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6140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三章--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三章--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三章--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三章--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团体领导者不以一种明确的理论原理带领一个团体,就好像是飞行员不用航图和仪表驾驶飞机一个理论就是一幅地图,它为你检查你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确定你领导团体的目的、澄清你作为团体领导者的角色和功能、解释团体的互动、评价团体的结果,提供方向和指导。(Gerald Corey,1995)第三章 团体心理咨询的历史与发展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心理咨询的理论为团体心理咨询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提供了依据。各学派的创立与发展,各有其背景与基础,逐渐形成一整套理论。了解心理咨询主要流派在团体咨询方面的观点、贡献,以及在不同理论指导下的团体目标、领导者的任务、团体基本技术,可以为学习

2、者构建自己的团体咨询理论打下基础。同时,团体心理咨询有其专业理论体系,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中的人际沟通等都为团体以及团体过程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依据。第一节 心理咨询理念对团体心理咨询的贡献心理咨询的理论从传统的指导学派与非指导学派,到后来增加折中学派为三大学派,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有十多个学派。对于团体心理咨询工作,各学派都有其影响与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个人中心治疗、心理分析治疗理论、行为治疗、理件情绪治疗,以及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本节将介绍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团体目标、团体领导者的任务与团体基本技术。一、个人中心治疗理论 个人中心治疗理论(Person Centered App

3、roach Theory)是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非指示咨询与治疗时期。1940年前后,罗杰斯根据自己的研究及临床实践,对原有的指示性咨询与治疗方法提出疑问,他相信来询者自身存在成长的力量,提出了非指示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第二阶段,来询者中心疗法确立时期。40年代至50年代后期,罗杰斯更加重视咨询者的态度。他提出了人格的自我理论,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第三阶段,来询者中心疗法的深化和进一步实践的时期即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尝试来询者中心疗法,重视治疗者的

4、非指示的、感情反射的技法更趋完善,整个理论方法更接近现实。第四阶段,从来询者中心疗法发展为个人中心理论的时期,从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罗杰斯的影响不断扩大,开展了许多发展个人成长的团体心理咨询的研究和实践,并将这种理论应用到许多不同类型的会心团体(encounter-group)中。同时,罗杰斯将“来询者中心”扩大到“以人为中心”,并把它应用到人格理论和其他人际关系领域中,如择偶和婚姻等,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的可能性,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目前,个人中心治疗理论不仅

5、被广泛应用于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中,而且被应用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外的众多领域,如教育、职业训练、家庭生活、组织发展、健康保健等。 (一)个人中心理论的创始人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1902年1月8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早年主修农业。1924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同年进纽约联合神学院,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心理学。1928年至1939年,罗杰斯主持曼彻斯特市儿童指导中心。193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对传统的指导性治疗提出疑问。他认为,心理治疗的任务不是

6、包办代替地进行解释和指导而是启发和鼓励人自身成长的潜能。1940年,他任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42年出版咨询与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与实践,形成了“来询者中心疗法”。1945年,他转到芝加哥大学任教,1957年回到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及精神病学教授。同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来询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提出了个性及其变化的理论,主张个人的知觉及其对知觉的解释决定他的行为。1959年,出版了在来询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个性和人际关系一书。19621963年,转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64年,任职于加州拉吉拉(Lajolla)西方行为科学组织,致力于帮助人

7、们改善人际关系能力,大力推动会心团体运动。1968年,罗杰斯在拉吉拉与一些同事建立了自己的人类研究中心。他还曾担任1946一1947年美同心理学会主席;1949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由于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及对心理学理论的重大贡献,罗杰斯于1956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1987年因跌倒腰椎挫伤而动手术,手术后因心脏衰竭去世。 (二)人性观 个人中心理论是建立在罗杰斯人性观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罗杰斯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现象学的。也就是说,我们依据对现实的知觉来

8、建构我们自己,我们在我们所知觉到的现实里被激励去实现自己。他深信,如果在尊重和信任的气氛中,人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的倾向。 罗杰斯否定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性的悲观消极看法,也不认同人是不可信赖、人需要指导激励、教导、惩罚、奖赏、控制,应由处于较高地位的他人及专家来管理的看法。 罗杰斯的人性观是积极乐观的,他对人有极大的信心,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他相信: 1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积极的人生取向,因而可以达到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能力,促进自身成长,迈向自我实现。 2人是建设性的、社会性的,值得信任,也可以合作,懂得尊重他人,能够对别人产生同感的了解,能发展亲密的人际

9、关系。3.人有能力去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寻求心理健康。人的负面情绪(如失望、恼怒、悲痛、敌视)的出现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和归属感等基本需要上受了挫折,得不到满足而发生的。 总之,罗杰斯深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以使自己成长并实现自己。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深信人天生具有从不适应向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咨询者便可把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询者身上。咨询者的责任是为来询者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充满真诚、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来询者会减少防卫心理,并对自己和世界更开放,能界定和澄清自己的目标,向建设性的、朝向心理健康

10、的方向走下去。在团体心理咨询中领导者承认与接受成员解决自己问题的潜能,在领导者极少的协助下,团体成员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能充分探索自己。 (三)主要理论与观点 1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心理适应不良的程度取决于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和谐的程度。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个体能对感知过、经验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与我们自身相关的知觉和意义所构成的现象场的一部分就是自我。即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与自己有关的知觉整体。相对于自我,罗杰斯又提出了理想自我的概念。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罗杰斯

11、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人与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人们为趋近于理想自我,达到自我实现,就需要不断接近和保留那些符合自我实现的经验,避开和消除那些抵触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而个体对这些经验的评价是以实现的倾向作为参考体系的,称之为机体评价过程。根据“机体评价过程”,就能将那些符合自我价值体系的经验准确地符号化于意识之中,维护自我的价值观念,达到经验与自我的一致与和谐;同时,对那些不符合价值观念的经验,或拒绝于意识之外,或加以歪曲、改造,纳入意识之中,从而防止自我的不和谐。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个体对自已经验的知觉出现歪曲或否认,心理上就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状态。因此

12、,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就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从而帮助人成长。罗杰斯认为,只要人与人之间无条件地、真诚地尊重、关怀,个体就能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自我实现,使自我更趋向于理想自我,使自我更完善、更成熟。2促进人格成长的条件罗杰斯认为,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力的发挥,促进其成熟、发展。1957年,罗杰斯发表了人格变化治疗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一文。1961年,又出版了论人的成长: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一书,充分阐述了他通过大量实践而总结出的促进人格成长的条件。“如果我能提供某种特定形式的关系,使他人发现他自

13、己本身就具有该能力去运用这种关系,以便成长与改变,而个人之发展就发生了。”可见,人格的改变需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当这种关系存在时,一种治疗的过程就山现,而行为与人格的建设性的改变也随之发生了。要推动团体往前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可接受的信任气氛。罗杰斯认为团体领导者的态度比技术重要,团体能提供促进成员改变的心理气氛,成员就能自我了解和改变。为此,领导者必须做到以下三种基本态度: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第一,真诚或一致(genuineness or congruence)。真诚是指治疗者是真实的人,没有虚假的外表,内在经验与外在表现一致。领导者的真诚或一致,指尊重成员为独立的个体,与成员坦诚相

14、对,并充分知觉和了解自己内在的经验,自然流露在团体过程中。第二,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s)。无条件积极关注表现为领导者看重团体成员并亲切地接纳和关心他们,而不附加任何条件,没有任何要求和企图,不对成员的感情、思想及行为的好与坏强加评估或批判。成员被充分地而不是有条件地肯定与赞美。第三,同感的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也译为共情,指领导者能感受成员的情感,就好像是自己的情感一样,但并不迷失在这些情感中。能设身处地地从成员的立场去体会成员的感受,并准确地反映给成员,充分表达对成员的了解。3领导者良好的人格特质罗杰斯强调

15、领导者良好的人格特质,而不是领导的技巧。如果领导者能创造具有治疗作用的团体气氛,允许成员表达全部感受,成员在良好的治疗气氛中感受到温暖与接纳、尊重与关怀,便会放弃他们的防卫性,向具有个人意义的目标努力,导致积极的行为改变。团体气氛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良好人格特质。除了同理心、尊重与接纳、真诚一致以外,领导者良好的人格特质还表现在能适度地自我开放(self-disclosure),坦然地表露自己、温暖warmth),表现亲和力与关怀;积极地倾听(active listening),表现出接纳与了解、弹件与变通,具有安全感与信任感、敏锐的觉察能力、容忍乐观与积极进取的态度等。当团体成员体验到领导者是

16、以接纳的态度倾听,就能慢慢学会以接纳的态度倾听自己:当他们发现领导者关心和看重自己(即使是那些被隐藏起来或被视为消极的领域),他们也会开始看重自己;当他们感受到领导者的真诚,就会去除伪装,在团体中表现真实的自我。4会心团体的原理20世纪60年代中期,罗杰斯将当时存在于美国的许多性质相同的咨询团体统称为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包括人际关系小组、T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个人成长小组、人类潜能小组等。这些团体尽管名称各异,但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都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问题,团体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包括了解自我、增强自信、寻求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等。会心就是指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它概括出了这些团体心理咨询员根本的特点。因此,会心团体(亦称交朋友小组)被视为发展性团体咨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