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控制 (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3821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PT 页数:425 大小:1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计划控制 (2)_第1页
第1页 / 共425页
生产计划控制 (2)_第2页
第2页 / 共425页
生产计划控制 (2)_第3页
第3页 / 共425页
生产计划控制 (2)_第4页
第4页 / 共425页
生产计划控制 (2)_第5页
第5页 / 共4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计划控制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计划控制 (2)(4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计划与控制,授课教师:岳志勇,参考教材,生产计划与控制(修订版)李怀祖编 生产计划与控制(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王利莉、张凤荣编 生产计划与控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潘尔顺主编,学习目的:使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一些基础性内容,同时,兼顾一些有发展前景的知识,对知识的结构、层次和主次有整体的把握,能深刻掌握一些关键的概念、技术和方法 。 学习意义:有助于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以方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的发现在生产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并运用相应的原理解决问题。,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产和生产系统 生产:将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有效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一、投入(inpu

2、t),投 入,直接投入,间接投入,耗资,直接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人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机器设备,产品组成部分:原材、毛坯、外购件,辅助材料:润滑油、水电汽等,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劳动,技术和管理的投入,产品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可控内部投,外部投入,企业本身无法控制的投入,如:技术经济发展信息和用户需求信息,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产和生产系统 二、产出(output),分 类,直接产出,间接产出,有形产出:产品,无形产出:服务,税收、工资、奖金,产品(服务)效用:即为用户提供的价值,形体转换:汽车、冰箱,位置转换:运输,信息转换:管理咨询、市场调查报告,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产和生产系统 三、

3、转换过程 企业从事产品制造和完成有效服务的主体活动 根据行业各具特点的转换过程 1 制造业,主要涉及实物形体转换; 2 运输行业,主要完成位置转换; 3 通讯行业,完成信息转换; 4 仓储行业,完成物资的存储和重新分配; 5 零售行业,完成商品交换或者商品所有者的交换。,第一章 绪论,四 生产系统 1 生产系统模型 工业企业将投入、转换和产出集成于一体,构成生产系统。,第一节 生产和生产系统,四 生产系统 2 生产系统的投入 外部信息投入:向管理者提供有关生产外部环境和条件的知识。 市场信息投入:涉及市场份额及发展趋势、竞争对手、产品和客户需求等信息,这是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企业得以存活和发

4、展的关键。 生产要素投入:直接支持产品生产的投入。 3 生产转换系统 它是生产系统的核心,它汇集了企业的绝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投入变换为产品和服务。,第二节 生产管理及其发展历程,一、生产管理的功能 生产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转换子系统运行进行管理。它的主要功是 对此转换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和控制。 1 组织职能:包括生产组织结构设计、责权规定和工作岗位的设置等。,制造企业,财务,计划控制,营销,促销,出售,广告,支付 信贷 资金控制,设计,质量保证,制造,采购,生产,培训,作业计划 物料控制,加工 装配 工具,第二节 生产管理及其发展历程,一 生产管理的功能 2 生产计划和控制 (1)制造企

5、业的基本职能 一般制造企业有三项基本职能:营销、生产和财务,三者分别完成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活动。 (2)生产系统的管理内容 行业不同,生产系统的管理内容也不同。 (3)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差异 从产出的产品来看,制造业产品是有形的,而服务业的产品是无形的。 从投入来看,制造业投入的主体是物料,而服务业投入的主体是人力。 从转换过程来看,制造业属资本密集型,而服务业属劳力密集型的生产过程。 (4)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生产管理的要求 可概括为四个基本点:适时、适质、适量和低成本。,第二节 生产管理及其发展历程,二 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 生产管理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和知识领域是从20世纪初期泰勒提出科学管理方法和

6、理论开始。 1913年,福特汽车制造厂移动装配线诞生,这是机器时代一项最伟大的技术创新;形成了专业化生产方式。 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使泰勒的科学管理初次受到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解决复杂的调度问题和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跨学科的以数学为基础的运筹学。 20世纪70年代,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产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管理思想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准时制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产生。,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企业面临两个紧迫问题: (1)资金积累,技术发展,利用资金和技术的方式阻碍了生产率的提高; (2)如何发挥劳动

7、力的潜力。 有人认为,改进管理,同样的人力和设备,可以成倍提高产量引起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注意。,2、人物简介,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 他18岁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维修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 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试验,系统分析研究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逐渐形成科学管理。 泰勒的主要著作 科学管理原理(1911) 科学管理(1912)。,3、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管理,即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实际而不是传统来决定工人工作任务的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 、作业原

8、理 、组织原理,、作业原理,(1)作业标准化 指工人在工作是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等都应该标准化。 作业标准化包括: 1)作业环境标准化 2)工具标准化 3)操作方法标准化,(2)定额标准化,定额标准化,即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 1)时间研究 时间研究,就是研究人们在工作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构成 2)动作研究 动作研究,是研究工人干活动作的合理性。,(3)实行有差额的计件工资制,在有了标准定额的前提下,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4)对工人进行科学训练,泰勒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组织原理,(1)设置计划部门 (2)实行职

9、能管理 (3)实行例外原则,如何评价泰罗的科学管理?,上述这些措施虽然在现在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 随后,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 列宁的评价。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丰富的科学成就,梅奥及霍桑实验,1924年-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目的是寻找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这项试验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地点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所以后人称之为“霍桑实验”。,(一)“霍桑实验

10、”四个阶段 历时九年,进行四项实验: 1车间照明试验 试验目的是研究照明情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把12名女工分成 “试验组”和 “控制组”,研究工作者对两个组的工作情况做了仔细的观察和精确的记录。开始时,两个组的照明度一样。以后逐步把试验组的照明度降低。但试验组同控制组一样,产量都是一直上升的。由此得出结论:车间照明只是影响员工产量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不太重要的因素;由于牵涉的因素太多,难以控制,无法测出照明对产量的影响。,2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 试验目的是了解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效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他们先后选择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每日工作长度、每周工作

11、天数等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试验。发现无论每个因素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认为参加试验的女工产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参加试验的女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并形成一种参与试验计划的感觉,因而情绪高昂。试验的结论:工作条件、休息时间以至于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改变,都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位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同工人之间,以及工人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3.访谈计划试验 实验目的为了解职工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试验人员对2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访谈开始了解和研究职工对公司领导、保险计划、升级、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意见和态度。开始自由地谈论起公司和管理人员的事情。但他们不

12、是按照研究者事先拟好的提问表来回答问题,而是谈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问题。谈话以后,虽然工作条件还没有改变,工资率也维持原状,但心理却觉得各种情况都改善了。访谈计划试验的结果。企业管理当局认识到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问题。访谈计划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难以反映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情况。试验的结论: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成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为了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其奖惩 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而设计出来的一组试验。试验的过程是选了14名男工在一间单独的观察室中进行。其中绕线工和焊工分成3组,每

13、个小组由3名绕线工和1名焊工组成。两名检验工则分担检验工作。工人的工资报酬是按小组刺激工资制计算的。通过试验,研究人员首先注意到的是,工人们对“合理的日工作量”有明确的概念,而这个“合理的日工作量”低于企业管理当局拟定的产量标准。他们制定了非正式的产量定额,并运用团体压力使每个工人遵守这个定额。试验的结论:第一,非正式组织不顾企业管理当局关于产量的规定而另外规定了自己的产量限额。第二,工人们使上报的产量显得平衡均匀,以免露出生产得太快或太慢的迹象。第三,非正式组织制定了一套措施来使不遵守非正式组织定额的人就范。对电话线圈装配工中社会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二)发现

14、以下现象 1、工人们之间似乎有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 2、“树大招风”;3、在工人中形成的一些非正式团体。 (三)得出三条结论 1、人是社会人; 2、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气。 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三条结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也是后期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第二节 生产管理及其发展历程,三 “敏捷竞争”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背景 制造业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市场和企业日益开放。 在发达国

15、家内,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庞大,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订单处理越来越不拘泥于时间的早晚和批量的大小。 敏捷竞争 “敏捷竞争”思维下的制造企业旨在对大量有个性化需求的顾客做出快速反应,以保持市场份额和追求企业最大利润。,第二节 生产管理及其发展历程,“敏捷竞争”是企业战略决策层次的指导思想,指明了企业今后存活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它属于企业战略目标层次的概念,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企业的以下几个方面: 营销方面 生产方面 生产技术方面 设计方面 组织结构方面 管理方面 人员方面,第三节 工业企业生产系统构成,一 生产系统的构成 从工业企业各部门间生产转换的过程来描述,生产系统由运作层和决策层构成。 1 运

16、作层 (1)营销部门的职能 营销:在分析客户需求和市场走势的基础上采取各种促销行为,同时提出开发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设想及产品的功能及性能要求。 销售:向客户出订货单。 (2)产品开发部门的职能 它依据营销部门输入的信息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设计工作。,第三节 工业企业生产系统构成,一 生产系统的构成 1 运作层 (3)制造部门的职能 主要负责生产过程规划和组织实施生产过程。 (4)配送部门的职能 把产品发往客户市场。 (5)供应部门的职能 供应生产过程需要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配套零部件等。 (6)生产支持部门的职能 最基本的支持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第三节 工业企业生产系统构成,工业企业生产系统构成图: 战略目标 企业经营战略 生产策略 成本、时间、质量、柔性,营销 营 销 管 理 销售,产品开发 研究与设计 新产品设计,配 送,供应,支持,制造 生产过程规划 与计划控制 生产过程,市 场 客 户,市 场 客 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