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60796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组科学的思想方法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文本解读本组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矛与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利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狮子和鹿告诉人们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四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

2、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本单元教学内容间有着较强的连贯性、互补性,教材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线索,以求通过阅读理解、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1会认19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会正确读写4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4篇课文。特别注意读好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对话,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如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

3、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果然”、“奚落”、“傲慢”、“恼怒”、“谦虚”、“抱怨”等。4继续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5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编写童话故事。6指导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主题,开展以读、讲、演、说、练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7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结合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和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渗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8借助阅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4、、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三、教学整体构思与教学建议1整体构思。本组的课堂教学,按照“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句段,把握重点”的思路进行设计,“读”是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读为主,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体感知时,以浅显有趣甚至在小孩子看来有些奇怪的引言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写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困难,相互交流;摘抄自己在读书中搜集到的好词佳句,相互读一读。整体感知后,再引导学生回到单元目录,对比课题,读课题,背课题,说一说

5、,合上书本,这几篇课文在你的脑海中还留下一些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学完这一单元后,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归、整体反思,帮助学生及时地总结:读一读:(我能读出的生字)写一写:(我能写好的生字)背一背:(我能记住的优美词句)说一说:(我能介绍的人物形象)练一练:(教师出示的拓展延伸题)通过整体反思总结,这一单元的东西在学生的脑海中便逐渐清晰起来,开始走向系统化、立体化。2具体建议:(1)童话故事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本单元的后两篇课文:陶罐和铁罐、狮子的鹿属于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人物”形象鲜明,一看就知道是孩子喜欢的那种。且这两篇课文都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正

6、确地看待问题,看待自己,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把这两篇课文提前教学,学完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迁移,按照略读的要求自主学习狮子和鹿,(2)小故事扬起学生思维的风帆矛与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这两篇课文属于叙事文章,呈现给学生的人物形象都是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人。相对而言较难理解。所以,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到陶罐和铁罐、狮子的鹿两课后进行教学。学生由易到难,由如何看待问题到如何解决问题,比较容易接受。(3)对语文园地七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就安排学生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开展自主的读、说、演等的系列实践活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汇报。例如:我把刻舟求剑的故事放在

7、学完科利亚的木匣一文后便呈现给同学们,因为这两个故事在思想内容上有着鲜明的对比,整合在一起,学习的效果会更理想。四、教学资源1生活资源。“生活即语文,社会即学习”,生活中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挖掘。在班级中我们怎样看待同学?怎样看待自己?在家庭中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家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学习与特长学习的矛盾?如何让自己的班干部工作开展得更好?多少问题需要解决!多少问题需要学生学会处理!所以,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去钻研,去挖掘。2图书资源。(1)走进图书室,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推

8、荐以下读书篇目:十万个为什么、生活中的小窍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大家读、益智游戏、快乐动脑筋、发明家的故事图书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紧密地联系本单元的教学,而且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对识字的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的。(2)举办读书中队角。学生将自己的童话故事书、成语故事书带到学校里来,相互交换阅读。这样读书,学生兴趣更浓,还可以相互交流读书心得。(3)读给学生听。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同时又与“科学的思想方法”联系密切的文章读给学生听。3学校资源:与班级的科学任课教师或科技辅导老师一起,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学校里一些比较现实的小问题。如:你认为学校哪里的绿化工作还不够

9、到位?你准备如何设计?对于少数同学乱丢垃圾的现象,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制止?你怎样看待学校的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怎样完善4预设课堂生成资源。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有时确实让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但如果教师能恰当处理,往往会让课堂精彩无限。教师要善于挖掘看似“无理取闹”的问题中的积极因素,并由此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备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可以预设生成问题如下:第10自然介绍陶罐经历了王朝的覆灭、宫殿的倒塌后,依然安然无恙,完好无损,怎么解释?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2正

10、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2正确、流利、有感

11、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3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2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呢?引导提问:什么是“集合”?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它们是怎么结合的?结果怎样?【“学则须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提问、思考的良好学风和习惯,就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同桌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好办法。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3学生再读课文,

1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4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5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1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1)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2)矛和盾是怎么结合的呢?(3)结果怎样?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初步释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记字写字1指导记字: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记住它们。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

13、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搜集发明家的故事。【让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学习课文1-5自然段,解决问题。1课件展示第一课时小组初探的三个问题。2学生全班交流。对第一课时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1)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发明家和对手比赛

14、,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把矛和盾结合起来。(2)矛和盾是怎么结合的呢?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3)结果怎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3学生归纳矛、盾、坦克的优点。学生归纳矛的优点:学生归纳盾的优点:课件出示坦克,坦克自我解说:“矛的优点是善于进攻,不善于防守;盾的优点是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于是发明家就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了我。我的优点是既善于进攻又能自卫。小朋友,我是不是很棒啊!”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5自然段。【多方设置“问题情境”,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

15、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去读;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凡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三、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组织交流,相机指导。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1课件出示课文的结尾。2生齐读这段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3教师小结写作方法:用事实说明道理。4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事例或生活中搜集到的事例,畅谈感受,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双层公共汽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带圆珠笔的钢笔、两用的手提包)全班汇报交流。5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你有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学校即社会,学习即生活”,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五、交流故事,拓展延伸1学生交流课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