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22页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3666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上丝绸之路2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海上丝绸之路2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海上丝绸之路2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海上丝绸之路2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海上丝绸之路2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上丝绸之路2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上丝绸之路22页(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上丝绸之路,海上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海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形成主因是中国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地方诸侯也需海外资源交易以维持统治,东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国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项交流。 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其中,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

2、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可以称为“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泉州是元代中国第一大港,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海上丝路历史,古代 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丝绸之路”一名是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具体内容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主要贸易是丝绸,故名。此名出现后,学术界又延伸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法国汉学家沙畹。 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 在唐朝中期以前,

3、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 海上丝路发祥地广州 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唐代中期以前为形成时期,隋唐以前,海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二是唐中晚期是转型

4、时期;三是宋元两代为极盛时期。四是明朝时期为衰落期。,东丝形成于周王朝时期(公元前1112年),南海丝形成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海上丝路历史,秦代 海上丝路发祥地广州 秦汉时代是开发海上贸易,将航海向远洋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平定岭南时期,当时处在番禺(即今广州)的一支秦军,专门建造了大量的船只,供平定瓯越所需。 194年底,在今广州中山四路发现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在宫署遗址之下又发现了秦代的造船工场,从出土文物判断,这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一军处番禺之都”的造船工厂遗址 。1975年秦代造船遗址开始发掘,清理出一段29米长的船台,1997年发现3600平方米的造船木料加工厂。

5、那时发现南越国宫署直接压在工场之上,因保护宫署不再往下发掘。经过多次的勘查研究,结论为工厂是由3个长度超过一百米、走向东西、平行 海上丝路发祥地广州 排列的木质造船台以及南侧的木料加工厂组成,可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海上丝路历史,两汉 最早、最详细记载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是著名的汉书地理志。西汉初年,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远航南海和印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今斯里兰卡)后返航。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三国时代,东吴雄踞江东,竭力发展经济,开创造船业,训练水师,以水军立国,并派遣航海

6、使者开发疆土,与外通好。东吴时期因为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有了很大的进步。 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孙吴武装船队出海百余艘,随行将士万余人,北上辽东、高句丽(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与朝鲜北部),南下夷州(今台湾)和东南亚今越南、柬甫寨等国,吴国灭亡时,有战船、商船等5000多艘。据有学者考证,当时孙吴造船业已发明了原始水密隔舱。孙吴发达的造船业对后世出海远航造成了更为有利便捷的条件,由于航海术的提高,三国孙吴多次派使者出海远航,成为开拓性的壮举。东吴黄武四年(225年)扶南国王范旃遣使来吴国,历时四年,在229年到达东吴,献琉璃。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

7、南国。黄武5年(226年)大秦商人到交趾、吴国首都建业(今南京)。法显陆上西行,海上归国,由印度多摩利底经狮子国、耶婆提、到山 东牢山。,海上丝路历史,魏晋 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为计算海程的起点。通过广州来中国经商的国家和地区大为增加,有15个之多。 隋唐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转到南方,而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有赤土、丹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盘盘、真腊、婆利等。 中唐之后,西北丝绸之路阻塞,华北地区经济衰弱,华南地区经济日益发展,海上交通

8、开始兴盛。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拂菻、大食、波斯、天竺、狮子国、丹丹、盘盘、三佛齐。 航路:由泉州或广州启航,经过海南岛、环王国(今越南境内)、门毒国、古笪国、龙牙门、罗越国、室利佛逝、诃陵国、固罗国、哥谷罗国、胜邓国、婆露国、狮子国、南天竺、婆罗门国、新度河、提罗卢和国、乌拉国、大食国、末罗国、三兰国。同时,唐代即有唐人移民海外。其中,2001年韩国林氏到泉州惠安彭城寻根谒祖更传为佳话,唐林氏始祖渡海韩国繁衍至今120万人。,海上丝路历史,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海上丝路历史,宋代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

9、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元丰市舶条”标志着中国古代外贸管理制度又一个发展阶段的开始,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但是为防止钱币外流,南宋政府于公元1219年下令以丝绸、瓷器交换外国的舶来品。这样,中国丝绸和瓷器向外传播的数量日益增多,范围更加扩大。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财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泉

10、州的海外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唐宋之交,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转到南方,东南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宋朝有三大对外贸易主港,分别为广州,宁波,泉州。港口的地理便利因素对海外客商很重要,北边日本和朝鲜半岛客商希望宋朝主港口尽量靠北,而贸易量更大的阿拉伯世界和南海诸国则希望港口尽量靠南,两股方向的合力点便平衡在当时地处在南北海岸中点的泉州,正是这一南北两面辐射的地理优势使得泉州在设立市舶司(1087年)正式开港后,迅速先超越明州港(宁波),后追平广州并在南宋晚期反超,成为第一大港,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海上丝路历史,元代 元世祖在至元十四年 (1277年)首先准许重建泉州市舶司,有元一代不变

11、。又命唆都、蒲寿庚“诏谕诸蕃”,委蒲寿庚长子蒲师文为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路市舶提举,旋又命为海外诸蕃宣慰使。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进入黄金时期。海上贸易东至日本,西达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海舶蚁集,备受称赞“刺桐是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出口陶瓷、绸缎、茶叶、钢铁等,进口香料、胡椒、药材、珠贝等。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由于连年对外征战和失败,因而先后进行了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发生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年初。第一次海禁从公元1292年到1294止。第二次海禁1303至1308年止。第三次海禁从1311年到1314年止。第四次海禁从1320年到1322年结束。1322年复置泉州、庆

12、元(宁波)、广州市舶提举司,之後不再禁海。中国大航海家汪大渊,由泉州港出海航海远至埃及,著有岛夷志略一书,记录所到百国。,海上丝路历史,明代 十五至十八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欧洲人相继进行全球性海上扩张活动,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辟了世界性海洋贸易新时代。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 这一时期的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1)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这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3、都具有先导作用。(2)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启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穿圣贝纳迪诺海峡基进入太平洋,东行到达墨西哥西海岸。这样,开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唐、宋、元日趋发达,迄于明代,达到高峰。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明朝海禁,泉州港衰落。整个明朝,泉州港的作用仅只体现在郑和下西洋朝贡性质的航海过程中提供专业人员和海船补给上,以及维系与琉球的部分朝贡。这时期,海禁使民间海外贸易被逼成走私,因为官府控制不力,加上地方商军官三者为了牟利形成一定的联合势力,使私商贸易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成长土壤。尽管宋元的市舶官商制度已为民间私营商业所

14、替代,但民间商业的海上开拓力量已大大下降。面对沿海商民依托地理优势进行频繁的走私活动,明朝政府试图通过掌握某些港口来控制化解其他走私港口的非法贸易,其中的漳州月港便在官府有限度的几次开禁张弛中兴起做大,成为东南沿海第一大私商大港。月港时代,大帆船不停往来于中国与菲律宾之间,贸易不断。西班牙从墨西哥运到菲律宾的白银经由中国海商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而中国商品、移民则流向菲律宾,华商网络和华商社会开始形成。,海上丝路历史,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海上丝路历史,清代 清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其间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惟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海上丝绸大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

15、性大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而这在清代的外贸史上也是重要的转折点。进口商品中,鸦片逐渐占据了首位,并从原来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掠夺中国资源和垄断中国丝、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

16、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着眼于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 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开始凸显,政治地位也明显提升,并被看做下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在建立“两国集团”(G2)或中美国(Chimerica)的愿望落空后,转而实行“重返亚太” 或“转向亚洲”(pivot to Asia),并在 2013 年调整为“亚太再平衡”。客观地看,再平衡政策是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地区战略,迥异于冷战时期的对苏遏制战略。但从安全与经济角度看,中国显然是美国再平衡的主要对象。 而在中国,2008年11月推出的“四万亿计划”负面效果日益凸显,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