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615604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心得——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书心得——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书心得——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书心得——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书心得——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书心得——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心得——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湖南坳中心小学 肖亚宜阿 Q 正传是收纳于呐喊文集中的一篇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是鲁迅先生 1921 年创作出来的, 并于年底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发表。 因小说中的经典人物阿 Q 本人及他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从此被众人所关注、评论。 小说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写作背景,讲述的是典型人物阿 Q 在未庄生活的片段。这部小说总共有九个章节,通篇采纳章回体模式。小说开篇就指出做此文章的难处有四:文章的名目只能借鉴古书,取名为阿 Q 正传;阿 Q 的“赵”本姓,由于未庄赵太爷不批准,只能舍弃,所以他终究也没个姓;阿 Q 名字也是盲从新青年,用了一个“洋字”,略作为阿 Q;阿

2、Q 的籍贯也都是模糊不清的。从此分析出,这样一个抽象人物的原型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一个人,而象征着所有拥有“阿 Q 精神”特质的那一类人。一、精神胜利法的解读 精神胜利法,是指在现实中的失败者,常常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盲目的自尊自大,以自轻自贱的方式来嘲弄自己,或者“以丑为荣”来安慰自己,“健忘”是他们最大的法宝,使自己永远陶醉在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阿 Q 是“ 典型农民形象”, 他既质朴,又愚昧无知; 既是破产的农民无家可归, 又是整天闲逛的小偷;他“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性格

3、。 ”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孕育出阿 Q 这一人物,他的核心精神是“精神胜利法”,然而这一精神又使得阿 Q 性格中充满了懦弱性与狭隘性、自欺性与盲目性, 以及麻木性与奴役性,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相互作用。(一)懦弱性与狭隘性阿 Q 是未庄一个流浪的雇农,他深受当时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他所处的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代,他每天都要面临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为了要生存,他寄居在土谷祠,靠着打短工赚取生活费,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阿 Q,尝尽了社会的腐败,精神胜利法使他变得软弱、麻木不仁。一天,他在酒馆里喝黄酒的时候,当送喜报的小弟恭贺赵太爷家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

4、候,他感到无比的兴奋与荣耀。 因为赵太爷全家和他原本是一家人,他和秀才按辈分排,他还长三辈呢。 由于大家起哄,他跑去赵太爷家认亲。 赵太爷二话不说,给了他一个嘴巴,并且呵斥他不配姓赵。 阿 Q 捂着他的疼痛的左脸颊,跟着地保出去了,无奈之下,还付给了地保两百文酒钱。 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说他姓赵,旁人也不再提起他的姓氏,渐渐地他也就没有了个姓。 姓氏是随着人的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但阿 Q 即便知道自己可能姓赵,在强权的压迫下,他也只能放弃自己最基本的权利, 连为自己去争取姓氏的勇气也没有。“精神胜利法”与中国的封建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阿 Q 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牺牲品,他住的未

5、庄,是一个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谦虚礼让,例如“孔融让梨”,但这种思想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被清政府“误解”,当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麻痹、欺骗大众的工具,用“谦虚”的面具来掩饰自己的失败。 并且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与外界交流,用“闭关锁国”政策无力地抵抗着侵略者的进攻。 在阿 Q 脑海中的很多想法都是有局限的,例如他心中的造反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梦中的阿 Q成为了革命党,只不过是搬走了赵太爷家的金银财宝,使他自己成为了像赵太爷那样的有钱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之后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的时候,他愤愤不平:“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

6、反? 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紧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 ”他只觉着假洋鬼子不让他“发财”,他便要报复他。 他的革命只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并没有更远大的理想,可见他的封建思想并没有改变。(2) 自欺性与盲目性 阿 Q 是“一个受严重经济剥削和精神戕害的贫苦农民,”他的贫苦和悲惨的生活地位完全是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造成的。“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下,失掉了独立生活的依靠,甚至连姓也失掉了。”阿 Q 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他十分想反抗,但却无力改变现状。 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他采取了精神“反抗”。 运用自圆其说、自欺欺人的方式,让自己获得“成就感”,甚至用“健忘”这一妙招,让他忘却生活中的痛楚。 在未

7、庄赛神那一晚,阿 Q 在赌摊上正玩得兴起,赢得了一大叠洋钱时,却莫名其妙地卷入一场打斗中,不但无故被打得浑身疼痛,而且自己赢得的洋钱也不翼而飞。 此时的阿 Q 第一次感觉到真正失败的痛苦了。 但很快,他举起右手,扇了自己两个巴掌,便舒坦地睡着了。 他似乎觉着是自己打了另外一个人,很快就忘记了“失败”,反而觉着自己得胜了。 阿 Q 也是盲目的。 当阿 Q 发现众人敬仰的举人老爷、赵太爷一家,以及未庄的男女老少谈到革命党时,都谈虎色变,他便开始神往革命党,尽管革命党的造反与他的意愿相违背。 他觉得革命能够让大家都“敬仰”他,使他威武,他只想让未庄的人都成为他的俘虏, 但并不清楚造反意味着什么。而后

8、,被人诬陷偷盗而带上公堂画押时,他使尽了平生的力气, 立志要画一个很圆的圈, 但是对于不曾用过毛笔的阿 Q而言,把一个圆化成了尖尖的瓜子模样,他便认为这是人生中的一个败笔。 但是,很快他便安慰自己,只有孙子才能够画出很圆的圆圈呢。 这种种行为表明,在阿 Q 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只是在盲从,大家都革命,并且革命能带给他“光荣”,他便要“投革命”;在不知道画圈背后的含义时,他力求把圈画圆,因为这样能让他在所有画圈的囚犯中有“面子”。 二、精神胜利法的成因(一)生存的哲学1. 古老民族文化 古代的许多典籍,都表述了所谓“大丈夫”的正面素质。老子中提到所谓“大丈夫”是指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正

9、道的高洁之士,特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追求、有一种超越性的英雄气概而影响深远。史记和汉书宣扬为能受“胯下之辱”的英雄,这样,韩信就被历史定格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人格典范。 某种意义上说,阿 Q 便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人格典范的现代版。从阿 Q 的性格模式看,明显受民族古老的生存哲学“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影响。 阿 Q 盲目地自尊自大,看不起任何人,在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生存绝境里,在每日侮辱和棍棒交加的屈辱生活中,却能够永远保持着精神上的胜利,就这种超出常人的忍受力和人性而言,也是“英雄”。 可见,正是这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人格典范,为阿 Q 的性格,提供了民族文化

10、人格的依据。2. 弱者生存智慧 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世界生存之道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社会上,存在着像赵太爷一家那样有权有势的强者,同样也存在着像阿 Q 一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弱者。这两股势力长期对峙,往往是强者胜,弱者败。但是弱者也需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 因而他们也用会属于自己的一套法则,使得自己生活的变得更加“美好”。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哲学叫做“蜥蜴哲学”。因为蜥蜴比较弱小, 容易被外界所伤害, 但是又必须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所以蜥蜴会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所谓的“蜥蜴哲学”主要指的是蜥蜴的变色功能,即人们常说的适应。当蜥蜴停留在一大片草地上时, 它会使得自己的肤色变成一种

11、无限接近于绿色的颜色;当它停留在土地上时,此时它就会变成大地色。 蜥蜴通过诸如此类的举动, 使得自己尽量与它当时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不让敌人发现它,从而保护自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只要能够让自己更加开心、快乐地生活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阿 Q 的这种生存模式虽被世人唾弃,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能够自圆其说“满足”地生活,总比愁眉苦脸、抱怨现实的生活要强得多。阿 Q 是鲁迅对“沉默的国民”所作长期探究的艺术结晶,也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小说中的经典人物阿 Q 形象,以及阿 Q 精神中所蕴藉的民族劣性是永远都道不尽。 鲁迅先生曾在集外集拾遗中,这样评价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阿 Q 正传也造成这样一种现象,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肤色、不同年龄层次和身份的读者,他们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去接近它,都会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更深层次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