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61392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第一节 人体各部位特征与服装设计服装人体工程学的目的在于使服装设计与人体各部位要求相适应,使人体与服装界面达到整体上的内外和谐同步,进而显示最佳状态与最优绩效。“内”指人体受服装作用的部分,“外”指服装服务于人体的内容,二者之间的联系客观且富有系统性,在人体部位与部位之间,人体与服装、服装与人体各个界面上,尊重人体固有形态结构,才能使服装有效地作用于它,也使受服装作用后的人体更具卫生、舒适、合理的效能。这里所研究的人体各部位,与解剖学中人体体表区分不同,仅针对与服装关系密切的颈、肩、胸、腰、四肢、臀等部位作静、动态分析,并着落在与之配合、关联的服装处理上。 一、

2、颈部颈部是人体躯干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将头部与躯干连结在一起(图3-3-1),它对服装设计的重要价值是围绕它的四周结构形式与缝线决定服装衣领式样,在颈部与躯干的界线处呈现。在图3-3-1中,颈部前面上限为颌下点,下界至锁骨以上的颈窝处,后面从枕下点至第七颈椎点,外形呈上细下粗的圆柱状,从侧面看颈部向前倾斜、楔入躯干部并形成前低后高的斜坡(图3-3-2),这个斜坡是造成前后衣领领窝弧线弯度和前后衣片长差的依据。不顾及颈部的结构特征,会在服装造型上出现前拥后吊的现象。颈部因人而异,有长短粗细之分,周径与倾斜势态也不一样。例如,挺胸型与驼背型的颈部倾斜度大不相同 (指人体直立静态状况下),在高级时装的

3、量身定制中,要对颈部进行实际测量。正常的颈部倾斜角,以日本成年女子普测为例,倾斜角平均值为18,最大是25,最小是11(图3-3-3),平均值是前倾斜角加后倾斜角,再除以2得出的。 服装领围线是根据颈部生理结构产生的,前有胸锁乳突肌而形成凸形,在这凸起点上确定为前颈点(图3-3-4A),前颈点与斜方肌的下部连成侧颈点(图3-3-4B),侧颈点再与第七颈椎点连成后颈点 (图3-3-4C),将前颈点、侧颈点、后颈点连接画顺,就形成了领围线。颈部是脊椎中最易弯曲的部分,能做前屈、后伸、前移、后移、扭转及侧屈头部的动作。在领部设计中,横、竖开领的适度放量是适应颈部运动最常用的方法,而贴身式的领部设计常

4、用弹力面料制作。考虑颈部造型也要顾及头、肩结构关系,领围的宽松量视款式而定。距离颈部体表空间越大,宽松量也就越大,这是放量规则;半高领式的高度宜在锁骨与喉结之间,以不妨碍颈肩部侧屈运动。图3-3-5中三种不同领式的处理能说明颈部结构与服装设计的关系。(1)半高领造型 在锁骨到领口上缘呈上窄下宽圆柱状,领口在喉结部位,既有颈部修长感,又有利于颈、肩、头部协调运动。(2)V型造型 开领比常规衬衣略宽,使“V”型折角在5060左右,而保持视觉上的适度,直开领视设计而定,只要不低于乳点位置均可。(3)吊带处理 系带的悬吊点在颈部斜方肌与肩部三角肌之间,这两块肌肉的接合处呈凹势,正好稳住系带而防止侧滑。

5、思考与实践:基于颈部结构与体表观察的领式设计解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不够严谨的服装出现前拥后吊现象,那是因为在服装制作时,尤其是领部的设计,没有从颈部的结构特征出发。颈部是一个呈上细下粗的圆柱状。从侧面观察呈前低后高的斜势,因此造成前后衣领颈窝弧线弯度和前后衣片长差距的依据。同样,领围线的产生也是根据颈部的结构所产生的。颈部是脊椎中最易弯曲的部分。因此,在考虑颈部造型时也要顾及头、肩结构关系。距离颈部体表空间越大,宽松量也就越大。案例一1圆型领:沿颈部呈圆型的领口线叫做圆型领领线。衣片圆型的领口也属于圆领的一种,领口的大小要根据设计的不同而进行变化。小的领口显得朴实,大的领口显得袒露,那些

6、颈粗而短的人,较为适合开口稍大一些的领型。2帽子领:是指以帽子代替领子的一类造型,在此,帽子的实用功能已失去,取而代之的是作为领子的装饰功能。帽子领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是应用极其广泛的一类领型,它具有潇洒、随意,富有变化的特点,尤其适合于运动装、休闲装,受到各年龄层次穿着者的喜爱。3一字领:是把领口横向开大、前领口按原型或在原型的基础上提高,像船的形状,也叫船型领,它给人以直率、坦露、温柔、善良的感觉。常被用于连衣裤及夏季时装中。4荷叶领:是指领子边沿有着类似于荷叶的褶皱而得名,它包括各种波浪领。它的特点是通过加大领口线使其呈现波浪状,同时领底线弯曲程度也大大增加。荷叶边带有很强的女性味,给人以优

7、雅、华丽的感觉。5方型领:开阔的方形使体积感增加,并缩短了视觉感。还适合肩宽的人穿着,否则会显肩更宽。方领多用于休闲类服饰的设计(图3-3-6)。6、U型领:性感的U型领是圆领的一种变形与扩展,成字母U型状,这种领式在视觉上使女士的头、颈、肩完美的结合,简洁又实用(图3-3-7)。案例二翻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最为常见的领子之一,而其千变万化的结构特性,都不可忽视与颈部形态“后高前低、后平前曲”的结构形态。后高前低、后平前曲,沿脖领有坐颈部分,也有翻折领部分的领子,就称为翻领。也有被称为竖折领、衬衣领等名称,多用于女式衬衣上。在有搭门的衣身上的翻领,领着襟是敞开穿用着的领子就是开领。也有把它称做

8、开襟衬衫领、开关领等等。开领的穿着上主要领外围尺寸短,领窝要平整,制作美观。西服领是驳头与领子共同形成的,一般多用于男西服套装上,所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了。西服领有平驳头和戗驳的两种类型(图3-3-8)。二、肩部肩部由锁骨与肩胛骨共同支撑构成,后面的斜方肌与前面的胸锁乳突肌、外侧肩峰的三角肌共同构成肩部的圆弧形态,丰满圆润;锁骨后弯处的胸大肌和三角肌交接处有腱质间隙,而形成锁骨下窝,在肩前部外观形态上出现两侧高、中间凹陷、肩后部呈圆弧形态;肩部体表外观由于颈侧根部向肩峰外缘倾斜,它与颈基部构成了夹角,大约在1030左右范围之间(图3-3-9),女子倾斜角大于男性。肩部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如同千

9、姿百态的衣架悬吊不同类型、尺码、重量的服装,它对区别人的性别与体型、服装风格影响很大,男阔女窄、男正女倾均形象地说明造型与肩部形态的关系。把肩部作为服装造型的主要特征来考虑,常见的服装造型以正常体、溜肩、平肩三种来区别肩部的特征;服装结构与肩部的合适,不仅影响外观,也关系到人的舒适与上肢部活动。对于服装设计中的肩部处理,确定肩头点是设计的依据。肩头点不是人体肩部结构上的肩峰点,它是指按设计要求而在肩峰处的幅域内确定一个坐标,或前或后、或上或下,而显示背高低、肩宽窄的基准,一般游离范围在肩峰点上下23 cm、前后12 cm左右的幅度(图3-3-10)。男、女肩部的正、斜特征差异,对于设计师而言是

10、不可忽视的,男性肩阔略平、女性肩狭略斜,图3-3-11中实线为男性肩形态,虚线为女性肩形态。在解剖学中,肩部属躯干部分,肩部外侧是躯干与上肢的界线,两者以肩关节相连,肩关节在人体中运动量很大,有提耸、下降、内收、外展、上旋、下旋等活动,图3-3-12是肩关节提耸与下降活动势态。由于上肢运动而引起肩部形态变化,也是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图3-3-13),与之对应的是肩部设计中,肩头袖窿线设定的位置把握。从图3-3-14中可以看出,袖窿的不同构成所产生的运动量也不一样。(a)肩峰夸大,肩宽缩小,上肢运动量大; (b)回避肩头点,以颈下锁骨为起点,接合三角肌,使形态与肩部结构的前凹陷后饱满一致;

11、(c)育克(yoke)直接划出肩宽,肩头点保持正常位置;(d)肩部宽度变异,肩头点下移至上臂,形态上加强力量感。三、胸部胸部在解剖学中属躯干部分,出于胸部在服装设计(尤其是女装)中的特殊位置,将之从躯干部分离出来观察,研究它的形态外观与服装造型的匹配关系。胸部总体上有三种形态:狭胸,胸狭长而扁平;中等;阔胸,胸宽短而深厚。胸部的范围指肩部以下,腹部以上。胸部的基本形状由胸部轮廓构成,胸廓包括胸后脊椎(大约第七脊椎至第十八脊椎之间)、前胸骨、十二对肋骨三大部分,外观呈上狭下阔的截面圆柱体,胸大肌在胸上部以半环状隆起,使人体正面躯干出现浑厚丰满的特征,肌肉不发达者肋骨外显,它因体格、营养、发育、年

12、龄不同而异。胸部中部无肌肉的部分有一条纵沟,称之为正中沟,服装形态上的左右对称界线以此位置为准。胸部是女装(指成年女子)设计的关键部位,这个部位的设计成败不但关系到整体形态美,而且对人体躯干部的舒适、卫生、心肺活动量是否正常起关键作用。女性胸部的乳房形态因人和人种不同,差异很大。成熟未婚女子的乳房位置在第二根肋骨至第七根肋骨之间,内侧在胸骨外侧边缘,外侧连接腋窝。乳房大致有四种形态(图3-3-15):圆盘状、半球状、圆锥状、下垂状。不管什么形态,乳房均有方向性(图3-3-16),方向轴向外侧斜,乳头位置在二头身高的位置(图3-3-17)。女性乳房部的体积表现,也就是服装设计中的女性性别化体现。

13、常用的手段是在肩部、胸侧、腹下打褶抽裥,以求空间体积来展现丰满的乳房。这里要把握一个重点,即无论在什么部位打褶,打褶的褶线缝要与乳头保持一定距离,大约8cm左右,目的是不破坏乳房圆锥状的形态图3-3-20(A)。服装解决乳房部的设计,涉及到人体与服装的各个界面,我们以基本内衣(Foundation)或胸罩(Brassiere)来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界面关系:其一,乳房有各种形态,圆盘状、半球状、圆锥状、下垂状,而现今的罩面似乎局限在一个统一的罩面之中,在夏季由于外衣的单薄,时常显示出罩面与着装者乳房形态不匹配的现象,不是罩面顶端空荡,就是罩面大小不一;其二,胸罩束带的压力(松紧度)问题,女性背

14、部肩胛骨下外侧出现多余的凹陷起伏,就是束带围势压力太大而束缚胸腔所致。从卫生学角度来看,长时间过紧束压会影响心肺与呼吸功能,对发育也不利。在此提出了压力适度问题,简单的方法是采用高弹材料,并在背部的扣袢上增加松紧调节档;其三,罩杯的覆盖面积应按乳房不同形态设计,而且在年龄段上有划分,因为女性不同年龄段的乳房高低位置、松紧程度不一样,青年女性应托举与覆盖并重,老年女性偏向托举,少女偏向覆盖;其四,胸罩材料要力求与皮肤亲和,具有吸汗、排汗、透气性能,而不是只求花边装饰的花俏,要知道美丽的花边大都选用有不良触感的化纤材料;其五,胸罩的功能性开发,如卫生保健、健胸丰乳等。例如,罩杯夹层含有液状晶珠,可

15、以通过人体运动引发振荡、摩擦而刺激乳房机能,产生按摩保健作用。思考与实践:基于胸部结构与体表观察的设计解析案例一 胸衣在人体工程学中的设计弊端女性的胸部曲线流畅,起伏有致,是设计师设计服装时,着力表现的部位之一。在泳衣的设计中,虽然泳衣与内衣都是将胸部的半球体用面料覆盖使之全贴合身体,但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来说,内衣因为要起到支托胸部的作用而不得不采用了一些有硬度的材料,所以在舒适度上不如泳衣。而在时装设计中对胸部的表现形式就更丰富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乳点为中心半径8厘米的区域是不能袒露或者加以复杂装饰的,第一,此区域是人体的敏感区域,设计中应确保此区域的圆润平滑,不应加入过多装饰物尤其是尖锐

16、的饰物,第二,此区域过多的袒露,在没有肩带悬吊的情况下服装会失去原本的支撑力而下滑,不雅观。当然,有对胸部的突出设计就有对胸部的回避设计。有的款式在设计上刻意回避了胸部的曲线,通常是利用宽松的上装,褶皱或荷叶边来完成,此类服装因为忽略了身体上半部分的起伏而显得随意休闲,一般的隆重场合少有此类礼服设计。案例二 东西方的内衣文化与设计造型差异在东西方各自的文化传承中,内衣文化似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这也足以说明内衣的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汉代以前,称为“亵衣”。“亵”意为轻薄不庄重。 汉:“抱腹”,“心衣”。背部袒露无后片。 唐:称为“珂子”,肩部缀有带子,面料为“织成”,挺括有弹性。 宋:“抹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