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激励管理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5549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激励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正激励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正激励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正激励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激励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激励管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激励管理 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不外乎有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方式。正激励是以肯定、赞许、鼓励、表彰、嘉奖的方式,对执行企业规章有力,工作表现得好,成绩突出,为企业生产、安全、经营无私贡献者以单位或组织的名义给予精神层面或物质方面的奖励。通过精神或物质奖赏,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加以肯定和鼓励。正激励的实施,不但能激励业绩突出的员工更加勤奋,继续努力地将工作做得更为出色、更加完美,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其他员工的潜在能力,引导更多员工将自身潜在的、未被激发的积极性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使更多人在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引领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积极努力的奉献企业。它是激发员工群体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一、 正激

2、励的作用 正激励是企业对严格执行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质量标准和倡导的行为规范并按照这些制度规范、标准要求做得好、做得正确,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员工以企业的名义给予肯定、赞许、鼓励的一种褒奖。它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动激发作用。企业通过对工作表现出色,业绩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奖励,不但能使获奖者本人受到鼓舞,感到欣慰,促使其制定出更为长远的奋斗目标计划,萌发出更加努力、做出更优异成绩回报企业、感恩企业的意念,而且对未获得奖励的员工也将产生巨大的鼓动和推进作用,使未获奖者通过查找自己存在的差距,暗自确定目标,并朝着自定的目标努力追赶、争当先进,以期早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正激励以无

3、声的鼓动作用,激起更多人向先进典型学习,赶超和争当先进欲望,从而在企业、车间、班组内部形成人人追赶先进、个个争做典型的浓烈氛围。 (二)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表彰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造势,以正向激励树立典型,并以这些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对其他员工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可促使更多员工不断调整平衡心态,规范行为。不断从别人做了些什么、怎么在做,取得了什么成绩而得到奖励的追问中查找不足和差距,从而引发自己在做什么、还该怎么做等一系列反思和反问、对比和对照。通过反思反问、对比对照,尽快找到不足点和差距点,努力调整方向朝着企业所提倡、崇尚、推举的方向纠正偏差,进而调整行为规范,转变工作态度

4、。此外,通过正面典型的树立、宣扬,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持续稳定、健康向上、和睦和谐,良性互动的良好风尚。 (三)教育引导作用。由于正激励是在企业内部大张旗鼓,公开对榜样、标杆、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传扬,这对提振员工信心,纯洁员工队伍思想,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多数员工热爱企业、忠诚企业、爱岗敬业,并积极努力为企业效力、争做贡献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引导作用。另外,正激励通过对符合企业利益和企业传承的精神,有着良好职业道德规范的员工进行赏赐、颂扬、表彰,能有效凝聚和升华员工的思想。使员工的思想、行动始终保持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能有效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营造良好的

5、企业内部管理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更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随着企业的发展愿景、管理理念转变而转变,达到企业与员工同心同德的目的。 二、正激励的方式 正激励不是简单的发资金、给奖品,一成不变、一概而论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合理运用: (一)口头表扬。在某项临时工作任务完成得好或某个平时表现得比较“糟糕”的员工工作态度突然出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领导要及时对其给予认可,并尽可能给予口头表扬。不要小看口头鼓励的作用而怜悯对员工的口头称赞。在员工某项工作完成出色,达到预期要求或某个员工的工作态度突然从消极低沉转变为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情况下,领导的口头表扬有着“良言一句三春暖”的功效,有可

6、能这个员工会将这句难得的鼓励铭记于心,并由此彻底痛改前非,进而改变工作态度甚至于人生的方向。 (二)精神鼓励。前些年对精神奖励比较重视。每到年终,当了先进在单位捧回一纸奖状或一本盖有单位大印的证书,家里的大人小孩肯定会乐不可支,不是把它贴在耀眼的地方,就是把它珍藏起来。虽是一纸证书,但对获奖者本人和家属的精神鼓励的作用则不可小视,有的退休职工在闲来无事之时,会不时把保存了几十年的奖状翻出来,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从提当年勇。因此可见,一张奖状对一个人的精神鼓励是持续、恒久的。 (三)物质奖励。现在的物质奖励运用得比较多,也较为丰富。不论是发放一次性资金还是奖品,都是物质奖励的范畴。物质刺激虽有激发热

7、情、鼓舞干劲的功效,但比起精神奖励,它的持续时间要略差一些。有的人得奖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荣誉感、自豪感也便逐渐减弱和消退。另外,还会因奖金的多与少,奖品的本身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差异引发出攀比心理。不利于形成长效的激励效应。 (四)晋级加薪。给予业绩优异,对企业有着特别突出贡献的员工通过晋升工资、发放专项津贴等方式,增加薪酬待遇。以高于一般员工的待遇对其取得的工作成绩予以认可、肯定。 (五)提职任用。对工作表现、工作业绩既出类拔萃,又有专业特长和发展潜能的员工,予以大胆启用,给予职务提升、委以重任。利用人渴望得到重视、期盼得到重用的上进心理,通过给先进人物创造晋升的机会、搭建晋职的平台,

8、能有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激发更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更加忠诚于本企业,积极效力企业、奉献岗位。 三、正激励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正激励有利于正气的树立,能有效调动绝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对企业的忠诚感。但必须以正确的实施方法作保证。否则,正激励也将流于形式,达不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在实施正激励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正激励不能撒胡椒面。 在实施正激励时,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价体系,防止良莠不分、照顾情绪、轮流座桩、人人有份,评奖“撒胡椒面”的现象导致正激励产生负效应。倘若一个工作业绩平常的员工,因轮流座桩或照顾情绪等因素得到了不应有的奖励,必然会挫伤和打击多

9、数人的积极性。不难想象,结果势必是干事的人越来越少,企业管理也会陷入混乱、尴尬的局面。 (二)激励面前管理者不要为之而动。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要舍得“亏”自己,不要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与员工相争。要防止获奖名单上领导名字多,基层员工名字少;领奖台上领导身影频繁出现,基层员工难得一见的现象。这在实施正激励之中应当特别引起注意的。 (三)正确把握好激励尺度。在实施激励时,要根据不同的员工群体和员工业绩论功行赏,按照既不抹杀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又不过余拔高奖励标准的原则,能给予口头表扬的不一定千篇一律予以物质或其它奖励,使激励适时、适度、适应。只有把握好激励的尺度,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才能使激励发挥出应有

10、的功效。否则,不但收不到激励的预期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 (四)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正激励不可或缺的,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对员工实施正激励时,片面追求精神激励或物质激励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单独使用或综合使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正激励运用得当,能不断净化员工思想,通过对典型的表彰奖励,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风气,通过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强化责任意识,对企业的良性发展、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管理者要掌握批评艺术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看看,好端端的事情让你搞砸了。”“你会不会做,不会做就让别人来。”如今,在一些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

11、中,这种管理者直端端批评职工的语言随处可见。其结果就是:被批评者要么是满腹怨气,要么是消极对抗,其工作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人人都愿意受表扬和鼓励。对职工来说,上级管理者的表扬与鼓励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会让下级感到温暖,会给下级自信和动力,会让下级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对职工来说,如果工作干得好,能被领导发现并及时表扬,会让职工感到满足,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如果某项工作完成得不够好,领导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更多给予鼓励,那样,职工会从心理上消除与领导之间的距离感,会更加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开展工作,会主动加班加点,会努力把工作做好。 有人曾经说过:“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可激起落后者千百次的希望。”心

12、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一个人只有收益大于付出时才会付出,只有“行”大于“不行”时才会承认“不行”,只有“赞扬”大于批评时才会接受“批评”。 墨菲定律表明,越害怕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因此,越害怕职工犯错误,越是批评和埋怨,就越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正确运用表扬、鼓励与批评,可以提高职工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誉感。反之,则会使其或盲目骄傲,或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很多时候,表扬比批评更有利于调动一个人的热情,鼓励比埋怨更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不论是领导对下属,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多些表扬和鼓励,少些批评和埋怨,多些关心和包容,少些生硬和求全责备。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不要吝啬几句表扬或鼓励的话,这不仅能给别人鼓舞与信心,而且会让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表扬比批评更给力,鼓励比埋怨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