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沙河水毁评估报告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55928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泉沙河水毁评估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水泉沙河水毁评估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水泉沙河水毁评估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水泉沙河水毁评估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水泉沙河水毁评估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泉沙河水毁评估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泉沙河水毁评估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工程概况1.1 流域概况水泉沙河属于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上游安门岘,自北向南先后流经腰水、邵水、水泉、下堡、中(下)村、黄湾等村后流入黄河。主要流域面积集中在水泉村以上,位于水泉镇和王家山镇境内。流域形状为扇形,流域总面积205km2,沙河长度为25km,沙河平均坡降24.8,年平均径流量12万m3。沙河上游土山区与石山区混杂,支沟众多,流域内有庙儿沟、韭菜沟、羊房沟、蝎子沟、小红沟、宽沙河、芽条沟、大沙沟等支沟,众多支沟在水泉村峡口以上,逐渐汇合形成水泉沟、宽沙沟、大沙沟等较大的3条支沟,3条支沟汇合形成水泉沙河,汇合后主河道流程10.5km。水泉沙河流域上游山陡沟深,流域内喀拉山、尖山

2、、墩墩洼山横贯全境,地势起伏变化较大,流域内植被差。小范围的突降性暴雨强度大,造成大量地表径流,流速较大,冲刷力强,形成的洪水来势凶猛。汇入干流后的洪水不但峰高量大且水流浑浊,挟沙能力强,洪水含沙量高。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增多,加之下游河床土质松软,更易在该沙河形成突发高含沙洪水,威胁着两岸的居民和良田。1.2 工程建设水泉沙河堤防工程于2013年开始建设,当年建成。堤防工程综合治理河长15.5km,新建堤防18.5 km,其中左岸新建堤防9.9km,右岸新建堤防8.6km。水泉砂河属于山区洪水侵蚀沟道。河床组成为冲积砂砾石层,厚4.58.5m,局部含有粉细砂、淤泥,砾石成份以变质岩为主,为砂岩

3、、石英岩、花岗岩等,磨圆度差,分选性差。左右岸堤防主要布置河漫滩或I级阶地与河漫滩的交汇位置上。堤防主要为混凝土坡式护岸,顶宽3.0m,采用泥结碎石型式,临水侧边坡为1:1.5,背水侧边坡为1:1.25。顶部厚度0.15m,底部厚度为0.25m,中间段均匀过渡,压顶采用0.3m0.2m现浇C20砼。堤防护面基础采用现浇C20砼,高0.5m宽0.8m。平顺段基础顶埋置冲刷线以下1.6m,转弯段基础顶埋置冲刷线以下2.0m。护面现浇砼每隔10m设一道横向分缝,缝宽20mm,内填沥青砂浆板。2. 堤防水毁经过2016年8月22日下午7时,水泉沙河流域内由于局地降雨引发洪水,此降雨历时约1h,局部河段

4、洪水漫顶。2016年9月12日下午4时30分,平川区水泉镇和王家山镇再次发生强降雨,水泉沙河又聚发洪水,两次洪灾导致水泉镇农田、交通、供电、水利基础设施多处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416.17万元。平川区水务部门初次确定两次山洪造成8处共750m堤防毁坏,其中6处是面板断裂并发生较大位移, 2处受冲刷引起基础出露,水毁段与完好段连接处堤防护面因受淘刷,背部出现空洞。水灾发生后,平川区水务局协同镇、村和驻村工作队,积极疏散群众,采取临时防护措施避免毁坏加剧,同时向区政府和上级水务部门报告水毁情况,并多方争取资金准备维修。初次统计结果见表1。 洪水毁坏堤防初次统计表 表1序号12345678合计长度/

5、m16853581231031309520750所属村中村中村下堡下堡水泉水泉水泉水泉3.水毁堤防调查 2016年3月28日,我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现场,对水毁情况做了进一步现场测量、统计和核实。堤防水毁共8处,总长度856m,6处毁坏较明显,2处混凝土护面虽然完好,但基础受冲出露。主要破坏表现形式如下: (1)水泉沙河河床宽度60100m,河床较为宽阔,水毁段基本位于河道凹岸或支流顶冲段。(2)护面混凝土破裂并发生较大位移,散落于河床,破碎块面积0.53.0m2不等,位移范围10260m。堤防填筑料坍塌,可见明显压实分层。(3)水毁段残留的端部及较完整的相邻护面背侧,出现大小不等空洞。(4)河床

6、质较松软,原河床受冲下切,上游下切比下游更加剧烈,上游K6+100处下切深约1.9m,K6+698处下切深约1.0m,K14+200处未表现出明显下切。洪水毁坏堤防复核结果见表2。水毁冲移至河中混凝土护面桩号k14+000k14+150处左岸水毁图水毁段端部护面背侧淘刷空腔 桩号k13+150k13+204处左岸水毁图堤防填筑料受冲坍塌水毁破碎的混凝土护面桩号k10+240k10+300处左岸水毁图水毁段端部护面背侧淘刷空腔桩号k6+570k6+696处左岸水毁图护面混凝土破裂,基础外露桩号k6+300k6+396处右岸水毁图护面混凝土基础受冲外露护面混凝土破裂桩号k6+000k6+100处右

7、岸水毁图洪水毁坏堤防复核统计表 表2起始桩号终止桩号长度位置标段所属村水毁形式5+7605+930170左岸二标水泉基础受冲出露5+7605+860100右岸二标水泉基础受冲出露6+0006+100100右岸二标水泉坡面破裂,基础出露6+3006+39696右岸二标水泉护面砼破裂且位移6+5706+696126左岸二标下堡护面砼破裂且位移10+24010+30060左岸三标下堡护面砼破裂且位移13+15013+20454左岸四标中村护面砼破裂且位移14+00014+150150左岸四标中村护面砼破裂且位移合计8564. 洪水调查分析4.1 洪水走访调查据目击者反映,洪水发生时冲刷了大量的河床质

8、,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强大的搬运能力,裹挟了巨大的漂石(块石)撞击护面混凝土,撞击声两岸村民都清晰可闻。护面混凝土被撞破碎后,洪水进入护面背侧,搬运破碎面板发生位移至河床,堤防砂砾石填筑料受冲坍塌。4.2 洪水计算分析采用痕迹调查方法,选择两处水面线痕迹比较明显的典型横断面进行计算,通过现场测量洪水过后留下的水面线痕迹高度,结合施工图,计算洪水流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Q=1/n*A*R2/3*J1/2其中:Q洪水流量(m3/s); n河床糙率; A洪迹高程以下河道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m); J河道坡降。 1. 第一个典型断面(桩号K13+204) (1)通过查阅施工图,此断面处设计

9、河道堤防内边坡为1:1.5,河底设计宽度为69.7m;(2)经过现场测量,此断面处洪水水面线痕迹斜高为3.1m(左岸),经计算,水面线垂直高度为1.72m。因此,洪水流量计算为: n河床糙率,0.035; A洪迹高程以下河道断面面积,124.32m2; R水力半径,1.65m; J河道坡降,24.8。经计算,此断面瞬时洪水流量Q=777.26m3/s。 2. 第二个典型断面(桩号K14+150) (1) 通过查阅施工图,此断面处设计河道堤防内边坡为1:1.5,河底设计宽度为95.4m;(2)经过现场测量,此断面处洪水水面线痕迹斜高为2.5m(左岸),经计算,水面线垂直高度为1.39m。因此,洪

10、水流量计算为: n河床糙率,0.035; A洪迹高程以下河道断面面积,135.5m2; R水力半径,1.35m; J河道坡降,24.8。经计算,此断面瞬时洪水流量Q=744.4m3/s。两处断面计算的洪水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相对差只有4.4%,故取二者平均值760.8m3/s作为本次洪水估计值。5. 堤防质量评价5.1 护面混凝土基础埋深现场对桩号K6+570、K10+300、K6+050等3处混凝土基础埋深进行了开挖检验和测量,护面斜面长度4.5m、7.0 m、7.0 m,其结果与施工图设计护面长度进行对比,达到甚至超过设计长度,说明基础埋深达到设计要求(见下表3) 桩号K6+570 处 桩号

11、K10+300处 洪水毁坏段基础埋深对照表 表3所处桩号所处位置测量护坡长度/m设计护坡长度/m结论K6+050右岸4.54.5满足设计高度K6+570左岸7.04.5满足设计高度K10+300左岸7.04.5满足设计高度5.2 护面混凝土质量护面混凝土表面平整,未发现存在蜂窝麻面现象,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对堤防工程外观质量的合格要求。从断裂的混凝土护面板和相邻段现场测量,面板厚度中段达到20cm,下段达到25cm,达到设计要求。 桩号K6+570 处 桩号K10+300处根据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

12、/T50784-2013)等规范要求,采用回弹法对6处毁坏段护面和相邻处混凝土进行了现场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小值为20.8 Mpa(参见附件试验报告),达到C20标准,满足设计要求。5.3 堤防填筑质量 堤防填筑料为河床砂砾石,根据初步设计土工试验结果,砂砾卵石层天然密度1.761.87g/cm3,其中卵石(d=60200mm)含量为11.2,砾石(d=260mm)含量为84.2,砂及粘粉粒(d2mm)含量为4.6;d85=36.2mm,d50=14.7mm。设计压实相对密度0.6以上。堤防填筑料现场观察碾压密实,取样做室内相对密度试验,筑堤材料最大干密度达到1.99g/cm3时,相

13、对密度达到0.6,现场取样试验最小干密度达到2.04 g/cm3(参见附件试验报告),表明达到设计要求。6. 应急堤防工程评估6.1工程建设背景2013年由平川区水务局负责实施了平川区水泉沙河堤防工程,当时为了充分利用资金,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对河道中一些结构完整、满足设防要求的原有防洪堤予以保留,未纳入到水泉沙河堤防工程中,其中就包括下村防洪堤。下村防洪堤位于下村村委会旁边,属于水泉沙河堤防工程右岸,根据现场测量,长度1.32km,起止桩号为13+38014+700,保护范围为下村村委会、下村村庄及农田。该堤段护岸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采用当地风化砂石砌筑而成,地面以上高度2.0m左右,顶部

14、宽度0.4m。由于年限过长,砂石风化剥蚀严重,在加上近几年洪水冲刷,导致多处坍塌,部分基础外漏悬空,使得其基本失去防洪能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洪水严重威胁下村1600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以上问题,下村村委会向上级部门及区水务局及时上报(平水政发【2016】340号文)(见附件),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督促区水务局同相关部门现场考察,经过论证,认为应尽快将该段堤防按照新的标准进行修建,以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但该段堤防未纳入到水泉沙河堤防工程中,资金没有来源,经水泉镇镇府研究同意,由下村村委会组织实施,资金由施工队先垫付。6.2堤防工程工程建设堤防长度1.32km,堤防横断面为梯形,采用砂砾石填筑,堤顶道路宽6.0m,高度3.0m,迎水面1:1.5放坡,背水面与原有护堤结合。堤防防护形式为斜坡式,采用现浇C20砼,厚度为0.2m,边坡1:1.5,坡脚基础宽0.8m,高0.5m。堤防防护地面以上高度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