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22383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极探索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中共福建省委、人民日报社联合调研组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培育和推广先进典型。在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福建省晋江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探索与成就:从草根工业起步建成城乡一体、充满活力的中等城市晋江位于福建东南沿海,面积649平方公里,辖13个镇、6个街道,共391个行政村(社区)。晋江对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始于新世纪初,2001年福建省政府批准晋江市按照中等城市进行规划建设,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晋江调研,充分肯定晋江发展成效,总结提出了“六

2、个始终坚持”的“晋江经验”,并提出要在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等方面创造新经验的要求。2009年晋江启动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提出城市发展定位为:中国品牌之都、现代产业基地、滨海生态城市。2014年福建省政府批复晋江市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方案,明确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目标任务。到2013年末,晋江市常住人口204.5万人,城镇化率已达62.8%。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2013年晋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3.9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13元。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3届位居全国百强县(

3、市)前列,连续20年居福建各县(市)首位,经济总量占泉州市的l/4、全省的l/16。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晋江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策划实施九大组团、五大片区等16个片区改造,每年拆迁300多万平方米、盘活低效用地1万亩、提升城镇化率2个百分点,实现了“一降两增三提升”,即市区建筑密度下降,公共配套和生态空间增加,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大提升。201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2平方公里,是2002年的5.3倍。外来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晋江户籍人口109.02万,外来人口常年保持在130万左右,超过本地人口。面对外来人口压力,晋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全面放开户籍限制,让外来人

4、口享受与本地人口相同的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使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过得好”,成为“新晋江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晋江在“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格局下,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延伸,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救助、优抚等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公办普通高中与中职免收学费,保障了农民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推进了就地城镇化、就近市民化。人文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晋江历来注重人文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互动,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连续两届以总分第一荣膺省级文明城市;另一方面把尊重自然、生态至上理念融入城镇建设中,打造了“天蓝、地绿、水清、岸美”

5、的城乡发展环境,使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做法与经验:“晋江经验”在推进为民惠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得到新的深化与拓展晋江新型城镇化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在于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镇化的全过程,注重科学性、整体性、前瞻性、特色性。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外来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是晋江的市情,也是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难题。晋江在推动本地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的同时,着力促进外来人口在晋江安居乐业,稳步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创新“居住”和“落户”制度。在福建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允许年满16周岁,有稳定住所、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申办居住证,赋予持证人员教育、社会

6、保险、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等30项市民化待遇。放开人口落户限制,将居住年限要求从5年放宽到12年,实行“无房也可落户”“先落户后管理”政策,大大降低外来人口落户门槛。同时,围绕解决“户口落哪里”问题,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集体户”,或在镇村所在地建立“集体户”。2013年以来,已有12563名外来人员落户成为“新市民”。探索实践“同城同待遇”。晋江市对常住外来人员公开做出“三不”承诺,即“不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因恶意欠薪而领不到工资,不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不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网络,投入1000万元设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筹集1.6亿元建筑领域

7、员工保证金,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的薪酬及时足额发放。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建立337个劳动争议调解室,健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处理体系,劳务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推动公办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门槛开放,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入学权益(含高中免学费)。目前在晋江入学的外地学生达20.95万,占全市在校生的59.85%,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打造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良好平台。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形成市、镇、村、企业联动的服务网络,为外来人口提供房屋租赁、就业推荐服务。鼓励外来人员参与“两代表一委员”推选和选举,目前全市共有341名外来人员担任市、镇两级“两代表一委员”。着力推

8、进“和谐企业”创建,构建企业职工之家,培育和谐企业文化。通过推动外来人口融合融入,增强了他们对晋江的归属感。二、促进产城融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针对产业结构还不协调,二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偏低,传统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6%,新兴产业规模小、发展滞后的状况,近年来晋江市坚持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路子,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并进。以产业提升带动城市繁荣。晋江结合城市改造,推动126家优质企业退城入园,52家企业转型转产,229家低效污染企业淘汰出局,成功培育7个超百亿产业集群、43家上市企业、600家超亿元企业、137枚“国字号”品牌,推动“晋江制造”向“晋江创

9、造”转变。2013年晋江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首次超过两位数,占财政收入增量提升至70%。正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城镇人口聚集度,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推动了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繁荣,为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创造了条件。以城市更新促进产业发展。晋江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启动“一区多园”拓展规划,加强食品、光电信息科技、时尚服饰、海洋生物科技等园区建设,培育八大专业市场、三大文化创意园区、1个金融聚集区,布局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更加完善,城市承载力进一步提高,支撑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是通过城市的不断更新,带动了产

10、业的提升、结构的优化、人才的聚集,推动了总部回归、企业回迁、税源回流、人气回升。3年来有232家企业总部、销售中心回归,回归税源20多亿元,城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三、优化功能布局,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空间晋江城市源于农村,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曾一度出现“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现象。2009年,晋江以实施“九大组团、五大片区”改造为契机,拉开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镇化品质。在功能定位上做到“科学准确”。坚持“跳出晋江看晋江”,主动融入海西城市群发展布局,既推动了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合作,又承担了城市群中产业与人口转移的重任,逐步成为海西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

11、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借助外力推动自身发展。如,晋江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端人才,但晋江并没有自己建大学、科研院所等,而是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引进8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设立1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3亿元的投资和创投引导基金,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在规划引导上做到“全市一域”。把全市649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城进行统一规划,确立“一主两辅”的空间发展格局,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划分,推动全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功能配套上充分对接,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目前晋江中心市区控规覆盖率已达65%,镇级总规、村庄规

12、划实现全覆盖。在资源配置上做到“城乡统筹”。重点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共享。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交通、通讯、信息、能源体系,如“”快速交通圈,已全面打通市域内外、城乡之间通道;坚持“公交优先”,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2013年以来已新增、拓展261公里公交线路里程,将快速公交系统延伸至各城镇。在城市改造中做到“为民建城”。在城市改造中更加关注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始终坚持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建项目建设“三个先行”,将2/3以上的项目空间用于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设,商业开发用地仅占1/3,为被征迁群众留下大

13、片公共休闲活动空间。如,晋江的梅岭组团规划用地7500亩,用于商住开发用地面积仅占29%,用于拆迁户就近安置面积占13%,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和文化建设、民俗保护面积占5%,用于公共空间和生态养护面积占40%。四、突出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城镇晋江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晋江相互交融、相映生辉,铸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质。晋江注重把城市更新改造与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守护城市的根、文化的魂。突出固态保护。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对历史和文化保护较好的古村落给予整村保护,对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给予成片保护,

14、对体现民风民俗的单体建筑给予局部保护。实施历史名村、传统民居保护行动,在全市保留修缮10个古建筑群、6500多栋古建筑和一批古迹,为市民、海内外游子搭建回忆过去、寻根问祖的载体和纽带。比如,在城市核心区建设五店市传统街区,集中保护了130多栋古建筑,已成为展示闽南文化的“新街口”,外地人看了觉得很闽南、华侨觉得很乡土、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突出活态传承。晋江拥有包括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在内的3项世界级、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活态”文化遗产,晋江着力从传承人培育、活态表演、场地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加强保护。如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引入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传统特色项目,既保

15、留“非遗”,也为传统街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目前,晋江正在探讨设立文化建设与保护专项资金,筹建世界闽南语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突出业态提升。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融保护传承于产业创新之中。重点打造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木雕、元洲闽台木雕民俗文化园,木偶头、木版年画、高甲戏演艺以及南音曲谱、唱片等均已实现产业化发展。在城市中轴线世纪大道打造文化聚集区,让市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五、注重生态优先,实现城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晋江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立市”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注入“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新内涵。加强生态环

16、境保护。组织编制晋江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晋江市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建立环保投入逐年增长机制。每年实施“四绿工程”造林1万亩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近3年来,累计投入130亿元用于生态建设,新建、扩建20个公园,占地6300多亩,新增水面3100亩,新增造林3.8万亩,每年市区绿化覆盖率提升1个百分点,现已达42.65%,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推进“退二进三”、实施“三旧改造”,完成623家建筑饰面石材企业退出转型,建陶行业全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全市印染、皮革行业逐步退城入园,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出台工业用地规划指标调整等措施,引导企业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标准厂房、就地改扩建,腾出发展空间。自2013年以来,通过二次开发、腾笼换鸟方式,已盘活土地资源1万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