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航站楼案例分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53510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3航站楼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t3航站楼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t3航站楼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t3航站楼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t3航站楼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3航站楼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3航站楼案例分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的宫殿,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09建筑一班 雷力,建筑师介绍,诺曼福斯特(1935) 英国建筑师,高技派代表人物之一,第二十一届普利策建筑奖得主。 他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心态需要的建筑方式。他认为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 ,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T3航站楼吸引我之处,绚丽的外形 地域文化的考虑 人性化的内部设计 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细部的推敲 对生态节能的重视 建筑本身的社会价值,建筑体现的中国元素 外部形态,T3航站楼从空中俯视犹如一条巨龙,形成了充满整体动感的建筑体量。这种完整的建筑格局无

2、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将形成令人震撼的出行体验。整个航站楼可以看成为“龙吐碧珠”、“龙身”、“龙脊”、“龙鳞”、“龙须”五部分。 龙吐碧珠指的是旅客进出的“集散地”,即交通中心(GTC)。 龙身是扩建工程的主体。由T3C主楼、T3D国际候机指廊、T3E国际候机指廊组成。 龙脊指的是主楼双曲穹拱形屋顶。 龙鳞是屋顶上正三角形的天窗。 龙须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机场的平面图是中国人的“人” 字,红色代表着中国,而黄色在中 国古代代表着“龙”的意思,象征 着中国的起飞。,建筑体现的中国元素 内部装饰,3号航站楼不仅建筑外形在时尚元素中融入中国古典意象,内部景观更是彰显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大厅迎面即

3、是紫微辰恒雕塑;国内进出港大厅摆放了4口大缸,名为门海吉祥,二层中轴线上,摆放了形似九龙壁的汉白玉制品九龙献瑞,东、西两侧是“曲苑风荷”和“高山流水”两个别致的休息区;T3国际区的园林建筑是三号航站楼景观的另一大亮点:免税购物区以“御泉垂虹”喷泉景观为核心,东、西两侧是“御园谐趣”、“吴门烟雨”皇家园林;国际进出港区还设有两个巨幅屏风壁画清明上河图和长城万里图。旅客置身航站楼,犹如畅游一座满是稀世珍宝的中国艺术博物馆。,建筑体现的高科技 屋顶,屋顶的基本结构设计中采用了三角形,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再由三角形生成六角形,由六角形生成空间四面体,简单中体现着变化。,屋顶的立体造型从外表看仿佛一条“

4、游龙”,屋顶的结构采用轻型构件,负重轻,屋顶天窗的朝向是东南方向,可以充分地吸收早晨的阳光,更是国内机场首次运用的大规模自然采光设计思想,可以有效的节约照明能源。,建筑体现的高科技 玻璃,3号航站楼的玻璃幕墙有一个向外倾斜的角度,与垂线成15度夹角,而幕墙的落地分格则采用了2.3米高的玻璃,这两项设计使得旅客在水平视线望向窗外,既看不到玻璃上反射的影像,视线范围内也不会出现水平分割线。 此外,水平遮阳板是玻璃幕墙结构,传统的幕墙影响旅客的视觉效果。而T3航站楼通过水平构件来转换垂直构件,使竖向结构减化,同时在比较大的跨度里设支撑衍架,通过钢梁悬索把遮阳板拉住,形成玻璃幕墙系统。,建筑体现的高科

5、技 捷运交通,3号航站楼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多楼连通的旅客捷运系统(APM)。它是一套无人驾驶的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捷运系统采用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轨旁和中控传递信号控制车辆的运行,无线电视监控系统监控车厢内旅客情况。 旅客换乘只需走很短的距离,无须乘坐电梯,转换容易,整个流程非常简单,既方便快捷,又大大降低了机场方面的投资和维护成本。设计合理实现了机场内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处理和疏通,使旅客能便捷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到安全与舒适。,建筑体现的人性化,T3航站楼著名的“彩霞屋顶”不仅绚丽、美观,还有一个独特的功能指方向。屋顶密布的条纹由红色向橘黄色渐变,且始终指向南北;而地

6、面以青色大理石为主,中间穿插黑色大理石地面。而黑色大理石地面,就是每个主通道。旅客一旦迷路,无论是抬头看屋顶,还是低头看地面,都能很容易找到要去的地方。 此外,3号航站楼在功能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及特殊旅客的需要。温馨周到的母婴室;玩具、动画片一应俱全的儿童活动区;环保设计的吸烟室告别了烟雾缭绕的环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进场高速两侧到3号航站楼前,覆盖植被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并且采用多品种的植被和地面标高的错落,营造出空间的立体层次。 三号航站楼外有两湖一河。景观湖分为东湖A,东湖B和西湖三部分组成,该景观湖系统是保障汛期机场机坪雨水顺利排出和周边管线雨水的管线畅通的重要调蓄工具。

7、这个系统以景观湖为核心,利用湖体作为积蓄利用的中心,整个系统主要由雨水收集、中水处理回用、湖水水质保障等子系统组成。对于雨水利用工程,主要功能是进行雨水生态收集、净化,截流截污和调蓄。同时作为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前的一道重要的人文景观,湖边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和景观湖环境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呈现出优美景观。,T3航站楼的小结,优点,缺点,充分融合中国元素,集观赏性与功能性于一身。 随处可见的人性化的设计,增加了业主与建筑的亲密度。 融入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运用高科技手段,很好地体现了T3航站楼作为首都机场应该具备的气质。,古典园林小景与现代大尺度建筑结合的实际效果值得商榷。 盲道设计紧贴玻璃幕墙,有必要

8、修改。 天气炎热时,建筑内部的降温能力有待提高。,对比建筑,诺曼福斯特的作品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保罗安德鲁的作品 上海浦东机场,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高科技体现,结构上发展出“衣架计划”的设计方案。整个地上建筑用四个构架支撑,每个构架包含两根桅杆,分别在五个楼层支撑悬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双高度空间,成为每一群楼层的焦点,同时还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间,而且万一发生火灾,这里也能提供逃生场所。 外墙大体上用玻璃制作,以整套垂直窗棂支撑,借此强化透明感。因为悬吊式结构的弹性比较大(台风风力的影响也比较大),窗棂和玻璃的设计都是为了容纳小规模的楼层间活动,而用来减少炫光的遮阳板,也兼作清洗窗户所需要的走

9、道。,对比分析 T3航站楼与汇丰银行大厦,共同之处 因为是同一建筑师的两个作品,所 以有非常多的共同点。 大量运用高科技,造成结构上的特异,体现建筑师独特的设计思想,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对材料的理解很独特,运用也很有想法。巧妙地运用玻璃,兼顾了形式,结构,功能,为建筑增色不少。 注重自然采光,生态,节能。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而不是简单地适应地形。,差异之处 因为两个建筑功能的不同,所以也有很多的 不同点。 T3航站楼注重了中国元素的融合;而汇丰银行大厦却对此有所忽略。 T3航站楼对人性化的要求也随处可见;而汇丰银行大厦因为结构的需要,牺牲了一部分空间的个性化。 汇丰银行大厦主要采

10、用的是钢柱结构悬挂体系,独具特色;而T3航站楼并没有采用这种悬挂体系。,上海浦东机场 高科技体现,针对屋顶采用的是铝板,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使屋顶的雨水从四周向中间集中后排出,以避免积水对屋顶的压力。 1号候机厅的房顶似展开的翅膀,内拉横梁式的大拱顶使得柔和的光线穿透蓝色的屋顶,大片的杆下拉造成光线下落的效果,有种雾蒙蒙的感觉。 大面积的绿地和碧波荡漾的水池,衬托着轻巧、透亮的航站楼,像一只展翅欲飞的海鸥,寓意着上海航空事业的腾飞。,对比分析 T3航站楼与上海浦东机场,共同之处 因为同为机场设计,又是都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际机场,所以有非常多的共同点。 充分考虑了人性化的设计,让旅客有方便,简

11、单,快捷,舒适的感觉。 设计理念都是:机场是一个交流的空间,首先是两个交通空间的交流,然后还是两个城市或者两个国家的交流。 玻璃幕墙处理都是有一个向外倾斜的角度,而幕墙的落地分格则采用了2米多高的玻璃,既看不到玻璃上反射的影像,视线范围内也不会出现水平分割线。,差异之处 因为是不同的建筑师,所以两个机场建筑也有很多的不同点。 T3航站楼中有很多园林小景,映衬中国元素;而上海浦东机场则没有类似的“中国风景观小品”。 T3航站楼的屋顶和地面通过色彩的差异都有非常明显的引导性;而上海浦东机场并不是通过屋顶和地面来显现流线的组织。 T3航站楼屋顶是以三角形为原型;而上海浦东机场屋顶的处理是内拉横梁式的

12、大拱顶。这样的处理导致屋顶的排水系统也有所不同。,总体收获,高科技建筑不是表面上的造价昂贵,不是简单的引人注目。它是通过结构,材料,空间等方式经过特别的手法处理,体现此建筑的唯一性,它反映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可以体现建筑师的社会使命感。 高科技建筑常见的体现方式有:建筑形式,结构新颖;建筑细部有独特的构件,同时此构件也有一定的功能,有时有开创一个时代的意义;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及当地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扬;强调“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的概念,强调采光,污水处理,恒温处理;建筑内部空间的处理富有变化 高科技建筑需要我们具备很全面的知识。无论结构,材料,或者是参数化设计等等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全方位地认识高科技建筑,由于我现有知识的匮乏,因此,我对高科技建筑的了解真的只能算是皮毛。不过,通过“建筑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如何去分析、去评价一个高科技建筑,这对我以后的学习是受益无穷的!,The End 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