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天地场地调查与分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5554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天地场地调查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武汉天地场地调查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武汉天地场地调查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汉天地场地调查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天地场地调查与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天地场地调查与分析 城市规划1102班 一、调查背景1.1调查场地简介:武汉天地项目集办公楼、酒店、零售、餐饮、娱乐及少量住宅为一体,保留了武汉风情风貌与历史文化,同时融合了时尚元素和现代化设施,加上其丰富的绿化空间,为周边的人群提供了先进舒适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成为武汉引领时尚的居住、工作、文化及娱乐休闲区。武汉天地以黄浦大街为界分为A、B两个地块。我们在A地块中选取了面积为5hm的场地,该场地以商业功能为主。1.2调查场地区位:武汉天地商业街位于汉口中心城区,交通便利,通过卢沟桥路连接解放大道、京汉大道、中山大道、沿江大道,形成三横一纵的交通路网,距轨道交通轻轨站点仅160m,商业街主要

2、沿街面位于次干道卢沟桥路上,交通压力相对较小。1.3调查场地街区尺度:街道参数的比值关系反映了街道空间主要参数之间限定的空间尺度关系,主要由街廓比、面廓比、界面密度、贴线率四项指标构成。街廓比(街道的宽度与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的比值):D/H=0.4,当D/H0.5时,这种街道空间会产生均匀感,让人产生一种接近感;面廓比(临街商店的面宽与街道宽度的比值):W/D1,说明武汉天地的街道纵向空间具有联系性,但是缺乏生气。界面密度(街道一侧的建筑面宽总和与街道长度之比):W/L=0.58,武汉天地增加廊下休闲茶座空间,加了人们视线感 觉上空间的围合感。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视展现出小尺度商业街巷的空间特性。

3、商业街是为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的宜人化是未来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武汉天地符合人性化尺度。消费者步行其中不是感到超人尺度的商业巨构而是感受到大小不等、变化多样的小街小巷的亲切尺度空间。二、空间结构分析2.1场地内空间关系与主要空间类型我们根据实地调研简易的做了一个SU模型来反映场地内建筑与街道空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武汉天地商业布局结构为线形均质无核空间结构,没有核心的大型商店,全部由中小型商店构成,形成相互关系相对均衡的均质无核空间结构,同时利用建筑、街道、连廊将步行街区的购物、休闲等功能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院落空间。整体看,场地的空间类型为复合型商业空间,进一步

4、细化可将场地划分为入口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交通空间、休憩空间、商业空间及建筑与室外场地间的灰空间。大部分的空间都具有复合功能,很难进行具体明确的划分。2.2场地肌理关系图底关系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我们通过武汉天地的图底关系来研究地面建筑实体和开放虚体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进而分析其空间特征。(1)建筑密度大。武汉天地的建筑密度为47%,建筑所占的平面空间与街道广场等空余空间非常接近,而二者之间的界线不断凹凸变化,使得空间既有凹角又有凸角,可以同时被理解为图和底的关系。(2)建筑与空间呈均置分布。建筑与筑、空间与空间相互连接时,建筑(图)才能与空间(底)获得互相翻转的关系。(3)空间

5、尺度宜人。武汉天地商业区主要由四条主干道组,配以多条分支副干道;人行通道总面积约4000,建筑均为3层,高度20米,内部街道宽度9米-12米空间尺度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4) 空间界面封闭性好。建筑是周边连续且封闭的实体,街面长度为290m,共有3个公共交通出入口,而这些街道的尺度相对而言较小并不会打断街道本来的尺度感。如果说空间能转换成建筑,说明空间具有良好的封闭界面。2.3场地功能分析项目的业态包括特色餐厅,酒吧、美容、电影院、服装、珠宝、KTV、书店等。功能丰富多样,满足人群的各类休憩需要,从功能的空间分布上来看,餐饮和休闲购物基本呈匀质分布,略有空间偏重:餐饮主要分布在地块的左侧,地

6、块的左下角有一条较长的餐饮内街,二休闲购物主要分布在沿街及地块的东北角。2.4场地立体空间层次分析设计师为保留该场地的历史文脉,新建的建筑均为34层的低层,但尽管场地内的建筑层数不高,但其立体空间层次仍十分丰富精彩:(1)在建筑外形设计上采用高低错落式,虽然地块内的建筑大多是低层建筑,但使得空间层次十分丰富。(2)运用了大量各式各样的楼梯和平台,构成了大量的双首层。(3)建筑首层挑檐及架空形成半开放的空间,丰富了街道空间的空间层次,同时创造了大量可让游客停留的空间。(4)与室内相接的外摆空间采用不同的铺砖与植物造成视觉围合。(5)运用上升式、下沉式外摆平台制造跳跃性视觉体验。三、使用者与空间行

7、为分析武汉天地是一个文化商业综合体,负担着城市的复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及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它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不同于户内私密空间的开放的空间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场所。人的行为特征通过相应的活动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的秩序:即行为在时间上的规律性和一定的倾向性。(2)空间中人流的流动性:即人从某一点运动到另一点位置的变化;(3)空间中人的分布:指人如何占据和利用空间;(4)与空间相对应的人的活动时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我们选取了15:00和17:00两个时间点,分别在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进行了时长5分钟的观

8、察记录,收集了年龄、性别、行为等三个方面的数据。3.1使用者的时间性特征人的行为状态随着时间的改变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调研发现,武汉天地的使用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区间在2040岁内的居多。17:00是下班和放学的时间,人流量要比15:00大。3.2使用者的地点性特征街道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为购物、逛街的人群,其他空间参与者还包括通过性市民、店铺工作人员等。广场空间的主要使用者为逛街、休憩的人群,其他空间参与者还包括保洁、带孩子的成年人及通过性的市民。3.3主要空间行为分析 空间行为主要分为三大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街道空间发生的行为有购物、散步、交谈、工作等,还包括交通行为。广

9、场空间发生的主要活动为逛街、晒太阳,其他空间参与者还包括保洁、带孩子的成年人及通过性的市民。从时间上来看,相比15:00,17:00的人流量更大;从空间上看,广场的人流要多于内街。这些使用者对空间的需求有安全、生理、心理和社交等需求,同时使用者也给空间带来了活力。四、场所精神分析4.1空间活力分析城市空间的活力直接与使用者、场所和活动密切相关。这三个构成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活力。使用者创造了活动,活动强化场所,场所吸引人。入口及外部流线:武汉天地商业街项目共设入口6个,主入口3个、次入口3个。周边公共交通丰富,最远主干道公交站离项目约450米,步行6分钟内到达。其余

10、公交站点步行均在3分钟内到达项目;与轨道交通1号线出站口距离约160米,极大提高步行人流到达效率。视线通廊:内街道路环形洄游性好,加上辅助小通道形成多样化的游览动线,有助于人气的聚集。道路的顺畅保证了交通的便捷高效,视线的可及也能利于人们方便的参与活动。开敞空间:入口设置小广场打开视野,将人流引入特色美食街满足了周边工作人员快速午餐和中低消费水平人流需求,具有较强活力。同时活动型广场为项目主要人流聚集地,聚散型中庭为临时停留或等候区。通过分析和论证指标选择的综合性、代表性和易操作性,我们最终选择了由交通可达性、人气聚集性、标识可塑性3个主因子8项子因子构成的活力集聚区评价体系框架。通过各项子因

11、子叠加计算及各类活力评价因子的权重赋值计算,多因子叠加分析,得到终极要素叠加分析图,并划定本区域最具活力的片区。表4.1 活力集聚因子权重赋值评价因子因子权重(%)交通可达性(交通站点、与主路距离、与道路交叉口距离)45人气集聚性(公园及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点)35标识可塑性(标志性节点区域、通视走廊、景深层次)20基于GIS 生成的结果,结合研究区域现状,广场与中庭分析显示为为一级活力区聚集区。该区域的核心区即靠近主入口的喷泉广场,是区域活力最强的标识性核心区,具有展示性作用,可举办主题活动,带给人们充满激情的生活体验,也满足了信息社会人们对大量信息的渴望与需求。而且丰富的展示内容也更能吸引人

12、们前往,这与现状发展条件也是相符的。交通是影响活力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交通轴线上分布有商业金融及公共服务业,活力集聚效应也非常明显。分析结果也证实了在主要交通轴线周边地块,尤其是地铁站点周边,存在较为明显的集聚优势。例如在中山大道及卢沟桥路沿线的公交站点附近的大量人流,给空间增加了一定的吸引力。聚散型中庭为临时停留或等候区,通过型中庭以景观观赏为主,旁边的通道起到串联和快速到达的功能,也是活力的聚集点。适宜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外部空间环境,是适宜人们滞留的场所,武汉天地在许多灰色空间的处理上充满人情味和亲切感。这些小空间诱发人们开展某些活动,如商业街上前有所看,后有所靠的边界空间,布置了舒适的

13、座椅,诱发人们在此休息观景等活动,产生人与空间的良好互动,又给空间带来了持久的活力。4.2认知意象五要素 凯文林奇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并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边界、路径、节点、区域和标志物,故我们也从这五点分析所选场地的空间意象:(1) 边界武汉天地有2面沿主要街道(中山大道和芦沟桥路,沿街总长约440m,沿街一侧的人行道与建筑的关系处理融洽,具有良好的展示效益。(2) 路径内街的宽度为4米,可双向并排6人通行,适合多人同游;内街环路长度约为500米,动线设计的洄游性好,部分商户前后通达;同时路径上的空间

14、收放自如,街道空间与广场的开阔空间连贯,达到视觉的多样性。在项目的东北角打造了特色上下街,通过上下两层通透橱窗设计,形成双层视野空间。(3) 节点入口:1号入口采用构筑水景,2号入口采用旱喷,3号入口采用雕塑,三个入口采用不同的景观设计,形成视觉标识。广场:广场主要为人流集散地,可举办主题活动,尺度适宜,具有可识别性,同时使游客视线开阔放松。(4) 区域项目内的建筑风格相近,且面积较小故地块内的“区域”以道路分隔形成。(5) 地标地标是游客对整个空间意向认知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自我感受及访问得到了6个最具辨识度和游客影响深刻的点,分别为2个广场(喷泉广场和文化广场),1个入口(2号入口)和3个

15、具有特色的建筑。4.3绿色景观空间分析场地的植物景观丰富,四周被街道绿地环绕,形成半封闭的空间,特别是地块北部有宽30米的街旁绿地,形成了良好的景观氛围。场地内的景观空间在设计师的精心营造下与商业空间相映成辉,具体有以下几点特色:(1)时尚、抽象的雕塑景观:场地内为营造浓郁的商业气氛,打造了一批人物为主题的公共艺术景观。抽象的人物造型,优美的人物姿态,打造了一组时尚的购物氛围,在沉稳、低调的建筑群中展现出了一丝朝气,也成为了人们合影留念的最佳选择。(2)采用简洁的横、竖线条,统一新旧建筑,丰富空间,带来舒适的视觉感受。 地块内具有新建筑与老建筑,设计师将简洁的横、竖线条元素用于新建筑与空间的设计上,横的楼梯,竖的柱子,横的平台,竖的窗户线条等等;同时小的平台和美食街的长廊也也重复使用横竖线条,协调了新旧建筑,融合了建筑与空间。(3)砖墙、藤椅、木桌木窗构筑出端庄典雅的欧式空间。进入武汉天地,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惬意的休闲长廊,青灰色的仿古地砖,棕红色的墙面,配有休闲木椅,青绿藤蔓,给人以闲淡舒适的感觉。用石材天然的纹理和自然的色彩来修饰人工的痕迹。使整个就餐氛围的那种奢华、档次和品位毫无保留地流淌,使得整个空间沉稳而又内敛。(4)公共用品低调内敛却不简单设计师删繁就简,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设计垃圾桶,指示牌,路灯,花池等,色彩多以灰色调为主,与建筑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