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论化学实验教学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9528433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论化学实验教学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论化学实验教学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论化学实验教学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论化学实验教学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论化学实验教学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论化学实验教学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论化学实验教学范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化学实验教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非预设情况论文摘要: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试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试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设置探索问题的情境,提倡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求知欲。化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实验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多化学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不要因为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的主要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

2、知欲的重要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使实验教学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设置探索问题的情境,提倡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实验的乐趣,激发对化学世界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主动探索研究,促进学生发展。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展现实验的设计理念,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思维动机的激发是优化实验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演示实验,我们应提出质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例如学习了Na2CO3和N

3、aHCO3两种白色粉末?要求学生根据它们不同的性质设计出不同的试验方案。1根据它们溶解度的不同(在相同体积水中溶解的质量不同)2根据它们碱性大小的比较(相同浓度的Na2CO3溶液碱性大于NaHCO3溶液)3根据它们与盐酸的反应现象(NaHCO3与盐酸反应现象更剧烈)4根据它们的稳定性(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5根据它们与CaCl2反应现象的区别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考究那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那些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充分展示试验的设计理念。二、非预设情况的问题情境,应适当引导学生拓展试验

4、内容化学试验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教材上的实验方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或单调性。而在试验操作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意料之外的情况。例如:教师讲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在盛水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立即有大量气泡放出,经“带火星”木条检验,证明是氧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成红色。提问:“酚酞试液为何变红呢?”学生回答:“有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对。”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写出反应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但再让学生观察时,烧杯中的红色消失了。学生很意外,“为什么红色消失了呢?”有的教师就解释为Na2O2具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5、?我们做一组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2O2粉末,再加入少量的水,直到Na2O2固体完全反应为止,再加入酚酞,溶液的红色依然褪色。这个实验证明并非是Na2O2漂白作用使之褪色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依据反应原理,该反应的中间产物是H2O2,H2O2具有漂白性,是不是H2O2使红色褪去了呢?为了验证H2O2是否具有褪色作用,我设计了实验2.实验2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少量30H2O2水溶液,红色立即褪去。该实验说明H2O2的确能漂白碱性溶液中变红色的酚酞,也就是说如果Na2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O2并未完全分解成H2O和O2,而是仍有一部分在溶

6、液中,因而该溶液就有了漂白性。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又做了下面的实验。结论:经上述实验证明Na2O2与H2O反应后,加入酚酞变红后褪色的根本原因是溶液中有未分解的H2O2造成的。遇到非预设情况时,教师应沉着冷静,认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学情打破预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争议,鼓励学生把探索结论的活动变为验证结论的活动,加强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加大对实验的内容分析力度演示实验经常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演示实验本身就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精

7、心设计问题情境,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例如:演示Fe(OH)2的制备时,很难看到白色沉淀的生成,沉淀经常是灰绿色,逐渐变成红褐色。针对这种情况,要怎样才能比较持久地看到白色沉淀呢?如何改进实验?提出问题:1为什么得到的沉淀不是白色的,而是灰绿色或红褐色?回答:可能是氧气把氢氧化铁氧化了。2如何防止氢氧化铁被氧化?回答:要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就要想法减少溶液中的氧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溶液。3怎样防止溶液中的氧气对实验的影响?回答:1利用医用注射器先吸取两毫升FeSO4溶液,再吸取适量的NaOH溶液,排出了空气中氧气对溶液的影响。2使用NaOH固体代替NaOH溶液减少了中间过程,从而减少了空气

8、被带入的机会,不使用胶头滴管,避免了因滴管操作而挤入空气,影响实验现象。3可在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汽油或植物油(与水不相溶的且比水轻的有机物)来隔绝空气,然后再将滴管伸到液面下面滴加NaOH溶液。通过讨论,最终确定方案和方案实验操作简单,得到的白色沉淀现象十分明显。而方案因为使用NaOH固体,对观察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实验备课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不要因为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拓展实验的成果,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论文关键词: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非预设情况论文摘要:化

9、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试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试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设置探索问题的情境,提倡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求知欲。化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实验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多化学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不要因为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的主要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

10、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使实验教学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设置探索问题的情境,提倡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实验的乐趣,激发对化学世界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主动探索研究,促进学生发展。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展现实验的设计理念,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思维动机的激发是优化实验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演示实验,我们应提出质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例如学习了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粉末?要求学生根据它们不同的性质设计出不同的试验方案。1

11、根据它们溶解度的不同(在相同体积水中溶解的质量不同)2根据它们碱性大小的比较(相同浓度的Na2CO3溶液碱性大于NaHCO3溶液)3根据它们与盐酸的反应现象(NaHCO3与盐酸反应现象更剧烈)4根据它们的稳定性(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5根据它们与CaCl2反应现象的区别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考究那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那些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充分展示试验的设计理念。二、非预设情况的问题情境,应适当引导学生拓展试验内容化学试验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教材上的实验方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或单

12、调性。而在试验操作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意料之外的情况。例如:教师讲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在盛水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立即有大量气泡放出,经“带火星”木条检验,证明是氧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成红色。提问:“酚酞试液为何变红呢?”学生回答:“有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对。”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写出反应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但再让学生观察时,烧杯中的红色消失了。学生很意外,“为什么红色消失了呢?”有的教师就解释为Na2O2具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做一组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Na2O2粉末,

13、再加入少量的水,直到Na2O2固体完全反应为止,再加入酚酞,溶液的红色依然褪色。这个实验证明并非是Na2O2漂白作用使之褪色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依据反应原理,该反应的中间产物是H2O2,H2O2具有漂白性,是不是H2O2使红色褪去了呢?为了验证H2O2是否具有褪色作用,我设计了实验2.实验2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少量30H2O2水溶液,红色立即褪去。该实验说明H2O2的确能漂白碱性溶液中变红色的酚酞,也就是说如果Na2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O2并未完全分解成H2O和O2,而是仍有一部分在溶液中,因而该溶液就有了漂白性。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又做了下面的实验。结论:

14、经上述实验证明Na2O2与H2O反应后,加入酚酞变红后褪色的根本原因是溶液中有未分解的H2O2造成的。遇到非预设情况时,教师应沉着冷静,认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学情打破预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争议,鼓励学生把探索结论的活动变为验证结论的活动,加强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加大对实验的内容分析力度演示实验经常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演示实验本身就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例如:演示Fe(OH)2的制备时,很难

15、看到白色沉淀的生成,沉淀经常是灰绿色,逐渐变成红褐色。针对这种情况,要怎样才能比较持久地看到白色沉淀呢?如何改进实验?提出问题:1为什么得到的沉淀不是白色的,而是灰绿色或红褐色?回答:可能是氧气把氢氧化铁氧化了。2如何防止氢氧化铁被氧化?回答:要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就要想法减少溶液中的氧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溶液。3怎样防止溶液中的氧气对实验的影响?回答:1利用医用注射器先吸取两毫升FeSO4溶液,再吸取适量的NaOH溶液,排出了空气中氧气对溶液的影响。2使用NaOH固体代替NaOH溶液减少了中间过程,从而减少了空气被带入的机会,不使用胶头滴管,避免了因滴管操作而挤入空气,影响实验现象。3可在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汽油或植物油(与水不相溶的且比水轻的有机物)来隔绝空气,然后再将滴管伸到液面下面滴加NaOH溶液。通过讨论,最终确定方案和方案实验操作简单,得到的白色沉淀现象十分明显。而方案因为使用NaOH固体,对观察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实验备课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不要因为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拓展实验的成果,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