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8483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新乡县七里营镇高庄学校 陈敬永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探究阅读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背景,识记了生字词,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这篇千古传诵的优美游记散文。2、 展示学习目标。3、 研读课文:1、第一段(1)文段写了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

2、什么? 亭周边的环境和亭名的由来。(2)文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的空间顺序。(3)醉翁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寓意? 太守自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第二段(1)找出文中准确,生动地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的词语。 日出而林霏开(早明) 云归而岩穴暝(晚晦)(2)描写四季景色时,作者分别展现了各个季节怎样的景象?按什么顺序写的? 野芳发而幽香 (春) 佳木秀而繁阴 (夏) 风霜高洁 (秋) 水落而石出 (冬) 时间顺序3、第三段(1)第三段写游宴,共写了多少幅画面?请给这几个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2)太守“颓然乎其间”是太守贪杯喝

3、多了吗?你是如何理解太守的醉的? “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 “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和百姓和平安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4、第四段(1)作者写了哪些乐趣?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2)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 太守(3)课文最后一节描写山间夕照全景图,主要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请你说一说是如何衬托的?最后又是如何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的? 作者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进而点明太守不只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小结: 醉翁亭记写作思路:醉翁亭的位置

4、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山水之乐”(一日之景、四时之景)游山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罢醉归(“醉能同其乐”揭示主旨)四、研讨赏析,领悟主旨:1、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

5、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3、思考: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

6、的情怀。4、文章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话?醉能同其乐(太守乐其乐)5、中心思想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五、写法探究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归纳: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

7、基调。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六、课后练习 朗读并背诵全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也” 用在句末是个语气词,表示陈述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可表示停顿、转折等。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在乎山水之

8、间也:舒缓语气,可不译,或译为“啊”“也”的味道举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比较: “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 “也”句能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无“也”则这种意味就消失殆(di)尽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比较: “太守归而宾客从之” “游人去而禽鸟乐焉”“也”句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无“也”则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七、巩固:你会做吗?1、本文选自 ,作者 ,他是 时著名的 家,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桃花源记中则是用“”来指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