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学习笔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48393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学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4课-学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4课-学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4课-学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14课-学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学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学习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4课 学习笔记1、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等方面作比较,发菩提心的菩萨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人算不上殊胜施主。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从时间上讲,世间人的布施只是偶尔的布施,并非长时间的布施;从所施物上讲,世间人所布施的只是一些普通财物、食品;从布施的态度上讲,世间人虽然给别人一些东西,但行为不一定非常恭敬,往往是以轻蔑的态度来进行施舍;从所施对境上讲,世间人布施的对境只是有限范围内的极少数人;从给予的安乐上讲,世间人只是解决了对方半日内的温饱问

2、题。比较而言,菩萨的布施善行:从时间上讲,菩萨的利他是恒常的,这辈子利益众生,下辈子还是利益众生,乃至生生世世,一直到佛果之间恒时利益众生;从所施物上讲,菩萨所施予的是暂时的人天安乐以及永久的具有无量胜法功德的佛果;从布施的态度上讲,菩萨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从所施对境上讲,菩萨布施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是地球上的所有人,人类以外的众生也包括在内;从给予的安乐上讲,菩萨是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 法本P239第二段 法本P240第二段 2、请以教证、理证成立发菩提心的人是殊胜福田。教证: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

3、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 法本P253第一段理证:对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完全成了一切众生的大施主。因为他的发心能给天边无际的众生赐予无上安乐。如果对他供养、恭敬、起信,功德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说,如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或是骂他、打他,过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是殊胜的福田,也是特别严厉的对境。 法本P247第一段、第二段3、为什么佛子在遭遇痛苦、逆境时,反而会令善法增上、罪业不生?请举一实例。由于他的大悲心、对善法的意乐极为强烈,即使再大的困难和违缘出现,他

4、也不会“知难而退”,反而会令安忍的力量越来越稳固,对殊胜菩提道的信心越来越增上。 就像以前的米拉日巴尊者、虚云老和尚,他们在修行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违缘,但是遇到这些痛苦时,反能将其转为修行的助缘,就像我们上师法王如意宝,在当年历史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自己的善心始终都没有改变。所以,对这些菩萨而言,就算遇到了再大的痛苦,自相续中的善法也会越来越增长。 法本P256第一段、第二段4、对发心菩萨加害也能结安乐缘,与前面的“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不相违吗?为什么?并不相违。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若对菩萨生起恶心,果报是相当的严重。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

5、,若菩萨以大慈悲心摄受他,就能令这种恶缘变成善缘,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拥有安乐一样。因此,就算是有人对菩萨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即使与菩萨结恶缘,暂时会受一点果报,但因为菩萨的发心力和慈悲力,作害者在很快的时间中也会获得佛果。 法本P263第二段、第三段、第五段5、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以理建立。菩萨的心量特别广大,只要能让众生获得快乐,他都愿意全力以赴,不仅是在心里发愿,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去做,今生来世乃至生生世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唯一的意愿就是满足众生、度化众生。所以,如果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世界上的疾

6、病、灾难、困惑等就会逐渐消失,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讲,菩提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法本P241第三段 法本P242第二段 6、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不一样。比如说,有人进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对境仅仅是少量的众生,时间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态度也是不屑一顾、极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决对方半日内充饥饱腹的食品。如此之举尚且被人们称为善行而受到众人恭敬,更何况说大乘菩萨了。因为大乘菩萨施舍的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从时间上讲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从所施的事物上讲,也是善逝的无上安乐,从所行的利益上讲,也

7、是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从行为上讲,也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以上通过对境、时间、行为、所施安乐等方面的对比,区分了世间好人与发菩提心的人的差别。 法本P242第四段 P243第二段、第三段 P245第四段、第五段7、释迦牟尼佛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是怎样把自己的愿心付诸实践的?从释迦牟尼佛广传中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在因地时,别人要钱财,给他!要房屋,给他!要自己的头目脑髓四肢,不管什么全部都给他!1998年学院开“金刚娱乐法会”的时候,表演过一个义成王子(佛陀的因地)的故事,就体现了“众生凡有所需,菩萨全部都给”的这种精神。 法本P244第一段8、一个善良的人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吗?无论是与否,请列出

8、理由或实例,以证明你观点的合理性。不一定。世间人大多信奉“以善行来对待善人,以恶行来对待恶人”,别人对我好,我就对他好,如果有些众生特别毒恶、恶劣,我们就要尽量远离,不能亲近,否则,一旦亲近他们,就会使自己遭殃。然而,大乘佛教并不是这样,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对我好的,我应该很好地对他,对我不好的,我也要好好地对他,不能以牙还牙,而应该以慈悲心来对待。这样的精神,可以说世间和任何宗教都是没有的。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特别善良”,但这种善良是有局限性的,也许他在关系好的人面前很善良,也许他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人很善良,也许对人类很善良,但遇到一些旁生时他会不会也很善良呢?对于没有发菩提心的人而言,这是很

9、难说的。 法本P244第二段、第三段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不仅对人类乃至所有的众生,不仅是一天两天乃至成佛之间,一直都会特别善良。而世间人很难做一辈子好事。对于大乘菩萨来说,不只是一辈子做好人,而是生生世世做好人。 法本P245第二段9、对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一刹那恶念也会一大劫堕地狱,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致于堕落呢?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是众生的殊胜福田,是非常严厉的对境。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对他生恶念,即使生了恶念,也尽量在没有过夜之前忏悔、互相说话,如果这个实在做不到,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也可以遣除破密宗誓言和菩萨戒的很多罪业。 法本P249第一段我们对严厉的对境生恶念有严重的果报,但如果对他

10、生信心、生清净的欢喜心,这个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果报。什么叫“生净信”呢?就是觉得他很好,是个好人,或者对他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生起信心,若能这样,这个功德已经超越了恶心的果报。 法本P250第二段、第三段我们对发菩提心的人,如果生起嗔恨心,最好要将这个生恶念的时间减短。即使对方真的做错了,自己暂时缓不过来,也尽量不要拖很长时间,互相都要说话,应该打个招呼。 法本P252第三段 首先,如上师所言要观清净心。观想对方是菩萨,不会有任何过失。有时我们看到对方的过失会产生恶心,有时无有任何理由也会产生恶心,但是如果生起清净心,以清净观把对方观为菩萨,明知对方是菩萨还会产生恶心的情况是很少的,因此观清

11、净心是很好的方法。 第2、 提升自己的善心,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若生起了菩提心,自己的心很清净,就不会再看别人的过失,很少产生恶心,所以提升自己的修学也很重要。 第三、产生了恶心之后要精进地忏悔。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或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通过忏悔清净罪业。所以我们尽量不要产生恶心,如果产生了恶心要马上忏悔,若不忏悔其果报是相当严重的。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14课10、在日常生活中,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众生?这样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在周围的人群中,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菩萨,哪些不是菩萨,就像华严经中所说,善财童子依止的善知识当中,也有屠夫等行为不太如法的人,因此我们不能一看见行为不如法的人,就认为这个肯定不是菩萨,然后就侮辱他、说他,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诸佛菩萨在世间的幻变,有些是旁生的形象,有些是穷人的形象,有些是残疾人的形象,如果我们在街上看见一些没有手脚的人,也应该把他当作佛和菩萨来对待,就像迦叶请问经中所说,对所有的众生作佛陀想、本师想。如果能这样,我们就不会妄造恶业,入菩萨行论中经常强调,我们对待众生时,即便是自己的目光,也应该和蔼慈爱。所以,大家在没有特殊密意的时候,平常看待任何一个众生,都应该以一种慈爱的心情、慈爱的神态,这样自己也不造恶业。 法本P253第三段、第四段11、平时吃海鲜、杀生时,敢保证这些动物里面没有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