是在民生导向的生动诠释中,在人力资本的精心培育中,积蓄着经济转型的更为深厚的能量。民生,也是转型生生不息的动力。珠三角、长三角职工日益强烈的维权诉求,正在生成一种倒逼中国制造转型的强大力量。一些企业,资本以无情地剥夺员工体面劳动和起码尊严的代价获取剩余价值,换取畸形的市场竞争优势。广大员工在粗暴的超时、超量、超强度的劳动中,在贪婪的劳动薪酬、业余时间和人性空间的挤压中,在严酷的生存底线、心理底线和伦理底线的冲击中,被当成流水线上永动的机器。从深圳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到南海本田的停工行动,

16、劳资矛盾在凸显,权利意识在觉醒,社会警钟在敲响:传统的以牺牲广大劳动者利益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低端制造”模式已经行之不远。我们面临的抉择,不是去争论、担忧“机器替代劳动”“企业转移海外”和“弱化比较优势”的问题,而应是丢掉幻想,乘势而上,去着力于自主创新,塑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高效产业链,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中国创造”引领“中国制造”,以“内需驱动”替代“出口导向”。中国未来十年最大的需求来自城镇化。先行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力推手,正在推涌劳动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向着人口城市化进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试点地区的城乡一体,正在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重庆拍马当先,勇于闯关,要让300万农民工变成市民,跟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