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961464 上传时间:2017-10-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策划课堂操作活动 努力实现课堂利润最大化一、 总述:课程标准关于动手操作的意义的有关描述: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小学数学中的操作指的是什么呢?什么是操作?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

2、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些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二、 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突现出的作用。1、通过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小组合作,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现在的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普遍较自私专横。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特别要求组长以身作则与小组同学默契配合,由组员来评判组长是否称职和连任。例如在学习统计分一分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要求学生直接看图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每

3、组每个人投中的球数一样多,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由于这里数据比较大,一个学生的学具肯定不够用,于是小组合作,共同拿出学具进行摆,学生摆的过程一方面理解了多的可以移一些给少的这个规律,掌握了这种方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学生在合作操作活动中,不仅增强合作精神,还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同桌互相观摩、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2、激发学习兴趣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

4、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比如,为了让学生独立的数出数量是 100 的物体,我就让学生充分的操作学具(小木棒、花生豆、糖块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 100 的物体。明确 100的基本含义,同时然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 ”和“十” 。又如,在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等教学中,也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 100 以内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弄清数位的意义,领会读数、写数的法则。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

5、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3、萌发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如,我在教“图形的拼组”这节课时,先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纸的每一步的变化,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然后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图形,而且还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形。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这样的实践操作,较好的体现了“数

6、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 ,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4、发展学生思维实践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 6 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 “逼”着学生思

7、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 6 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 6 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课标中指出, “学生的

8、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实践操作,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5、 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等基础知识。如果让学生经常参与数一数、量一量,就很容易迅速且牢固地建立起数量的正确概念。在学习简单几何图形的知识时,也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践。因为在教师的演示活动中,教师是操作者,主

9、动参与者;学生是观察者,被动参与者。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来实际操作,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活动,才有可能使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从中发现并深刻领会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这一部分内容,如果教师强行的把知识: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这个概念给学生,学生一定不理解,因此,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一平方米的图形里摆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学生开始摆的时候没有概念,但是当他们摆完第一行,就发现一行正好摆了 10 个,于是他们进行开始摆第二行,这样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每行都可以摆 10 个,而这个大图形里正好可以摆 10 行,这样,一行 10 个,

10、一共 10 行,10 个 10 就是 100 个。那么 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也就顺其自然了。三、 常见的几种课堂操作低效行为及反思。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却经常因操作出现许多“低效”的现象。如一位教师执教“搭配中的数学问题”时,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两件衣服与三条裙子的搭配方法。学生反馈结果有图示法、罗列法,也有用算式表示法。同时,教师请学生进行方法优化比较(在

11、这些方法中,学生全部做到了有序、不遗漏、不重复,此环节共计用时 13 分钟),然后增加一件衣服,请学生说说现在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很快地答出来。最后,又改成增加一条裤子,请学生说出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以上环节用时 17 分钟)。显然,在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得到多少收获。那么,怎样避免这种低效操作呢?笔者就此对部分教学案例作分析和归纳,提出个人的教学建议,以期与同行共同切磋探讨。 当前教学重视的是“师引导、生主导”的师生共读共悟的课堂,在讲究教学效率的今天,这种课堂是否实在有效?笔者认为班级授课制中最具效益的形式并不是师生共读共悟,而是师生间能力的传承,即教师通过示范等显性动作,把操作方法、操

12、作技能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操作、学会提高自己操作效益的方法,并在操作中学习。 下面谈到几点操作低效的现象。1、 操作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滑到哪儿算哪儿。(对策:操作筹备前就需明确操作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也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决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因此,教师备课时应仔细推敲每一个操作活动是否紧扣教学目标,有没有更理想的操作素材和方法替代;推敲进行每一个操作环节的时间是否恰当,有没有浪费时间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数学课堂操作的本末倒置,使课堂操作活动更加有效,更具有针对性。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操作的目的,仅仅就操作而操作,没

13、有作出相应的比较与提升,对于部分优生来说,他们可能会自觉地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知识的优化整理,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引导。如果教师在备课之时已有明确的目标,最后就会追问一句:“都是增加一件衣服,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学生的思维即被导入更深处,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2 操作要领不清,场面混乱。(对策:明确操作要领)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室里马上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乱而无序,学生多数面对桌上一堆材料无从下手。因此,在操作活动开始时,特别是在低段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操

14、作方法,明确操作的目的。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感知摆图形,先摆一个,再摆同样的几个,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目的是要求大家摆相同的图形,随着学生图形创造力的迸发与多种算式的出现,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学习素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操作要求明确到位的重要性。3 操作步骤不清。 (对策:明示操作步骤)操作程序的恰当与否,对操作目标的达成也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操作程序设计得好,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不当,则会削弱目标的达成。如“毫米的认识”一课,教学安排要从整厘米的测量到不足一厘米的测量,再到几厘米几毫米的测量。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假如打乱这个顺序的话,那么教学就不

15、会顺利进行了。 4、选材不恰当。(对策:恰当选材,提高课堂操作活动的活力)笔者认为,儿童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来自他们在内容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材料更加适合学生呢?就材料性质来看,教师要考虑的是选择实物、图片,还是数字卡片进行操作;就材料展示形式来看,教师要考虑的是选择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还是复合的材料;就材料的呈现主体来讲,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操作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教师都能细致考虑的话,相信教学效果将截然不同,反之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有教师选择了约 10 厘米左右高的玩具恐龙作为素材,请学生观察并回答:(谁)在恐龙的(哪) 边,看到

16、了(什么)。教师期望的是如同教材那样,在恐龙前面的学生看到了它的正面,后面的学生看到了它的背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然而每位学生的回答都不止一个答案,令教师措手不及,问题就出在材料的选择上。因为所选材料较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增添了多余信息,造成了教学干扰。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改进:选择高达 80 厘米左右的布娃娃,放在教室中间的桌子上,学生按前后左右分别坐在布娃娃的四个面,使每个学生只能看到布娃娃的一个面。而在第二节课中,则以提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由一个面的观察拓展到多个面的观察。如此循序推进,既保证了第一节课中知识技能的扎实落实,又做到了有所发展、有所提升,且兼顾了优生与潜能生的学习现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操作材料的课前准备尤为重要。教师要预设操作中学生可能想到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材料,然后对比相关材料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安全性、成本等。精选材料服务于操作目标。材料选定后,教师最好能模拟操作过程,及时排除排除操作中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