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60443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I卷(36分)一、(15分)1、选出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叨(to)扰 咋(z)舌 曲(q)意逢迎 龇(z)牙咧嘴哽噎(y) 纤(xin)维 循规蹈矩(j) 殒(yn)身不恤吱(zh)声 巢穴(xu) 揠(y)苗助长 锱(z)铢必较偌(ru)大 订(dng)正 差(ch)强人意 纨绔(k)子弟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翔实 班配 山呼海啸 亭亭玉立机率 爆料 异曲同工 不谋而合稼接 装订 娓娓动听 绿草如茵忸怩 煤炭 因材施教 雍荣大度3、选出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

2、恰当的一项质朴纯美的情和爱,从作者笔端流淌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 ,充满了人情味.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他对着世界媒体 后半生理想时,显得那样意气风发,看不出他已有72岁的高龄.10万元年薪聘教授,148个教授职位 .契合 终生 夸夸其谈 虚席以待 契合 终身 侃侃而谈 虚席以待吻合 终身 侃侃而谈 虚左以待 吻合 终生 夸夸其谈 虚左以待4、选出没有病句的一项大中城市在“十二五”期间,要基本普及医疗保险制度,农村也要在条件成熟时普及“医保”制度.有时候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清醒,令人感慨.世界银行指出,美国对伊拉克的查核反恐战争,将会

3、延长该地区经济萧条的时间,从而对该地区的贫困人口造成伤害.对于这种侵害顾客利益的行为,商场负责人拒不认错,于是几位顾客只好状告法院,以求公正.5、选出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氓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前者是编年体,后者是纪传体,但都以“实录”的手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不朽篇章寒夜书成雾雨电,无情岁月激流喷出家春秋.”这副对联的内容与李尧棠有关.郁达夫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二、(9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6-8题.春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据说源于经孔

4、子修订过的鲁春秋,但这一时期应从哪年开始,以什么为标志,传统上史学界就有分歧.最早划分春秋的是司马迁,他将其定在“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另有人严格按鲁春秋的起始年代划分,将其定在公元前722年.还有人认为,前说起始年代太早,后说嫌迟,应取东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为妥.后来,“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这里关键是要研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内涵不清,外延就难以把握.传统上划分春秋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孟子离娄下说:“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宋代的蒙学读物三字经说得更清楚:“周辙东,王纲坠

5、,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以上概括起来是两点: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应当说,这两点确是春秋的历史内涵.但还有一重要内涵被忽略了,就是改革.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线,无论是王室衰微,还是诸侯纷争,都与改革有关.在西周后期至东周的所有改革中,周的改革,尤其是“厉始革典”最重要,它是中国古代第一声封建春雷,对后来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具有决定作用.可是,“东周初期春秋说”却将周的改革排斥在了春秋之外,这是不应该的.笔者认为,春秋的开端还是以司马迁的公元前841年为准才科学,但其政治标志不能用“共和行政”,而应用“厉始革典”.只有这样,才能既将周的改革划在春秋之内,又突出了

6、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两千年前,周太子晋亦有类似的看法.他将后稷至季历划为一个历史时期,文、武至夷王为一个时期,厉王以后又为一个时期.这一看法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厉王十七年,即公元前841,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该年既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同时也是周进入封建社会从而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还是春秋时期的起始年代.(选自孙景坛: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有删改)6、从作者观点来看,下列对“厉始革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厉始革典”是周朝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它决定了其他诸侯国改革的方向.“厉始革典”应该成为春秋

7、时期的开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司马迁.公元前841,这一年相继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从历史看,现有“厉始革典”,然后才有“共和行政”,而“厉始革典”在分期上更有典范意义.7、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作者认为,把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不一定准确,还值得讨论.研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与外延都很重要.春秋的历史内涵有二: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缺一不可.“厉始革典”是周进入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并且是春秋时期的起始年代.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王室衰微也好,诸侯纷争也罢

8、,都与改革有关,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旋律.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应该将之划到春秋之外.综观全文,传统上划分春秋的主要根据是史记孟子三字经.“春秋”这一时期从哪一年开始,以什么为标志,本文谈论了这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观点.三、(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剑侠王士祯 某中丞巡抚上江.一日,遣使赍金数千赴京师.途宿古庙中,扃钥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怪之.归以告中丞,中丞大怒,亟责偿官.吏告曰:“偿固不敢辞,但事甚疑怪,请予假一月,往踪迹之.愿以妻子为质.”中丞许之.网ZXXK 比至失金处,询访久之,无所见.将归矣,忽于市中遇瞽叟,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

9、漫问之.叟忽曰:“君失金多少?”曰:“若干.”叟曰:“我稍知踪迹,可觅露车乘我.君第随往,冀可得也.”如其言. 初行一日,有人烟村落.次日,入深山,行不知几百里,无复村庄,至三日,亭午抵一大市镇.叟曰:“至矣.君但入,当自得消息.”不得已,第从其言,比入市,则肩摩毂击,万瓦鳞次.忽一人来讯曰:“君非此间人,奚至此?”告以故,与俱至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乃与曲折行数街,抵一大宅,如王公之居.历阶及堂,寂无人.戒令少待.顷之,传呼令入.至后堂,堂中惟设一榻,有伟男子科跣坐其上,发长及骭.童子数人,执扇拂左右传.拜跪讫,男子讯来意,具对.男子颐指,语童子曰:“可将来.”即有少年数辈,扛金至,封识宛

10、然.曰:“宁欲得金乎?”吏叩头曰:“幸甚,不敢请也.”男子曰:“乍来此,且好安息.”即有人引至一院,扃门而去.馈之食,极丰腆. 是夜,月明如昼.启后户视之,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皆人耳鼻也.大惊,然无隙可逸去.彷徨达晓,前人忽来传呼.复至后堂,男子科跣坐如初.谓曰:“金不可得矣.然当予汝一纸书.”辄据案作书,掷之,挥出.前人复导至市口,惝恍疑梦中,急觅路归. 见中丞,历述前事.叱其妄.出书呈之.中丞启缄,忽色变而入.移时,传令吏归舍,释妻子,豁其赔偿.久之,乃知书中大略斥中丞贪纵,谓勿责吏偿金,否则,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觉,发截三寸,宁忘之乎?问之夫人,良然.始知其剑侠也.(选自虞初新志卷九

11、,原文出自池北偶谈卷二十三)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漫问之 漫:随便B君第随往,冀可得也 第:次第C中丞启缄,忽色变而入 缄:书信D问之夫人,良然 良:的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告以故,与俱至市口具告以事C乃与曲折行数街 乃夜驰之沛公军D乍来此,且好安息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1、这篇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故事传奇色彩的一项是途宿古庙中,扃钥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与俱至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不得已,第从其言,比入市,则肩摩毂击,万瓦

12、鳞次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觉,发截三寸,宁忘之乎某中丞巡抚上江.一日,遣使赍金数千赴京师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皆人耳鼻也A、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巡抚派遣专差送几千两银子到京城去.途中,差官住在古庙里,门户、箱子都锁得严严实实.早晨起来,银子不翼而飞,而门上的锁仍然锁得好好的.B差官被偶遇的瞽叟带到一个大户人家后,被关押在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那里的白色粉墙上堆迭了很多人的耳鼻,差官极为惊恐却没有机会逃脱.C剑侠托差官给巡抚捎上一封书信,斥责巡抚贪婪无度,告诫他不要责罚差官赔偿银子,如若不然,就要在某月某日半夜三更睡觉时,将巡抚夫人的头发截断三寸

13、.D这篇笔记小说虽然没有对剑侠的正面描写,但通过差官、瞽叟、中丞等人物,从侧面烘托出剑侠惩恶扬善的形象,这样虚实结合的手法给文章带来一种传奇效果.II卷(114分)四、(25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怪之.归以告中丞,中丞大怒,亟责偿官.拜跪讫,男子讯来意,具对.移时,传令吏归舍,释妻子,豁其赔偿.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分)全诗是围绕着一个什么字来逐渐展开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3分)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3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江间波浪兼天涌,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亦余心之所善兮,_.(屈原离骚) ,瑞脑销金兽.(醉花阴)诏书切峻, .(陈情表)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_,不如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