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学活动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63958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学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学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学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学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学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学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学活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部五环”教学模式设计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数学活动教学设计旬阳县仁河口乡中心学校 胡 彰 (修改:白柳学校 李伟恒)教 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设计理念尝试探究与引导发现法相结合,辅之于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活动为载体,运用“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归纳概括总结拓展”的模式,引领学生直观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良好的情感态度;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真正谋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开展过8个章节的数学活动课,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自觉合作的学习习惯,有了简单的数学建模意识,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次活动中简单的社会调查与数学游戏更能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有效调动学生学生兴趣。但是本节课的三个活动,对于才接触不等式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还不是很习惯于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要将本次活动很好地与相应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还需要加大引导力度。知识分析本节课是活动课,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主要通过三个数学活动(生活水平调查、猜数游戏、用小试验求三角面积的最大值)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不等式,建立用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

3、学思想。课程安排在第九章不等式组之后,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第十章将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活动1,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在小学接触了简单的调查统计知识,本次活动,通过简单的统计调查、运用不等式模型来判断居民生活水平,认识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统计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做了铺垫。活动2,中的数学游戏,也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方式,怎样引导学生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不等式(组)的特点和作用是

4、这个活动的难点。活动3,溶几何与代数一体,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三个活动,各有特色,这样的编排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乐于学习。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不等式的构造与应用;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问题中提取不等关系;2、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与思想。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思想的启蒙与感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本节课教学特点,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实践操作和猜想论证的能力。2激发学生探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认识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广泛联系。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数学建

5、模的思想,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数学建模意识与建模方法的培养,不等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变通。活动1中“恩格尔系数”与活动2的解密技巧是本节课比较难突破的难点。教学方法本节教学以“活动-参与”教学法为主,运用“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归纳概括总结拓展”的模式,辅之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教师利用活动课题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法上切实做到: 激趣-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鼓励-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参与-亲自参与整个实践活动 建摸-建立不等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法

6、指导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生动和有意义的,鼓励采用学生多用形式参与活动,进行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学生做到: 动手实践-充分参与活动,包括问卷、计算、游戏、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小组分工,全班交流教学资源借助PPT软件及实物投影仪展示资源,增大课堂容量;结合社会实践及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学习环境:教室提前布置成46人一个小组的座位方式;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张8克榜纸,20厘米细绳一根,图钉2个,几何工具一套。学前资料收集:某家庭生活水平调查表教学评价评价策略: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7、,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概括引领、激励测进式点评有机结合,既有即兴评价,又有概要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评价内容:社会调查完成情况,小组分工合作情况,寻求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敏锐性。评价目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全体同学在原有数学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并能再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教学流程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及目的环节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5分钟)(注:为区分活动课中的活动一、活动二等,在此将活动流程中的“活动”用“环节”二字替代。)内容:让同学交流手中的调查数据,探讨哪个

8、被调查对象的家庭生活好,并设疑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公平、全面反映和判断家庭生活水水平?目的:好坏对比本来就是一种不等式思想,与本章活动目的息息相关。在同学们争论不休之后,更加迫切需要引入“恩格尔系数”,而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是活动一的关键。环节二 设法解疑 探究运用(10分钟)(活动1)内容:简介“恩格尔系数,引导学生运用其解决疑问。目的: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环节三 引导猜测 尝试建模(12分钟)(活动2)内容:进行猜数游戏,交流思维方式,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密数学游戏。目的: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环节四 实践操作 寻找规律(8分钟)(活动3)内容:组织学生动手

9、操作,并寻找用数学解释几何现象。目的: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进一步拓宽数学思维。环节五 总结经验 感悟数理(6分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总结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环节六 拓展提高 激发兴趣(4分钟)让学生再次从生活寻找“不等式”,深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教 学 程 序问题与情境师生互动媒体使用与教学评价【课前课外社会实践】生活水平调查调查对象: 调查月份: 家庭月总收入: 家庭月总支出: 家庭月饮食开支: 其它开支项目及金额:【教师活动】在上这节课的前一个周末(寄宿制学校)或前一天,布置学生做一次简单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为自己的邻居或自己熟悉的人。【学生活动】在放学期间寻找合适的对象,按照

10、所列项目进行调查。如遇有不习惯做家庭收支记录的对象,可以重新确定调查对象。【赏 析】 开展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既是完成本次活动所必须的,也为下一章数据的收集做好了铺垫,激发了兴趣。要求学生调查邻居或者自己熟悉的其他人,而不统计个人的家庭收支情况,主要在于:(1)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方便统计出调查内容;(2)让学生调查别人,也是为学生多提供一次参入社会实践的的机会;(3)顾及到要计算生活水平,调查自己家庭,会伤及家庭贫困的学生的自尊心。环节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问题1、如何评价家庭生活水平?在对比不同收入家庭生活水平时出现了什么问题?置疑:用什么可以公平、全面地评价家庭生活水平?【教师活动】1、检查学生

11、社会调查情况,表演鼓励学生成功的社会实践。2、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调查结果,分析这些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如何评价家庭生活水平【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尝试简单地评价各自调查对象的生活水平。【教师活动】1、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2、激化矛盾,置疑用什么可以公平、全面地评价家庭生活水平?3、导入“活动1”【媒体使用】1、展示生活水平调查表。2、滚动展示家庭常规开支图片。【赏 析】在对比家庭生活水平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一种比较,进行了不等式的运用。然后在争执中,渴求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了巧设悬疑的目的,为“恩格尔系数”的出示做好了铺垫。环节二 设法解疑 探究运用(一)认识“恩格尔系数”,并尝

12、试运用;计算调查对象的“恩格尔系数”衡量生活水平;问题(2)、某户的恩格尔系数是0.55,如果随着收入的增加,饮食开支也提高10%,那么要达到小康水平,这家的总支出需增加百分之几?【教师活动】1、简介“恩格尔系数”引导学生计算、运用。2、引用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城市生活水平。【学生活动】单独计算,得出结果后再次小组交流。【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引导讨论。2、适当提醒:可以设这户原来的家庭总支出为1,总支出增加百分数为x。【学生活动】1、学生单独尝试用不等式解答问题(2)。也可与同学共同商讨。2、抽选做出答案的同学上黑板展示。【媒体使用】1、出示“恩格尔系数”公式和简介2、资料展示:部分地域

13、和不同时段的恩格尔系数3、打出“温馨提醒”-解决问题(2)启发思路。【赏 析】1、向学生介绍“恩格尔系数”的公式原理和用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进一步理解;2、扩展资料能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活搞好学习的决心和意识;3、在解决问题(2)时给予适当的提醒,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不是很习惯于含有百分比类型的应用题。环节三 引导猜测 尝试建模活动2:猜数游戏 4张卡片上各写了未知的正整数,从中随机抽取2张,并将它们上面的数相加,重复这样做,每次所得的和都是:5、6、7、8中的一个,并且这4个数都能取到,猜猜看,这4张卡片上各写了什么数。1、学生猜想,小组交流2、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数学放

14、法解密。【教师活动】1、教师展示这个游戏,(手持4张写了数字但又被覆盖的纸片,然后随机抽取两张,然后告诉学生和是5、6、7、8中的任意一个,重复这样的游戏)让学生猜测老师手中卡片上的数字是多少?2、让小组发挥共同的智慧猜测老师手中卡片的数字。3、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的猜测,要寻找其中的奥妙。4、构建不等式数学模型,解密该游戏。【学生活动】1、小组交流猜测结果,并谈个人思路;2、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数学方式解密。【媒体使用】1、带问号的四张卡片2、有计算结果的卡片+卡片的等式。【赏 析】猜测这个数字游戏分两个步骤:一随意猜测,并交流,在交流中找到个人的思维破绽;二、寻求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环节四 实践操作 寻找规律活动3、用小实验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1)小组合作,分工操作,探讨AD的取值范围。(2)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3)总结规律。【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强调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记录。2、小组汇报交流结果。3、师生交流探讨总结出的规律。【学生活动】1、小组分工操作。得出高AD的取值范围。2、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