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4节-第1课时-光的传播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078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第4节-第1课时-光的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章-第4节-第1课时-光的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章-第4节-第1课时-光的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章-第4节-第1课时-光的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章-第4节-第1课时-光的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第4节-第1课时-光的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第4节-第1课时-光的传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节_光和颜色_第1课时光的传播12013孝感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B)A眼睛近视的同学可以通过凹透镜进行校正B夜晚,路灯下形成的人影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D山在水中形成的倒影【解析】 A眼睛近视的同学可以通过凹透镜进行矫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B.夜晚,路灯下形成的人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是光的折射现象;D.山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选B。2科学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的警示语或成语中,涉及光学知识的是 (C)A图书馆挂的警示语“请勿喧哗”B高速公路挂的警示语“保持车距”C成

2、语“一叶障目”D成语“刻舟求剑”【解析】 “一叶障目”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3假如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不沿直线传播,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A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B做操时更容易排直队伍C阳光下的人影更清晰 D更容易形成日食和月食【解析】 排直队伍、昼夜更替、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的形成原因都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B)A射击时,常提到的“三点一线”B黑板上笔直的粉笔线C夏天树阴下的圆光斑D月食的形成5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A)A先变短后变长 B先变长后变短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解析】 人在离路灯较远处影子较长

3、,在路灯下时影子最短。6一台激光器朝着月球发射激光信号,经过2.7s后才接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那么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 (B)A8.1108 m B4.05105 kmC8.1105 m D4.05108 km【解析】 光通过的距离为地月距离的两倍。7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241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B)图241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解析】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8下列关于声和光在真空中传播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光能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和

4、光都能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和光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9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A光年是一种长度单位B光传播速度的最大值为3108m/sC光只能在真空中传播D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10在雷电来临时,总是先看到闪电,接着才听到雷声,其原因主要是 (D)A声速比光速快 B闪电发生在雷鸣之前C双耳效应 D光速比声速快11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242);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图242A光的传播需要介

5、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解析】 刚加入海波溶液时,溶液还没均匀,所以光没有沿直线传播,当溶液均匀后,光线又以直线传播,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2下列现象或物体:火星(太阳系一颗行星);蓝宝石;没有通电的电灯;点燃的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燃放的焰火;镜子。其中属于光源的有_(填序号)。13光在_同一种均匀物质_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3105_km/s,在其他透明介质如水、玻璃等的传播速度_小于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个速度。14移动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其信号

6、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3108_m/s。【解析】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是3108 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15说起光速,人们总是感觉快得无法想象。其实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内将其降得很慢。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光速只有3m/s,我们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场景:_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不能凭视觉判断运动物体的真实位置;开关闭合后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灯光;先听见雷声后看到闪电等_。16紫金山天文台2009年6月13日通报: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能够解释日食现象的是光的_直线_传播理论。如图243所示,位于地球

7、上A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_全_食,位于B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_偏_食。图24317天文学常用光年来作为长度单位。1光年是_9.46081012_km。织女星离地球约26光年,则织女星与地球的距离为_2.45961014_km。18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了个三角形的小孔。图244(1)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如图1所示),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_倒立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这现象可用光的_直线传播_知识解释。(2)小明实验时发现小孔成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体

8、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支蜡烛实验,且保持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在多次改变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见下表)。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s/cm2.04.06.08.010.0像的高度h/cm1.02.03.04.05.0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象。【答案】 如答图所示:第18题答图(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_大_。(4)请你根据有关结论判断: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2 cm时,像的高度是_6.0_cm。(5)通过实验,小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后很高兴。但他又想,像的大小会不会跟蜡烛离小孔的距离

9、有关呢?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小明应注意控制_蜡烛的高度_、_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_不变。192013温州人从灯下经过,会在地上投下影子。影子是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后,在其背面形成的暗区。当光照强度不同时,影子(暗区)与周围亮区的明暗对比程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会感觉影子有“浓淡”之别。影子的“浓淡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小明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可能与灯的功率存在一定关系。猜想二:可能与影子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猜想三:可能与人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实验方法: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个不透明的白屏,在屏两侧等距离的位置各固定一根同样的木棒,在屏的两侧各点亮一盏灯,通过一定的方法同时观察

10、屏上的木棒形成的影子的“浓淡程度”。调节一盏灯的位置,当两侧屏上的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灯的功率和灯到屏的距离,分析相关数据,寻找规律。具体实验如下:步骤一:在屏两侧距屏1 米处各点亮一盏25 瓦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相同。步骤二:将右侧25 瓦灯换成40 瓦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不同。步骤三:保持左侧25 瓦灯的位置不变,移动右侧40 瓦灯,直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相关数据。步骤四:将右侧的灯依次换成60瓦、100瓦、250 瓦,重复步骤三。实验结果如下:灯的功率/瓦灯功率的平方数屏上影子离灯距离/米屏上影子离灯距离的平方数25625114016

11、001.261.66036001.552.41001000024250625003.1610(1)步骤一、二的结果,可以支持哪个猜想?_猜想一_(2)现有一盏200瓦的灯,放在屏右侧距离屏_2.83_米处,屏上的影子“浓淡程度”会与左侧25瓦灯的影子“浓淡程度”相同。(结果精确到0.01)(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灯的功率”和“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哪个因素对影子“浓淡程度”影响更大?判断并说明理由。_影子离灯距离影响较大。当影子离灯的距离成倍变化时,灯的功率必须成平方倍变化,才能保持影子浓淡程度相同_。【解析】 (1)步骤一和步骤二中由于灯泡的功率发生了变化,所以影子的浓淡度也发生了变化,则说明

12、影子的浓淡与灯的功率有关,可以验证猜想一;(2)根据表格中是数据,灯的功率、功率的平方、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及距离的平方都在变大,灯的功率变化倍数等于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平方数的变化倍数,则换200W的灯泡时,为100W的2倍,则屏上影子离灯距离的平方数也应为100W的2倍,应为428m2,所以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应为s2.83m;(3)由(2)分析知,屏上影子离灯距离成倍数变化时,灯的功率必须成平方倍变化,才能保持影子浓淡程度相同,所以可得影子离灯距离影响较大。电视墙也就是电视背景装饰墙,是居室装饰特别是大户型居室的重点之一,在装修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电视墙通常是为了弥补客厅中电视机背景墙面的空旷,同时起到修饰客厅的作用。因为电视墙是家人目光注视最多的地方,长年累月地看也会让人厌烦,所以其装修就尤为讲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