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正式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0076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正式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正式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正式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正式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正式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正式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正式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泽普县第二中学 冯涛一、教材分析:(一) 单元整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政府坚持从中国的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目的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众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外交目标,转变成了为我国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不论在哪一时期,新中

2、国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大国强权,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1、 本单元的三部分,首先是按照时间上的先后来组织的:(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成就。(2)打开外交新局面:主要叙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主要叙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地区性国际组织,以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等方面的活动。2、从内容上讲,三个阶段的关系可以揭示为:0 50年代打下基础,70年代取得突破

3、,80年代进行调整。贯穿我国外交的一条主线就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一改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以独立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展开平等互利的外交,由最初的“一边倒”,逐步发展到“无敌国外交”。中国外交的对象越来越广泛,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文本解读1、教材内容分析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中,选取的内容有:(1)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国由二战后期的同盟关系逐步发展成为对立冷战的关系。这对新中国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有重大影响。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包围的政策,所以新中国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政策。选材的主要

4、考虑是: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搞清楚新中国外交政策提出和实施的国际背景。(2)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最基本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阐述了这一政策,这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基本政策。(3)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策略。这是建国初期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它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彻底改变屈辱外交、体现独立自主的重要政策,也体现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4)建国初的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这是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一边

5、倒”的同时,为了与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需要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原则。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的时候,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6)日内瓦会议、亚非国际会议。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本课所选取的内容,基本

6、上属于“基本政策”“主要方针”“重大活动”“主要成果”之类的素材。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主要史实和线索。2、教材结构及编写意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向世界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为了摆脱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新中国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使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开始打破美国的孤立与封

7、锁政策。进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5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对会议的进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此后,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大大增强,为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从古代到近代一直存在外交活动,中国古代是东方大国,外交方面总体处于优势;到了近代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国落后于世界,先后同列强签订了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和二十一条等一

8、系列不平等条约,总体看,近代我国的外交是屈辱外交,或者说弱国无外交;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外交从此一改近代屈辱丧权辱国的外交历史,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本节课承接第四单元,清晰的呈现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同时鲜明的与近代外交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同学们为之一振,为新中国欢呼雀跃。本课又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密切的相互关联,同时也为

9、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外交基础,同时也初步接示了中国从成立到今天逐步成为世界有影响的大国的原因。因而本课的地位不容忽视。二、课标要求:(一)课标引述: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二)课标解读: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 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国之初,我国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决定在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遵循三个基本方针,即:“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

10、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后再与它建立外交关系。为此,我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著名的亚非会议。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辨证的统一,其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整个人类的和平和进步,它成为我国对外关系取得不断进展的主要保证。因此,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作为引子,而其立意则在于通过了解这些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

11、关系方面的意义。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2、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外交成就;3、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4、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12、,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2、通过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四)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

14、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应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五、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六、教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学习历史形

15、成第一步“了解(历史史实、线索、特征)“准准确认识历史史实”;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深认识深刻”;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时间、联系比较重获取历史认识)” 从而形成(新新的认识)。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七、学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

16、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八、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九、课时安排:一课时十、教学过程:1导入设计: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幻灯片展示近代中国的外交历史回忆: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对外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