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国际金融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6413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国际金融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国际金融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国际金融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国际金融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国际金融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国际金融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国际金融学(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 重点提示全球性国际金融协调、区域性金融协调与合作、国家间的双边与多边协调;巴塞尔协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服务贸易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第一节 国际金融协调及其发展随着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空前加强,各国认识到有必要在经济和金融方面采取协调的步骤与措施,管理国际经济、金融的运行。我们把金融领域内国际间相互合作称之为国际金融协调。一、国际金融协调及其作用(一)国际金融协调的涵义国际金融协调(International Finance Coordination)

2、是指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金融机构为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在国际磋商和国际协议的基础上,在国内政策方面相互进行的配合,或对国际金融活动进行的联合行动。从狭义来讲,国际金融协调是指各国在制订国内金融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的磋商等方式对某些金融政策进行共同的设置。而从广义来讲,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内金融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的行为均可视为国际金融协调。我们所说的国际金融协调是指广义的国际金融协调,它既包括全球性的常设机构所进行的国际协调,也包括世界各国及各地区进行的、对国际经济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协调。实施国际金融协调的主体是各国政府和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目的是保持国际金融市

3、场的稳定与发展,维护各国的经济利益。国际金融协调的对象是国际金融活动,其特征是各国保持一致的立场或采取联合的行动,协调成败的关键是各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国内的金融政策作出牺牲,以及政府愿意动用多少国内资源进行干预,(二)国际金融协调的作用国际金融协调作为维持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机制,其主要作用有:(1)国际金融协调可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经济金融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经济金融全球化也给金融市场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波动和风险,一旦整个金融体系的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就可能引发一场全球性的危机,1992年的西欧金融风暴、1997年的

4、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尽管这些危机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极强的传导性不无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应当说是各国行动上的非协调性以及国际金融体系太不完善的表现。加强国际金融协调,就可以避免这种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或减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2)国际金融协调是有效解决国际金融领域内各种矛盾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在货币金融领域的依赖性也在加强,但矛盾和冲突也在所难免,如汇率和利率变动导致的各种矛盾、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各种矛盾等。而这些矛盾和冲突有时会激化,而矛盾的激化则会对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从而损害各方的利益。为避免各国在货币金融领域内各种矛盾的产生与激化给各

5、方利益造成严重影响,就有必要进行国际金融的协调与合作。(3)国际金融协调是协调各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有效方式。世界各国的货币金融政策效果是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的,所以国家之间就有必要在金融政策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协调,任何国家都不能自行其是,尤其不能采取有损于他国经济利益的政策,而应该在金融政策方面进行广泛的磋商、协调与合作。这种磋商与协调包括制度性的、经常性的磋商与协调,也包括非制度性的磋商与协调,以利于共同对付金融市场的动荡,维持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二、国际金融协调的内容与形式(一)国际收支协调的内容国际金融协调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失衡的国际协调、汇率的国际协调与国际货币体系本身的国际协调。(1

6、)国际收支失衡的国际协调。国际收支失衡不仅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危及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因而始终是国际金融协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设有多种货款,为各成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资金融通。更主要的是,各国之间经常通过各种磋商与对话(如西方七国财长会议)来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以便调节国际收支。(2)汇率的国际协调。由于汇率的不稳定不仅会造成国际货币和经济关系的紊乱,而且会给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带来危害。因此,当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严重偏离均衡汇率时,就有必要进行国际协调。汇率的国际协调是指国际社会在货币经济政策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步骤和措施,协调管理和

7、干预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3)国际货币体系本身的国际协调。国际金融体系指支配各国金融政策关系的规则、机构以及国际金融交易所依据的惯例。为维持国际经济与金融的正常秩序,就有必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加强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二)国际金融协调的形式国际金融协调从地域范围和参加国的构成情况来看,有全球性国际金融协调、区域性金融协调与合作、国家间的双边与多边协调等三种形式。(1)全球性国际金融协调是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国际协议、成立有关国际金融组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国际经济交往的国际金融体系等方式来解决那些仅靠少数几个国家或个别地区无法解决的国际金融问题的一种国际金融协调方式。全球性国际金融协

8、议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形成是世界范围内国际金融协调的一种结果和表现形式。反过来,全球性国际金融协议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形成又对解决全球性的国际金融问题,促进各国间的国际金融协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二战后,全球性金融协调的主要成果及表现形式是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2)区域性国际金融协调是一个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在货币金融领域内所实行的协调与合作。区域性国际金融协调的典型是欧洲货币联盟。目前,欧洲联盟已经统一了货币,设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实行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统一、货币政策的统一。(3)国家间双边或多边国际金融协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发达国家间的金融协调,另一类是发

9、展中国家间的金融协调。发达国家间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协调主要体现在完善制度、政策协调与信息交换等三个方面;发展中国家间的国际金融协调主要是通过建立合作银行、设立发展基金、创建汇兑机制、协调财政货币政策来实现。三、国际金融协调的实践国际金融协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本位制时代。在金本位制下,由于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因而它在平衡汇率、调节国际收支、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时期的国际金融协调仅局限于自发的国际货币合作,没有也不可能对主要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监控,对宏观经济进行全面协调,因此最终无法防范1929年1933年这样特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0、,统一了各国的货币关系,稳定了国际金融秩序,这是一次全面的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对当时的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各国开始探讨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金融协调问题。简单说来,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金融协调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41978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了经济的衰退,并且使许多国家出现经常帐户赤字。各主要工业国家政策制定者为维持实际经济变量和稳定物价,每年举行经济首脑会议进行政策商讨并形成制度。1977年的伦敦首脑会议就将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列为主要议题,在1978年的波恩首脑会议上,前联邦德国和日本同意增加政府

11、开支,而美国则同意采取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同时,针对跨国银行过度投机活动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所造成的隐患,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立了巴塞尔委员会,以加强对跨国银行的监管。第二阶段为19801985年。这一时期,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率成为各国经济的头号敌人,各国政策者的首要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这个时期可以称为非协调的政策制定时期。例如,美国主要采取高赤字、低税收、高支出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连续5年升值,这些政策完全不同于其它工业化国家,美国要求其它国家分担美元升值的压力,但其它主要工业国家拒绝这一建议,并且希望美国改变其政策。第三阶段是1985年1996年。鉴于美元汇率高估已严重影响国际金融体

12、系的稳定,1985年9月22日,西方五国财政部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会议,讨论美元币值问题,发表了将采取联合干预措施以使美元汇率下降的“广场宣言”。1986年东京会议上,西方七国财长决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进行经济政策磋商和政策回顾,1987年的巴黎卢浮宫会议就经济政策磋商达成一致意见,选择七种主要经济指标,即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常项目均衡、汇率、货币政策和财政预算作为各国制订政策目标的基础。在此次会议上,各国还承诺将使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在当时的水平上,描绘了以汇率目标区为基础的汇率合作的雏型,同时也制定了合作性货币、财政政策的目标:美国削减财政赤字、前联邦德国减税、日本通过货币扩张来

13、降低利率并扩大政府预算支出。从此以后,各国政策合作一直向着协定所建议的方向迈进。第四阶段是1997年以后。1997年后亚洲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超出了传统的七国集团。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讨论和制定解决危机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措施,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协调的新趋势。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一、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与演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社会都深感必须加强对金融,尤其是对银行的监管。在国际银行业监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当属巴塞尔委员会,它所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不仅成为其成员国监管当局所接受,而且

14、成为其它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遵循的标准。在其制定的众多文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个:巴塞尔协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一)巴塞尔协议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银行国际化有了迅速发展。迅速发展的银行国际化给传统的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家银行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为逃避各国金融当局的监管,产生了许多境外市场。各跨国银行对外币的依赖日益严重,银行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使得银行国际经营的风险更加增大,银行破产倒闭事件时有发生。1973年美国圣地亚哥国民银行倒闭

15、,1974年美国富兰克银行和前西德的赫斯塔特银行宣布破产,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震撼。谋求建立适度的国际银行业协调监督管理,保证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74年9月,西方十国(即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和瑞士、卢森堡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瑞士的巴塞尔举行会议,讨论跨国银行的监督与管理问题。1975年2月,经英格兰银行总裁查理森提议,在国际清算银行主持下成立了监督银行国际活动的协调机构“银行管理和监督活动常设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负责对国际银行的监管。巴塞尔委员会是由十二国金融当局的银行监督官组成的,它是一个常设组织,每年

16、召开三次例会,讨论有关银行国际监督的事宜。该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是英格兰银行的乔治布鲁顿。自1977年以来,该组织的主席长期以来由英格兰银行业务监督处主任彼得库克担任,所以国际上又把巴塞尔委员会称为库存克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的宗旨是使国际银行机构受到充分的监督,其会员相互合作以便协调对国际银行制度的监督,并担任制定适应各自国内监督制度的计划,以便有效地应付银行业务的变化。(二)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与演变巴塞尔委员会最早和影响最深远的倡议之一,是创立了各种关于监督机构之间分担责任的主要准则。这些准则通称为巴塞尔协议。1975年9月26日,即巴塞尔委员会成立不久,它就形成了第一个对银行的国际监管条例,即对银行的外国机构的监管,1975年12月,十国集团和瑞士的中央银行批准了这个文件,将其称之为第一个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巴塞尔协议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