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588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前事之鉴,后事之师!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过去与现状,把握学校体育思想嬗变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正确开展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学习目标: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3掌握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基础: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学校体育产生的条件: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回顾:体育的内涵(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骑士七艺”: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

2、,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先锋):“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天职之一”。“快乐之家学校”: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

3、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小结: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重视对人和人体的研究。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1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夸美纽斯:“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是也是灵魂的工具”,要做一个健全的人,达到“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假如身体不健康、任何部分受了损害,它的

4、客人灵魂,便住在一个薄待客人的住所”。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法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德绍学校:约伯巴塞多,洛克和卢梭体育思想的实现者,他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的博爱学校。学校每年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野外进行体育活动,最初采用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后来陆续补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和德国民间的各种球类游戏及撞球游戏等,终于形成了以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教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在博爱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下,德国的古茨姆茨及杨氏、瑞典的林氏等人,

5、先后创立了德式及瑞典体操体系,之后又进一步波及欧洲各国。不仅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统一,更促进了对各国民间体育方式的整理及统一。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从1786年起负责该校的体育课,摆脱了博爱学校体育课的课外活动和游戏形式,体操通常安排在上午11-12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分组教学;课堂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等几个部分。古茨姆茨另一个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他按4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项目的分类,按运动性质的分类,按运动解剖学分类,按运动类型分类等。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

6、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明确提出“教育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2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前提:(1)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道发展的重要基础。(2)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在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的背景下,斯宾塞构建了科学主义课程理论的完整体系。他在教育论:论体育中详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论述了人的养护与锻炼,认为游戏和自然运动优于体操。学校体育科学化最

7、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在19世纪,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以培养专门的体育教师。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小结: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也能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地培养劳动者。在工业化背景下,各国先后立法要求学生必修体育。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政府法令或通过议会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体育从此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定下来。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1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思想高尔霍夫尔:20

8、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他主张:在体育课程中运用自主活动原则、乡土化原则、综合教学原则;并提出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育活动的生理学价值和儿童的运动兴趣设计针对儿童发育成长的课程。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动和完美运动。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在授课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征。高尔霍夫尔的自然体育思想对欧洲各国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世界学校体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批学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美国“新体育”学派。杜威:主张从

9、儿童的特性出发进行教育,后被人们概括为“儿童中心思想”。“新体育”(代表人物为伍德、赫塞林顿):主张传统的德式体操和瑞典体操未能很好地完成体育的任务,需要对体育的目标和手段重新进行诠释。赫塞林顿认为:“新体育”理论强调“育”。他把新体育分为四个方面: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220世纪中期的学校体育思想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战后初期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英、美式竞技运动在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取代了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体制。各国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

10、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成立了体育学院,加强了体育师资的培训。仿照苏联的“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相继在青少年中推广了锻炼达标活动。在学校体育思想方面,苏联凯洛夫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而这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能。小结: 20世纪的学校体育思想丰富多彩,初步形成了与政治分化相一致的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主要区别在于对人的培养目标的树立与达成方面。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以及人才评价的不同。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鸦

11、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在中国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外国传教士将西方体育传到了中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学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除了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尤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竞走、跳远、跳高、足球、单杠、双杠及爬山等。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体、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严复提出的通过发展体、智、德三

12、育来达到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目的的尚力思想,是在中国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之时,并且对西方和日本强大的历史原因进行思考之后的产物。它对20世纪最初20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体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系统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的一系列设想,认为各级学校要注意卫生、体育设施及环境布置。梁启超也积极倡导“德、智、体三育”,认为“三育,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军国民主义思潮:流行于清末明初的一种思潮,“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

13、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发表了“军国民篇”一文,提出要“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国人。辛亥革命后提出的教育宗旨中,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个方面。体育是军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小结:清末明初时期,许多

14、人仁志士,胸怀救国图存的大志,纷纷学习西方国家的体育教育思想,并将之介绍到中国,所以,出现了许多关注西方体育思想的学者。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自然体育理论: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赫塞林顿提出的新体育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既不是为身体,也不是只为精神,而是要发展因教育活动而实现的人类的一切能力。体育应该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自然体育思想认为,运动是人的本性,主张“体育即生活”,提倡“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活动,反对德、瑞式的人为体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对中国

15、体育的影响:1兵式体操迅速衰落,欧美流行的现代田径和球类运动从此成为中国体育的主体。许多学校自动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废除兵操,改以田径、球类、游戏和普通体操为教材。2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3在一些学者的积极推动下,对体育教学和对人的发育过程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和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设计模仿法”、“分组教学法”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流行的。小结:实用主义教育和新体育学说带来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场革命,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体发育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但它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和过程的过分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主智主义体育理论:苏联学校体育界将教育理论移植到体育教学而形成的,其特点是: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课程结构方面,主张将一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在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凯洛夫教育学中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