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二稿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99524110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二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献二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献二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献二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献二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二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二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毕 业 设 计(论文) 文 献 综 述设计(论文)题目: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rategy To Take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as an Example 论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以浮生六记为例 学 院 名 称: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语 班 级: 071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职 称 定稿日期:2010年11月10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不但深谙东西文化,而且致力于通过自身的创作和翻译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由于其独特的教育生活经历和其在文学、哲学等不同领域里不凡的造诣,林氏

2、的汉英译本和翻译观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姿态,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林语堂其人、其文、其翻译,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林语堂的译本和翻译观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现从研究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做一综述:国内外对影响翻译主要因素的研究、对翻译策略的研究和国内对林语堂的研究。 1. 影响翻译主要因素的研究译者的翻译活动受到客观和主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源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因素的影响。1.1文化因素以Even-Zohar为代表的“多元系统”学派认为,翻译是依赖于一定文化系统中各种关系的一种活动。翻译行为是由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

3、决定的。(潘文国,2002)这一理论表明,译者的翻译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标语文化的制约。以Bassnett和Lefevere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则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这一口号。他们特别强调翻译的意义和作用,认为翻译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对目标语的文化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推动社会发展。(潘文国,2002)这一理论表明,翻译不仅仅受到文化系统的影响,并可以对文化系统起反作用。1.2译者主体性因素查明建、田雨(2003)将“译者主体性”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

4、创造性”。 “译者主体性”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使译者从“隐身”到“显现”。这表明了译者对翻译活动起到重要的操纵作用。2.国内外对翻译策略的研究 德国著名翻译家A. Schleiermacher认为,在翻译中,“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Schleiermacher,1992:42)前者即指异化策略,后者即指归化策略。2.1国外对归化异化策略的研究L. Venuti对归化翻译的定义是:“遵循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上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Venuti,2001:240)。

5、指出归化翻译是“按照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式分解”(Venuti,1995:20),从而“让读者在文化他者中获得认同本土文化的自恋体验”(Venuti,1995:15)。他将其倡导的异化翻译定义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认为在单语文化中倡导异化式翻译,可以对“国际事务进行策略性的文化干预,挑战霸权主义的英语国家和不平等的文化交流”(Venuti,1995:20)。以色列学者I. Even-Zohar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创立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译者对归化与异化的选择是由特定文化所处的特定状态和地位所决定的。当翻译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学多元系统内居主要地位时

6、,译者多采用异化策略;局次要地位时,则多采用归化策略。(Even-Zohar,1978:21)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中,归化式翻译是同帝国主义的征服和殖民相联系的,归化正是征服和殖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归化作为具体的翻译手段是对原著和出发文化的施暴(Robinson,1997:58)。但他并不认同异化翻译可以实现非殖民化。2.2国内对归化异化策略的研究国内的归化异化策略研究略为滞后。对归化与异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还未如国外一般从文化、政治的角度加以研究。刘英凯认为,“翻译的归化则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的出发语言极力纳入归宿语言之籍:英译汉就不遗余力地汉化;汉译英则千方百计地英

7、化”(刘英凯,1987)。并对归化翻译持否定态度,指出归化是翻译的歧路。 异化策略的概念,“在中国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学界的认识也大致还停留在直译的定义上”。(王东风,2002)3.国内对林语堂翻译的研究由于空间的阻隔和其他历史政治原因,内陆对林语堂的研究曾一度滞后。但近年来,关于林语堂的研究广泛展开,对其翻译的研究也相应升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3.1对林语堂翻译影响因素的研究葛校琴、季正明(2001)基于译者林语堂的性格气质、人生态度取向对于其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吴慧坚(2006)从翻译语言语境、林语堂的个人素养、读者的需求三方面确定林氏翻译的具体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来分析其

8、翻译策略选择。论证了翻译标准根据翻译条件设定,进行翻译评价和翻译现象解释的观点。翟红梅(2009)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林语堂英译作品,认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是西方对中国生活艺术的渴望及其自我表达的内心需求的适应与选择的结果。王少娣(2009)将文化领域的“东方主义”概念引入林语堂的翻译研究,分析了东方主义对林语堂的影响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得出林语堂的翻译具有东方主义倾向的结论。并通过林氏译文中体现的文化置换、文化补偿、文化删除三个方面加以论证。3.2对林语堂翻译观的研究 陈荣东(1997)重新解读了林氏论翻译一文,指出其中蕴含的林语堂对于翻译标准、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过程、审

9、美产物、审美评判原则等几方面的督导认识,提出应当重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周仕宝(2004)对林语堂的翻译观作出新的价值认定,提出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冯智强(2009)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追根溯源,解读了林语堂翻译艺术论的美学根源、翻译标准的语言学基础以及“美译”理论的多重背景,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观与其语言观、文学观、创作观、美学观以及文艺观之间的互动关系。3.3对林语堂译本的研究 董晖(2002)从选词、语篇和文化因素角度,对林语堂的译本浮生六记进行赏析,并指出了林氏主要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王少娣(2008)认为,林语堂翻译译本的选择

10、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体现出鲜明的个体特征,并分析了影响文本选择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对林语堂译本选择上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内对林语堂的翻译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林语堂翻译的影响因素、翻译观、译本的研究三个方面。以零散的研究为多,体系性和连续性不强。在各个方面的研究中,传统的研究角度仍占多数,比如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但我们也需要看到,一些新的研究角度的引入,如王少娣的东方主义角度、冯智强的语言哲学角度,在传统研究方法之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发展。所以,对林语堂翻译研究仍有广阔空间。一,林语堂创作和翻译的作品颇为丰富,对其翻译译本的研究可以

11、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二,随着近年来林语堂各类著作和资料的整理出版,可以对其翻译思想进一步分析研究。三,林语堂独特的教育和人生经历和其在不同领域里非凡的造诣,启发我们从跨学科角度对其翻译进行研究。参考文献:1 Evan-Zohar,I.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InvisibilityA.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C. J.S. Holmes, J. Lamebert & R. Van Den Broeck. Leuven: ACCO, 19782Robi

12、nson, D.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3 Schleiermacher, A .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A.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 Schutle, R. & Biguenet, J.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

13、cago Press, 1992.4Venuti,L.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Baker, M. & Mlmkjar. London and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5 Venuti,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6陈荣东. 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J. 中国翻译, 1997, (4): 26-

14、307董晖. 老到圆熟 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11-158冯智强. 语言哲学视阈下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多维解读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31-359葛校琴,季正明. 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71-7410 刘英凯. 归化翻译的歧路J. 现代外语,1987,(2)11潘文国. 当代西方翻译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 中国翻译,2002,(2):35-3612 王东风.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 中国翻译,2002,(5):2513 王少娣. 林语堂的东方主义倾向与其翻译的互文性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55-6014 王少娣. 论林语堂翻译文本的选择倾向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41-5715 吴慧坚.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J. 外语学刊,2006,(1):98-10116 查明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